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潜文本“漠漠香”,亦境亦情“不绝芳”
——观《边城》整本书阅读
2022-03-02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苟桂梅
山东省垦利第一中学 苟桂梅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中,学习任务群一中就明确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任务群五明确规定引导学生阅读需“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可见整本书阅读是教研教改的关键环节。
激发阅读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解读丰富情愫,完善自我品性,认识社会,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旨归。只有从根本上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变被动的完成任务,为主动的书香滋养,才能逐步培养并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品读整本书,变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为深层次的文学涵泳,才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以学生纯真的视角感知美,审鉴美进而重塑美、创造美。古有“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今朝“学子畅读,俯案阅读发幽思”。
下面就把与学生共同品读沈从文《边城》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研读推进过程中的尝试与探索整理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持我兴来趣,“书香”行相寻
引导《边城》的整本书阅读,首先须借平时所学内容走进沈从文的美丽湘西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消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陌生感与疏离感。
部编版语文教材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任务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但它原是大学讲义,虽然通俗,妙趣横生,但还是有一些艰涩难懂的地方。而《边城》则堪称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典范”,它正是对理性论著《乡土中国》的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泪的感性注脚。例如《边城》第二回里,就这样描写茶峒这个湘西古镇:“水面上各事原本极其简单,一切皆为一个习惯所支配,谁个船碰了头,谁个船妨害了别一个人别一只船的利益,皆照例有习惯方法来解决。唯运用这种习惯规矩排调一切的,必需一个高年硕德的中心人物。(顺顺)”这就是费老笔下的熟人社会中的“无为政治”及“长老统治”。所以在阅读《乡土中国》之前可先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将其作为高一年级整本书阅读的序曲。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说,“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看似儒雅的沈从文关心甚或热心社会变动,字字平静的《边城》竟关涉民族复兴大业,而这些又与我们今朝的中国梦,民族振兴伟业不谋而合。
二、“披文入情”,深入千花粉艳中
在这一环节,可在熟悉小说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给小说二十一个章节拟写小标题。为增强该环节的可操作性,我们具体参照了《红楼梦》的章回拟题方式。
《红楼梦》各章回主要陈述式拟题,章回主要人物可在前也可居中,如“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也有诸多变式,为突出人物性情而将概括人物性格的一个字置于最前,如“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为突出场景氛围,重要地点、意象等而把主要人物隐去或以比喻暗指,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般题目是三二三节奏,个别为三一四节奏,二二四节奏,甚至有四四节奏,如“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与“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研究《红楼梦》前四十回拟题规律给《边城》各回目拟题,意在鼓励孩子们大胆拟题,不惧变化,突出学生阅读的参与性,呵护他们个性解读特有的灵性。
三、日出江花红胜火,“情至书案新且特”
整本书阅读最精彩的一环节就是引领学生继续品读文本,写出自己的个性解读报告。在这一环节,老师不要过多地给予干涉,要求学生自选解读角度,写出自己精读文本的感受即可,但字数要在1000字左右,意在督促学生借个人品读报告这个平台,在自主拟写一段段欣赏评析文字的过程中,精化、深化对于文学经典的独特感知,并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由感性体悟向理智思索阶段提升。
有的学生就“悲剧后的溯流而上”拟写品读报告,读《边城》最为感慨的便是人们对生命强力的执着追求,在经历了悲剧后不甘沉沦,溯流而上。有人认为翠翠苦等情人归来是悲观的,是悲剧,而有人却以为,经历了命运如此戏弄后翠翠仍选择以等待的方式勇敢追求爱情,这是翠翠的成长,亦是美好的结局,也终愿相信傩送一定会回来。
对于小说中的所有人虽命运如此戏弄,却也只能承受,力所能及得做,回归生活。悲剧后的溯流而上,本人认为不是闯荡出响亮的人生,而是经历悲剧后仍可以回归生活,回归正轨,一切向从前那样。有时生活给人们不留余地,如此这般亦是生活,这不是可以改变的,可如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坦然面对,崩溃过,但崩溃过后重新面对生活。
有的学生就湘西的纯美人性展开文学短评:老船夫朴实,忠厚,勤恳;翠翠堪比自然精灵,清纯明净;乡民诚实勇敢,好义热忱;妓女淳厚多情,守信自约;傩送儒雅纯情,态度明确,感情坚决。这些纯美人性与湘西清秀风光互相投射映照,深入沈从文所构建的理想化的世外桃源,每一个读者都经历着一次精神的涤荡与洗濯。
有的学生则借助小说中山歌这一意象深入解读:这歌声是翠翠独自哼唱还愿迎神曲,柔美中略带忧郁,引起娇小心灵的丝丝凄凉;这歌声是翠翠父母竹篁、渡船间的对歌,虽是虚写,但意味隽永,这山歌串连起了母女两人的凄美人生;这歌声是祖父为孙女唱歌,唱尽牵挂,排遣烦乱,歌声是孤苦的老人与孤苦孙女内心最柔美的慰藉;这歌声更是翠翠梦中萦绕的情思,梦中翠翠跟着柔软缠绵的情歌,飞到溪畔崖间,采摘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歌声给翠翠的梦乡带去了温馨美好的憧憬,让与翠竹共同成长的少女遐思悠远。
山歌意象出现的次数虽然不多,但回荡于湘西山林溪涧,连接各个人物心曲,以优美的旋律透露心灵律动。唱醉所有的读者。
四、尊俎取胜中,“深研读”开拓“品界”
在个性解读之后就是专题探究,进一步开拓研读境界。
在这一环节,可以查阅参考相关资料,每一个探究专题都可以开拓出一个斑驳缤纷的艺术世界,但谨记进入这个艺术界着眼点、切入口一定要小。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专题探究,也是同理:单看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庞大略显虚空,但这时候就需要避虚就实,以具体的文体对象,具体的研读环节,具体的文献借鉴,一步一步深入我们的深邃幽远的探读之旅。
下面是与学生共同议定的专题探读方向:
1.通过细节描写循着人物的对话与足迹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及形象美。
2.理梳小说具体情节,阐释沈从文《边城》结构情节的音乐美。
3.关注小说中一些重复情节及意象,例如“端午”“虎耳草”“白塔”等,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4.感知沈从文独特的湘西美境:清幽静谧的自然之美,独特鲜明的民俗之美,清丽淡雅的语言之美,清淳质朴的人性之美。
5.探究湘西凤凰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风情与真挚纯净的人情美之间的关系。
6.有人说《边城》是一曲充满爱与希望的田园牧歌,你心中的《边城》像什么?是“牧歌”还是“挽歌”?
7.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及美学理想。
8.如果你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你会怎样做,你会对哪些人有怎样的倾诉?由此分析《边城》的现代意义。
著名的教育专家李煜晖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构想分为四类:任务驱动型构想——由相关联的学习任务由浅入深推进阅读;问题导向型构想——以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为中心展开阅读;情境创设型构想——由境、人、情将学生带入经典氛围阅读;目标转化型构想——由欣赏品鉴向创作体验转化内化阅读。在具体开展所探究的各个专题的过程中,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侧重某一种构想方式,融入其他形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构想的优势。
例如,阐释沈从文《边城》结构情节的音乐美这一探究专题,可由理梳《边城》各章节的行文脉络这一阅读任务驱动阅读,在朗诵最喜欢的章节内容中创设情境,再以问题导引阅读——《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由婉转流畅变至沉抑滞涩最终雄壮激越,那么沈从文结构章节的音乐美体现在哪里?又有怎样的徐急变幻呢?最后以目标转化促进阅读读,鼓励学生学习借鉴沈从文《边城》的音乐性结构技巧设计书写自己的情感故事。最终借助查阅参考文献资料回归任务驱动深化认识:精读肖太云的《一曲惊心动魄佚神荡志的优美乐章——〈边城〉结构上的奏鸣曲式特征赏析》及罗小娟的《悲亦美 美亦悲——浅析〈边城〉的悲剧意蕴》。
此专题探读成果如下:第一个组章(1~3)徐缓悠长,再现茶峒独特地物风貌及风俗民情,主要人物悉数登场;第二个组章(4~5)静谧清雅,开启单纯清新故事;第三个组章第六回“船人‘狡’拒热心赠情翠翠羞观新嫁娘”至第九回“岳云送酒明表心曲翠翠拉渡暗属情愫”,温情脉脉,在翠翠对爱情的朦胧憧憬中,旋律悠扬,读者“听”得如痴如醉;第四个组章格调陡转,矛盾与冲突相对激烈,脚步急促地推进情节;至第十九回“中寨人曲传二老意老船总难掩沉郁情”为整个悲剧命运总爆发蓄势;最后一个组章,在“痴情女苦守翘企盼”中掩卷沉思,独留看似平静下隐伏的奔涌悲痛……
再如“如果你走进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你会怎样做,你会对哪些人有怎样的倾诉?借此分析《边城》的现实意义”,这一个专题研读可以以创设情境为主要教学构想,首先引领学生就像电视散文一样,配乐朗诵《边城》中沈从文对湘西世界优美景致、独物风情的相关描写,在舒缓的旋律中充分感知那种独特的田园牧歌式的柔美境地;以清新、淡雅的语言为媒介进入纵使旅行也无法到达的绝美湘西世界,去直面憨直可爱的爷爷、纯真无邪的翠翠、侠义衷情的傩送、和善威严的顺顺甚至朴实粗豪的杨马兵等人物,跨越时空与他们来一次倾心的交谈或者写一封深婉的长信,从而实现读者与作者与小说形象的同频共振。苏沧桑的散文《把心里那盏油灯点亮》中写到“记住乡愁。有时,只需把心里搁置已久的油灯擦一擦,点亮。”走进沈从文不染纤尘的湘西世界,在宁静、幽远的山野,濡沐那些原始淳朴的人性之美,身处当代的我们细细品读间都得到了一次次精神的洗涤,得以重拾旧有的淳朴、淡泊、真诚与执守。最终再借助查阅参考分享文献资料任务驱动,深化认识,师生共同精读尹变英的《植根乡土的现代作家——鲁迅与沈从文比较论》”跟随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关注中国社会的文化视角,实现精神成长,做新时代并不“寂寞地从事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解读经典永不止步。
无论是研读的对象、思想、还是体例,都有了无限开拓延伸的空间,可以说学无止境,艺无涯际。例如:在《边城》整本书阅读的最后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索,继续引领学生在《边城》整本书阅读的路上一起“探幽览胜”。
1.联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透析《边城》茶峒社会风情并分析翠翠的悲剧根源。
2.联系鲁迅、沈从文、刘绍棠等人看现代乡土作家的矛盾与依恋。
3.对比阅读:同一作者之间的对比——对比阅读《边城》与沈从文其他作品,同时代作家之间的对比——对比阅读沈从文与其他乡土现代作家作品,跨时代作品之间的对比——对比阅读当代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与《边城》。
4.以沈从文式的清新温婉笔触,书写自己的故乡或者是写一处自己衷爱神往的地方,再现那里的风土民情,上演那里的喜怒哀乐。
总之,李煜晖曾说“读书的过程是情动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更是见识形成的过程。”“情”“思”“识”恰恰是学生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键因素。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并由读延展到学生习作及撰写文学评论,就是由情动进而思深,再到独特的见地的过程。在品读经典的整个探索发现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而学生则是阅读的主体与核心,而他们“研究者”的身份必须贯串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