APP下载

文化自信背景下师范精神的传承研究
——以襄职乡村师范生培养为例

2022-03-02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乡土

徐 蕊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作为乡村师范生,是未来的乡村教师,是中华文明、乡村精神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和传播者,更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乡村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加强师范生尤其是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真正愿意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师范生,激发他们对乡村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为他们进行专业学习提供精神层面的内驱力,从而大幅度提升现阶段乡村教育的质量,真正为振兴乡村贡献教育的力量。

一、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的内涵

韩愈《师说》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3]对教师的责任作了很好的诠释。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将“师范”二字概括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也成为师范精神中最重要的内涵。对比中外教育的发展情况,师范精神的提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要求教师既做“经师”、“业师”,又做“人师”,不仅要做“师之范”,而且要做“世之范”。

“师范精神”虽然是伴随教育人文精神长期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内涵和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的群体也有不同的内涵。

文化自信背景下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内涵是从事师范教育的人所具有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是教师对职业所具有的敬业、爱业、精业和爱乡村精神文化的基本品质。“师范精神”是指以时代精神、民族文化、乡村文化为背景,以丰富深广的人文精神为渊源,以对自我与教学对象的发展为终极关怀,趋美向善、修身正己、奉献示范,向着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师范精神不仅具有主体化、情感化和群体化的特征,而且有着示范性、先导性和指引性的感召力,在乡村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得到有效传承。

二、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师范精神的培育一直在进行,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调查问卷以及和师范专业老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看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精神也在社会蔓延滋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经历信仰危机。乡村师范生往往无法准确进行自我定位,缺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他们生长于乡村,求学于城市,在城市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间产生矛盾和割裂。

第二,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缺少对乡村师范生进行乡村文化体认同的师范精神培育内容。高职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基本都是指向乡村教师,但目前人才培养方案养中缺少乡村情怀和乡村文化认同等涉及师范精神内涵的表述。

第三,缺少乡村文化和乡土知识相关的课程设置。经过对农村师范生群体的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在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没有发现明确的与乡村文化和知识相关的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没有强化乡村精神文化培育内容,这使得乡村师范生在城市进行职前教育时不能系统地接受乡土文化教育,影响他们对乡村精神文化的认同。以小学教育专业保康订单班为例,该班的学生在毕业后要服从订单协议,回家乡保康各村镇小学任教,但是在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他们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又不能从开设的课程中发现保康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缺乏对乡村知识和文化的系统认知和认同,对他们以后服务乡村教育会产生一定影响。

第四,缺乏具有主动进行乡村精神文化传播意识的师资队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类专业教师能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通过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常规手段做中国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和传播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底蕴。但是,由于任课教师们常年生活在城市,渗透体验参与乡村教学的机会少,在进行乡村精神文化传播方面缺少实践经历、理论素养和专业理念。

第五,缺少与乡村文化主题关联的专业活动和学工活动。专业层面活动和学工层面组织的活动是隐性的第二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弥补日常课堂在培育师范生方面的不足之处,学校通过必修素质拓展等6个学分加以保障。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愿望也强烈,但同时指出学校极少开展与乡村文化主题关联的活动。

三、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精神培育已经取得成绩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襄职”)师范学院的前身襄阳师范学校,既传承了古代师道教育的传统,又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制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教师人才,这些教师至今依然是襄阳区域基层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骨干。因为学校培养人才的专门化目的非常明确,师范精神的培育和传承在当时呈现强化状态和良性发展。

襄职师范专业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以上,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总结了“厚德、笃学、慎思、敏行”的校训,营造了大爱文化,校歌中“厚德载物,行稳致远;上善若水,利养万物;苦作舟,勤为径……慎于思,敏于行,博采众长,洞悉万物,唯实求真,躬行不止……”营造了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曾执教于此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萧楚女曾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些都给师范生潜移默化的人格滋养,使学生的品性和修为趋美向善,为师范精神的培育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正确的方向。

四、师范精神传承路径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大力保障师范教育发展的文件的颁布,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逐步增多。襄职于2016年将教育专业所属的“人文艺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更名为“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彰显了发展师范教育的决心,在师范精神培育途径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探索。

(一)将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培育融入专业培养目标

贯彻国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接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教师需求,在2020年的特殊教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中是这样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培养政治思想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掌握融合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和技术技能,适应幼儿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岗位的高素质融合教育教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1月)中指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继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乡村师范生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能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

“政治思想坚定”“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素质融合教育教师”等的提出,明确了专业群要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师范人才,显示出除了实现向外的技能目标外,还要实现学生内化的生命精神教育。在今后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中应增加培养乡村师范生的乡土意识和情怀等表述,增加乡村师范精神的隐形生长线索,以此加强他们对自我身份和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二)进一步在课程中渗透乡村精神文化,开发乡村文化和乡土知识相关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是育人的载体,对学生师范精神的培育要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得以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

在对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少量授课内容涉及乡村文化的专业限选课和选修课,但没有针对乡村文化和乡土知识专门开设课程。增加乡村知识和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改变只在限选课或选修课课程内容设计少量乡土情怀和乡土特色的局面。大胆尝试开设具有乡土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充分结合乡村师范生的成长特点,开发涵盖乡村自然地理环境、乡村道德情感、乡村风俗习惯、乡村礼治秩序、乡村儿童特点等内容相关的乡土特色课程,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第二,实践类课程也要充分挖掘乡土精神文化因子。在诸如教育教习和实习等实践课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学习外,要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增加乡村学校见习和实习点等手段,在真实的乡村小学实践场景中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促进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的培育,逐步探寻襄职师范精神特色培育之路。

(三)加大有乡村精神文化传播意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的培育

襄职师范类专业育师德、砺师能、养师风,一贯秉承“两代师表,一同塑造”的师范精神传承理念,加大力度进行师资队伍的培育。

1.充分发挥已有名师团队的优势。襄职师范学院建立了多个校内名师工作室,培养多名骨干教师和高水平的专业群带头人,老师在专业领域对学生进行指导,共同提升专业能力,在学习和合作中传递对专业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耐力。师德高尚、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基础为他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进行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 选配和乡村师范生成长背景相似的师资。以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保康订单班为例,一进校就为该班配置了保康籍的班主任,该班主任饱含对保康家乡的热爱,熟知保康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人文特色等,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能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乡土文化自信。

3. 探索乡村精神文化传播技能的有效方法。通过与乡村师范生“结对子”,依托“陪伴成长”活动,做好党员教师对困难师范生一对一的帮扶,做好班主任对全体学生从班级到寝室到食堂的全方位关心和指导,使师生密切接触,互相影响。一方面使教师们主动增加对乡村精神文化的理解,强化传播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相关培训,教师们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乡村信息,并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乡人的观念和理念,提升用教育振兴乡村的意识。

(四)整合各类教育活动,以师范精神的培育为隐性线索贯穿活动过程的始终

依托专业活动、社团活动和学工其他活动,结合陪伴学生成长工程,传承、培育、陪伴,师生共同成长,以乡村师范精神的培育为隐性线索,把乡村精神文化渗透在整个校园活动之中。

1.继续做实和创新专业活动。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飞花令”和“吟诵”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和推崇。在今后要继续创新专业活动,比如乡村订单班可以开展“保康渔鼓”“独嘴皮影戏”等地方特色剧种的演练和表演,使乡村师范生获得了自我认同感和乡村文化自信。

2.继续优化名师进校园活动。名师进校园活动是襄职师范学院的品牌活动,长期邀请襄阳市区内省级名师和市级名师。在以后的活动中,有计划地邀请襄阳辖区的乡村小学一线的教学名师作为主讲人,向乡村师范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职业发展生涯、乡村小学教育特色等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容。由此对乡村师范生更具引导意义,师范精神培育也自然而然地贯穿于这些活动的始终,真正实现了“两代师表,一起塑造”。

3.多方联动促成形式多样的支教活动。襄职师范学院学工部门、各师范类专业、行政部们联动,积极探索和推进由乡村师范生全程参与的特色支教活动,如志愿服务队在南漳板桥镇新集完全小学开展的“2021“圆梦工程”助力乡村学校少年宫“七彩假期”——陪伴留守儿童成长暑期支教活动。乡村师范生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精心设计准备了绘画、手工、书法、舞蹈、党史小故事讲述等多样的课程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乡村师范生对乡土文化知识的体认,增进他们对乡土文化和乡村儿童的感情,增强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明确了今后作为乡村教师的育人方向和目标。

(五)培育乡村师范生典型,打造乡村师范精神特色品牌

师范精神要在代代相传中被不断认可、完善和传承,要在一届届师生的教学和学习中得到发扬光大,优秀的农村师范生的言行和事迹渗透着学校师范精神培育一贯的智慧,在师范精神传承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不断收集和整理乡村师范生的典型,使乡村师范生获得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讲好襄职教师和师范生之间的动人故事,能将“大爱”的校园文化品牌逐步建立起来。创新优秀校友交流宣讲活动形式,树立扎根兴村优秀校友典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的培育和发展,补充和创新了师范精神的新内涵。

五、结束语

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典型选树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索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的培育新路径,逐步形成了有襄职特色的乡村师范生师范精神传承之路。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神圣崇高的认知与敬畏,强化了对师范生这一身份角色的体认与归属,提升了对乡村精神文化的认同感,升华为职业人生的信仰追求,促进了师范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增强其对乡村教育的坚定信念,使他们愿意留在乡村、扎根乡土,为其今后贡献乡村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提升当地乡村教育的质量,真正做到以教育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伟大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乡土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