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规则童谣,促进习惯养成

2022-03-02杨开智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4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道德与法治

杨开智

[摘要] 规则童谣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宝贵资源,深受学生喜爱。它促使一年级学生养成好习惯,起到了激趣、认同、唤醒、内化、践行的作用。针对当下弃用、错用、死用规则童谣之现象,我们需研读一年级教材中规则童谣的编排意图,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其分类串联、建库活用、续编自创,让规则童谣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故事与贴近生活的育人情境,帮助学生涵养好习惯与好品格。

[关键词] 规则童谣;习惯养成;道德与法治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主题为适应新生活,养成好习惯。教材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呈现了部分儿歌、童谣。这些儿歌、童谣,有的教授知识,有的习得方法,有的渗透规则,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规则童谣是这些儿歌、童谣中的一部分,是指把儿童在生活中、校园里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需要明白的处世道理蕴含在其中,以有韵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或比较简短的歌谣表达出来的一种文体。它简洁明快、童趣盎然。

一般来说,一年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还处在他律阶段。一些规则需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落实,才能被他们接受、内化。当前一些学校的行为规范、校纪班规等规则又恰恰缺少考虑儿童的立场和感受,条文冰冷生硬。这样的规则导致部分儿童认同感不强,在行为上屡屡表现出“违规”现象。另外,家庭和学校对儿童规则要求的不一致,社会上某些负面的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規则教育对儿童的正面影响。

因此,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文本,用儿童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儿童自觉自愿地学习规则,养成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这块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道德与法治课就会成为儿童遵守规则、养好习惯的乐园。

一、规则童谣的功能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规则童谣,大多出现在教学栏目和活动中,其功能大多为总结与提炼,讨论与辨析,提示活动要点或者拓展课堂活动。

1.提示活动要点

教材中的一些规则童谣,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如《校园里的号令》(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中出现了这样一则规则童谣:“小小‘指挥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说话,我们都听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这首规则童谣是一个小谜语。它通过充满童趣的方式揭示出铃声的指挥功能,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这首童谣指向了两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要听号令指挥,调动生活经验;二是让学生知道铃声是哪里来的,并爱护音响设备。

2.提炼总结行为

一首首简洁又富有童趣的规则童谣把关键内容加以整理,方便学生了解行为准则,同时还能指导学生生活,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如《开开心心上学去》(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出现了一首规则童谣:“小书包,别着急,用品文具想仔细。大大小小排个队,样样不少都爱惜。我们都是好伙伴,天天一起上学去。”这首规则童谣,让学生意识到书包已成为小学生的身份象征,进而由喜爱小书包的情感延伸为喜欢小学生的新身份。童谣用简洁的语言提炼儿童整理书包的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3.激发讨论辨析

教材中呈现的有些规则童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辨析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如《请帮我一下吧》(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14课)呈现了这样一首规则童谣:“有个小咕噜,总是求帮助。衣服丢了不会找,跳绳不会急得哭,走着走着迷了路,打得毽球上了树,看到屋子起浓烟,听到巨响在近处……是不是都要求帮助?”这则童谣引导学生讨论辨析,促使儿童能够分辨需要求助的情境,明白“向人求助是难免的,也是需要学习的技能,但要避免形成万事都要求助于人的依赖心理”的道理。

4.留白拓展活动

教材中呈现的有些规则童谣,出现了留白处。这些留白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帮助教师开展拓展活动。如《我不拖拉》(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呈现了这样一首规则童谣:“我有一个小时钟,常常帮我倒计时。刷牙洗脸八分钟?作业完成半小时?……我的这个小时钟,其实藏在我心中。”童谣中的省略号,旨在提示学生思考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时间管理的方法,改掉拖拉的坏习惯,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规则童谣的运用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能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有效运用规则童谣。但在一些日常课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弃而不用

规则童谣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深受儿童喜爱,能较好地辅助儿童适应新生活,养成好习惯。有的老师却无视它的存在,认为童谣教学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童谣是浪费时间,直接省略不用。

2.错乱运用

有位老师在执教《课间十分钟》(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第二课时,一上课就出示了教材里的规则童谣:“下课铃,丁零零。眼睛望望远,大脑放放松。开心做游戏,安全记心中。”紧接着,老师请小朋友读一读这首童谣,再圈一圈童谣里讲的事情,老师逐个检查有没有圈对。然后,老师把学生圈出的关键词挨个板书在黑板上,逐个朗读,告诉孩子下课可以做这些事。

这位老师在运用这首规则童谣时,首先用错了时机,不应该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教材中出现这首童谣是对课间十分钟的教学总结。教师应该围绕“这样做好吗”这一板块,让学生展开充分交流后,再出示儿歌作为总结。其次用错了方法,不应该只关注学生有没有圈对童谣里的关键词。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对童谣的吟诵与理解,懂得课间十分钟要学会放松、安全游戏、快乐生活的道理。

3.机械使用

规则童谣的合理使用可以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明理导行。然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童谣朗读替代教学环节,替代学生的体验。这样机械使用规则童谣,脱离了教学目标,无法达到服务教学目标的作用。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上学路上》(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在“上学路上的交通信号”这一教学环节,就只出示教材中出现的规则童谣,让学生反复背诵,以此代替学生体验,机械教学。

三、规则童谣的运用策略

教师了解教材中规则童谣的编排意图,是用好规则童谣的前提。朗朗上口的规则童谣,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实施,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用起来:变“无视存在”为“重视使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倘若教师能寓教于乐,把规则童谣安排在合适环节中展开教学,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能用:将书中的规则童谣用起来

教材中选用的规则童谣,大多是经过编者精心选配的,因此将书中的规则童谣尽可能地用起来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在选用教学资源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尽可能使用,让这种“儿童的诗化语言”发挥其诗意的作用。

2.积累:将储备的规则童谣用起来

网络上、图书中有大量的规则童谣资源。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分门别类地将收集到的规则童谣储存,形成自己的“规则童谣资源库”。这样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选择最合适的规则童谣开展活动(如表1)。

3.续编:将自创的规则童谣用起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的部分规则童谣有留白处,教师可以利用留白处引导学生续编童谣,表达自己的情感。续编的部分,因其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续编时流露的是真情实感,因此也最容易出彩。

[案例]道德與法治第二册第3课《我不拖拉》中有一首规则童谣:

我有一个小时钟,

常常帮我倒计时。

刷牙洗脸八分钟?

作业完成半小时?

……

我的这个小时钟,

其实藏在我心中。

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学:

师:关于合理安排时间,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小诗,朗读)

师:小朋友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你也能给自己限定时间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是呀,做事时给自己限定一个时间,是我们告别拖拉,养成好习惯的一个好方法。

这位教师利用续编规则童谣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教学的实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用对:变“错乱运用”为“用对童谣”

规则童谣虽然能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但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可以利用规则童谣开展活动,不是所有的规则童谣都能让课堂变精彩。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节恰当地运用规则童谣。

1.依教学目标,用对规则童谣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规则童谣要根据教学目标恰当运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如《让我自己来整理》(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整理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教材中呈现的规则童谣:“我的伙伴真不少,它们都是我的宝。各就各位不乱跑,每到用时才好找。用完它们送回家,有空也给洗个澡。”正好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环节展开教学时,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教材中这首浅显易懂的童谣,结合教材中“定时整理”和“物归原位”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整理的方法,养成整理的习惯。

2.依教学环节,用对规则童谣

同一首规则童谣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作用也是全然不同的。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环节来恰当地选择规则童谣。过渡环节,借用规则童谣承上启下,教学就会浑然天成。总结环节,使用规则童谣总结导行,教学就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效。

如《早睡早起》(一年级上册第12课)这首规则童谣提示孩子早睡早起的好方法,整齐的句式,押韵的语言,读起来让人欢快愉悦。它有序地教给学生按时起床的好方法。一位教师在让学生充分讨论了早睡早起的方法后,出示了这首规则童谣让学生诵读。童谣既能让学生理解科学的作息方式,又对学生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还是教学环节的总结,一举三得。

3.依学生实情,用对规则童谣

教材中的一些童谣并非拿起就可以用,而是需要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或调整。

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0课《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材中有一首《小手是个宝》的童谣:

小手是个宝,

做事不能少。

饭前要洗手,

千万别忘掉。

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课前调查发现,班中45个学生,都知道饭前要洗手。可是,正确洗手的方法,学生知道的却很少。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笔者把教材中的这首童谣改成了《洗手歌》,告诉学生洗手的正确步骤,让孩子们根据童谣提示模仿学习,收到了较好效果。

由此可见,童谣并不能拿来就用。一首童谣,因为地域不同,学生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验各异,效果可能也是截然不同的。

(三)用巧:变“机械使用”为“巧妙运用”

巧用规则童谣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非凡的教学魅力,还可以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深入学生内心。

1.课始使用:诵读导入,趣增情浓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利用童谣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入情入境。

[案例]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6课《校园里的号令》一开始就安排了《神秘的指挥》这首童谣,有位教师利用这首童谣是这样导入教学的:

(出示童谣《神秘的指挥》,学生齐诵)

师:小朋友,我们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它就是铃声。

生2:我们都要听铃声的指挥。

生3:我知道我们有上课铃,下课铃……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们跟随这首童谣一起去找校园的铃声藏在哪里,听着校园号令的指挥来做一做吧。

《神秘的指挥》这首规则童谣以谜语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校园号令的威力,上课初就用这首童谣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同时,它也是后面的教学活动的指南,有它开头,后面的教学活动也就会水到渠成。

2.课中使用:显重破难,加深体验

一年级教材中的规则童谣往往是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提示,对于学生的行为也有指导性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童谣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并从赏析童谣入手,要求学生模仿童谣中所说的去演练。这样做,学生既能兴趣盎然,又很容易在榜样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习惯。

例如,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实践活动:请孩子们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要把自己的书包理整齐,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教材中那首规则童谣,正好给了孩子们提示:“小书包,别着急,用品文具想仔细。大大小小排个队,样样不少都爱惜。我们都是好伙伴,天天一起上学去。”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会新本领的成就感,也感受到了喜爱小书包,喜爱新身份的情感。在互助合作的氛围中,轻松地就突破了学习重点和难点。

3.课末使用:精炼总结,情理升华

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本所阐明的道理是不容易的。在课结束时,让学生已有的情感通过说、唱、做等形式外显出来,可以再次获得深化体验。如一年级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上学路上,我们要注意哪些安全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这里有首童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拍一拍。

(学生自由拍读,很开心)

师:从这首童谣中,你知道了哪些安全知识呢?

生1: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左右瞧。

生2:走路要靠右行

师:我们来模仿着一起做一做吧。

师生合作,教师创设情境,再现学生上学路上的经历。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看到不安全的行为时,叫停并纠正错误的行为;然后教师扮演警察指挥交通,学生模拟表演安全上学。

师:你们能学着这首童谣,把上学路上要注意的其他安全知识也编进童谣吗?

(学生小组合作编童谣,并进行交流)

师:我们要把这些童谣记在心,用在行,学会保护自己,这样才能过个快乐而有趣的假期。

儿童在充分交流、情景模拟、自编童谣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认识水平,并把生动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激起情感共鸣。如此,通过教学将安全教育用生动的形式予以落实。

生活即教育,教育要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规则童谣来源于儿童生活,反映着儿童生活,也指导着儿童的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巧妙地运用规则童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促使儿童养成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侯可伟.取儿歌甘泉润品德之田——儿歌丰富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2(20):30-31.

[2]傅建明,徐敏娟,潘曉.绿色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4):10-16.

[3]冯玲丽.校园童谣:小学德育游戏化的现实选择[J].上海教育科研,2010(4):31-33.

[4]石梦瑶.论校园童谣与小学生学校生活适应[J].小学德育,2010(7):15-17.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养成教育之我见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