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022-03-02陈词
本刊记者:陈词
记者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为什么要改为原发性胆管炎?
薛博瑜教授:PBC原名叫做“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名字有时过于令人担忧,所以现在改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因为许多PBC的病人,从临床检验指标和形态学的改变看还没到肝硬化的程度,说你是“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心理上有极大的阴影。其后专家讨论觉得PBC的基本病理是毛细胆管炎,进一步发展才变成肝硬化,最近就把名字修正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对慢性肝病来说,有一大块是病毒感染性肝病,如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目前由于很多的治疗方法的进步,发病率在逐渐下降。如丙型肝炎,原来只是干扰素有效,治愈率有限,目前有新的口服抗病毒药物,丙肝病毒的感染几乎被控制了。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也有新的进展。非感染性肝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脂肪肝、PBC或者其他免疫性肝病。PBC的发病率大概在492/10万左右,但是近期由于检验手段先进,很多患者被发现了,所以说该病并非罕见。
记者问:PBC的高发人群一般是哪些人呢?
薛博瑜教授:PBC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但是有几个大家公认的因素与发病有关,如遗传、环境因素、感染、性激素水平等。高发人群为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发病率比较高,男女比例大概为5:4,可能与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有关系。
记者问:易患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呢?
薛博瑜教授:PBC早期很多患者没有症状,我们要告诉中年女性有可能得这个病,而且这个病治疗起比较棘手,因此定期体检非常重要;其次是重视相关的临床表现,如疲劳、乏力、皮肤瘙痒、消化吸收不良;检查发现胆汁淤积的表现,包括碱性磷酸酶(ALP)和r-谷氨酰转肽酶(r-GT)升高,一般高于正常值上限的3~5倍,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是最突出的免疫异常指标。因为是跟自身免疫相关,还会合并自身免疫功能失调的疾病,如有80%的患者合并干燥综合症,其他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PBC还会出现很多肝外的表现,比如关节疼痛,也要考虑可能是到这个病。所以我们要先了解PBC常见的临床表现,及时去做相关的检查。
记者问:那主要有哪些相关的检查呢?
薛博瑜教授:相关检查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常规的生化检查,检查肝功能。肝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在胆道梗阻酶谱的异常升高,第一是碱性磷酸酶,第二是谷酰胺转肽酶,这两个酶在发生PBC时常同步增高到正常值上限的3-5倍。但是升高到正值的10倍以上,我们就要高度怀疑有肝胆系统的恶性肿瘤。反应肝细胞损伤的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轻中度升高是正常的。第二部分就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指标,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是最突出的免疫异常指标,AMA-M2阳性诊断PBC的敏感和特异度指标。如果做一个影像学的检查,肝脏会有损害,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肝硬化的影像学的改变。
记者问:目前我们中医药在PBC方面的治疗方面是怎样的?
薛博瑜教授:近二十年中医药治疗PBC越来越受到关注。古代中医文献没有PBC的病名,但是中医的“胁痛”“黄疸”“症结”“鼓胀”等疾病与PBC关系密切。目前唯一被认为有效的西药就是熊去氧胆酸,但是该药只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并不能够完全影响疾病的发展。近期中医药治疗PBC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和继承中医古代文献里面和PBC相关的疾病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很多中医包括我自己都在对该病进行治疗,中医也有一定的办法。第一要认识它,中医认为它的病因是什么?原来PBC叫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现在叫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其实是比较容易发展成肝硬化的,所以中医认为它有一个病理基础就是正气不足,正虚,肝脾肾虚,有的研究说可能是肝脾虚多,有的认为肾也虚,特别是形成肝硬化了,因为腹部有一个包块,所以中医认为肯定跟正虚有关系,在《黄帝内经》里面就谈到“症结”,相当于肝硬化、腹部恶性肿瘤等疾病,提出“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留而为病”。勇者就是正气充足的人,怯者就是正气亏虚的人,所以正虚很重要。除了正虚之外,如果出现黄疸,现在很多研究认为与气血的不通畅,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血瘀有关系;瘀血阻滞出现黄疸的时候,还会兼有湿邪,所以这种病人经常表现为身体沉重,食欲减退,提示湿浊困遏的情况比较明显。所谓黄疸就是出现巩膜和皮肤发黄,小便黄,要区分“阳黄”“阴黄”的不同,阴黄、阳黄是中医对黄疸的认识。黄疸是湿热引起的,通俗讲热比较多,黄色的鲜明像橘皮,同时有湿热内盛的表现,称为“阳黄”;黄疸是寒湿引起的,黄色晦暗像烟熏,同时有阳气不足的表现,称为“阴黄”。PBC可以必须为阴黄或阳黄,也可以没有明显的寒和热,明代有个医生叫张景岳,提出一种黄疸叫做“胆黄”,他这种描述与我们现在对PBC引起黄疸的认识很有启发。我们在治疗PBC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扶正,补脾健脾,柔肝益肾,兼补气血;二是要祛除致病因素,中医称为祛邪,要化瘀、祛湿、行气,具体还要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灵活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