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对接:让阅读教学充盈张力
2022-03-02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中学占美芝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山下中学 占美芝
所谓张力,原本是物理学科的专属名词,是指物体之间形成某种拉抻力量,将这个词语运用到阅读教学之中,其目的是要对关联体之间能够达成更多和谐,形成学习动力源泉,教师要做好迁移设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做调度,将一些阅读制约因素做对接处理,自然生成一些阅读张力,帮助学生顺利建立阅读认知基础。文本与生本、自主与合作、课内与课外、阅读与书写、线上与线下,都属于语文阅读教学关联因素,在其对接之际都会产生不同张力,为学生阅读学习提供动力。
一、文本与生本对接,生成阅读思维张力
语文阅读教学程序运行中,教师要对教材做深度研究,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以便形成最为科学的设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呈现差异性,这是最为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利用多种辅学手段做对应设计,引导学生做深度研究性学习。问题投放、图片展示、视频播放、诵读组织、故事讲述等,都能够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教师要做好筛选设计,促进文本生本的思维对接,生成阅读思维张力。
如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这篇散文是老舍写的,饱含深情地对其第二故乡济南做温馨描绘,写出了济南这座城市冬天的特点,也表达了对济南的特殊怀念之情。学生对济南这座城市有一定了解,教师要求去过济南的学生做介绍,对济南的泉水做重点关注。学生中有不少人到过济南,自然更有发言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结合这些图片展开介绍。学生围绕济南泉水做具体展示性介绍,很多地方都能够有文本内容做对接。教师对学生介绍情况做归结,对文本相关内容做观照评价。学生介绍比较生动,文本生本对接呈现多元化。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文本内容,用自己的话归结济南的景色特点有哪些。学生积极回馈,课堂学习气氛逐渐建立起来。如:“作者将济南比作摇篮中的襁褓,这个设计真的美妙绝伦,给读者带来很温馨的感觉,说明作者对济南的感觉很深,其思维更为灵动。”“我去过济南,对那里的泉水比较有印象,就像作者笔下描绘的那样,像娇羞的姑娘。”教师结合图片做对比评价:大家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做出评价,说明你的思维已经顺利启动了,看这些真实的图片就可以发现,济南真的很美,我们从鉴赏中可以体验到文本设计的经典。
文本与生本思维对接密实,其调度作用会更为显著,教师引导去过济南的学生结合阅读经历,对济南突出景色做介绍,给学生提供对接机会。学生在介绍济南景色时,自觉不自觉地结合文本相关内容做关联性说明。济南号称泉城,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鼓励学生做重点介绍,促进学生阅读思维顺利启动。
二、自主与合作对接,生成阅读体验张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学习模式,教师在阅读教学发动时,要注意做好对接处理,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做对接,以激发学生阅读潜力,让更多学生能够主动进入到阅读学习环节。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二者联系紧密,教师需要做整合设计,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做对接处理,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逐渐找到学习起点。阅读学习没有固定方式,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具体情况做调度,满足更多学生的阅读需求。
阅读需要自主思考和互动交流相结合,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认知,做出对应设计,让自主合作对接更为顺畅。如教学《雨的四季》这篇散文时,教师先设计了自主阅读任务:展开梳理性阅读找出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段,先做自行思考,然后进入到学习小组做展示活动,小组成员展开互评活动,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做对应操作,先自行阅读找出相关片段,开始独立思考,然后进入到学习小组,交流阅读感知。教师巡视班级,进入到学生学习小组,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和见解,适时做出一些提示,给学生提供讨论参考。学生鉴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体现在鉴赏角度选择、鉴赏程序设置等方面,教师在班级内做重点强调,对相关操作程序做规划讲解,学生逐渐找到了鉴赏感觉。有学生找到这样一句话:“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将春雨的特点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有学生鉴赏这样一段话:“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里没有什么修辞方法使用,但阅读的感觉很真实,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生活化的场景描写,特别是一些典型动词的应用,表达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做自行鉴赏思考,然后进入小组做讨论学习,这是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自然对接。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鉴赏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学生带来更多鉴赏启示。学生顺利找到鉴赏角度,对鉴赏程序做梳理,很快就有了更明晰的路线。自主与合作相结合,这是学法的实际应用,具有更强实用性。
三、课内与课外对接,生成阅读迁移张力
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对接,是最为传统的教学诉求。课内面对的阅读材料来自课本教材,或者是一些教辅参考资料,这些内容相对有限。如果能够延伸阅读,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课外阅读素材,可以获得海量信息。教师有意识安排学生做课内课外对接学习,能够带来丰富学习主动力。初中学生有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教师针对性设计,让学生做课内课外对接阅读学习,其可行性更高,学生从对接性学习中获得的阅读认知会更为丰富。
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后,需要更多外围的信息支持,特别是带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文本内容,要结合课外信息素材的搜集和整合,才能促进课内阅读的顺利展开。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是鲁迅写的,带有回忆录的特点,学生对这个背景不是很熟悉,需要结合一些课外信息做阅读提示。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便给学生设计了信息搜集任务:借助网络搜集鲁迅散文方面的信息,对一些回忆录散文做重点阅读,围绕这篇散文搜集相关教辅信息,也可以对文本解读和鉴赏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做操作,事先都能够进入到网络,找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对文本内容做梳理和阅读。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发言,介绍搜集到的信息,并做交流互动。有学生对鲁迅生平做重点梳理,也有学生找到一些大家熟知的鲁迅作品,挑选最为典型的做介绍,如小学学习过的《少年闰土》,学生对这篇课文比较熟悉,对闰土形象更是记忆犹新。还有学生做延伸展示,推出鲁迅一些著名杂文,让更多学生建立知识积累。阅读学习进入良性互动阶段,教师对学生搜集信息做评价,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方法:鲁迅的文章有一定阅读难度,在阅读之前,最好对文章写作背景做一些了解,这样有助于顺利进入文本核心。
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阅读信息,自然建立阅读背景认知,为顺利启动阅读思维创造良好条件。学生有主动应用网络的热情,教师设计一些阅读信息搜集任务,能够形成调度作用,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阅读对接环节。课内课外阅读对接需要有更多选择角度,教师适时做出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
四、阅读与书写对接,生成阅读内化张力
读写结合是最常见的阅读训练形式,教师在对接性设计时,要将文本阅读和习作写作作科学梳理,给学生设定明确的读写任务,并给出具体的方法指导,还要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有章可循地展开读写学习。教师还要对读写形式做创新设计,给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读书笔记、课本剧创编、故事改编、网络习作展评等,都能够形成崭新训练亮点,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
学生对读写结合最为熟悉,教师要对学生训练兴趣取向有一定了解,做出针对性布设,以顺利启动学生读写思维,形成更强学习张力。如《散步》,这篇散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家庭琐事的叙述,反映了孝德大主题。学生对这样的写法很熟悉,但应用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读写训练设计时,主要从选材、立意、构建等几个角度做引导:在我们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事情,但大家没有对这些事情做细致思考,也没有将其变成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散步》这样的写法,选择一件小事来构思,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交代清楚,便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写作思路,形成以小见大的写法。学生接受读写任务后,开始对文本内容和写法做研究,很快就有了写作规划。教师让学生先在学习小组做交流,确定写作框架后再开始操作,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馈。在习作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宣读习作,课堂学习交流气氛活跃起来。有学生这样写道:“我做过一个很典型的实验,就是在同学面前故意摔倒,看同学的反应是如何的。结果发现,虽然有个别同学会嘲笑我,但大多数同学还是会来搀扶我的,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行为是非常文明的……”也有学生介绍自己的写作设计:生活中有太多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如早晨来上学,妈妈的叮嘱声不绝于耳,这不是唠叨,这是爱的表达。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文本写法做梳理,然后做出针对性指导,要求学生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选择生活琐事做写作素材展开设计和操作,给学生带来更多读写启示。学生写法积累呈现差异性,教师给出的写法没有太多难度,学生接受起来没有困难,其启动性更高。学生对读写训练有不同参与兴趣,教师从多个方向做引导,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启迪。
五、线上与线下对接,生成阅读习惯张力
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对接,这是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因为防疫的需要,学生已经习惯了线上学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做线上线下对接性设计,不仅能够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网络交互平台进入到阅读教学环节后,给教师教学设计带来更多选项,学生对网络应用更有感觉,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引导学生做线上线下对接,能够形成丰富学习张力。
教师执行教案时,大多是线下教学,对文本相关内容做针对性梳理,给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设定一些阅读任务。但是,课堂时空条件有限,教师需要借助课外空间推开教学,微课的应用,为教师远程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做整体阅读,然后设定了微课视频,投放到网络交互平台,要求学生课外展开观看。这个微课设计了课外延伸阅读任务,以及文本鉴赏内容,要求学生对鉴赏方法做创新归结,结合课外内容做对接处理,总结出鉴赏方法。学生在家庭环境下观看视频内容,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并尝试做鉴赏实践,总结一些鉴赏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将归结鉴赏方法投放到网络交互平台,展开互动交流活动。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并介绍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如:“语言鉴赏不能只看修辞方法应用,如果找不到修辞,还可以关注动词、形容词的应用,或者是看看句子有什么特点,如果还是找不到角度,不妨再看作者情感抒发、描写方法应用等,这样可以找到更多鉴赏起点。”“我认为鉴赏需要先确定角度,规划鉴赏路线后,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规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有明确的梳理,这样才能形成鉴赏认知基础。”教师对这些方法做评价验收和推广。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线上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做鉴赏方法总结,结合线下学习做交互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便利条件。教师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发动学生做阅读学法交流,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对学法积累比较敏感,教师适时做出设计和组织,能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为学生顺利构建阅读认知体现创造条件。
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对此有更清晰认知,在具体教学设计时,要通过关联性对接,成功激发更丰富阅读张力,以调动学生阅读思维参与到学习环节。文本与生本、自主与合作、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分属不同阅读制约因素,教师有意识做对接处理,往往能够产生无限张力,提升学生阅读效度。学生阅读基础呈现差异性,教师在对接处理时,能够满足不同群体学生阅读需要,形成丰富调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