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知行合一”导写

2022-03-02付长芳薛朝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用在实践中知行合一

付长芳 薛朝玉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王阳明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刘基

陶行知,在一生中曾三次為自己改名。他的原名是陶文浚,在大学期间,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在19岁时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于是在43岁时,又改名“陶行知”。

上述材料对当代青年富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写好这则多材料的作文,需要走好以下三步。

1.材料传达的核心立意是什么?或者根据文题要求,分析材料的启示意义在哪里。

2.题目要求的写作重点是什么?“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是核心要求。将此进一步转化为一个肯定的命题:新时代青年自身发展必须知行合一、学干结合。

3.怎样论证“新时代青年自身发展必须知行合一、学干结合这一命题?

知行合一、学干结合的本质上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推动正确的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效,深化认识。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用结合能力,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崇尚学习,积极学习,深化学习;锻炼品格,提升本领,筑牢自身发展的基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例文

让青春花朵在知行合一中绽放

□安徽省阜阳市成效中学  管思源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诚哉斯言!知与行犹如人之双腿,“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唯有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并重,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

行是知之始,我们首先要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刘基有言:“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只有去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纵观历史长河,重要的知识常来源于亲身的实践。亲自到人民中去,陶行知在实践中才有了“平民教育”的主张;亲身参与中国革命,毛泽东才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亲自到田间地头,袁隆平才在实践中打破了传统观点,提出“杂交水稻”的构想……“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们独特知识的来源,是他们自己的亲身实践。身为高三学子的我们,也应以他们为榜样,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比如亲自动手做物理、化学实验。

知促行之成,我们也要用知识促进实践。“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无论是用知识带领乡亲们脱贫攻坚的干部,还是运用“北斗”指挥救灾的人员,抑或是用新方法治理沙漠的治沙员……他们都是在用新的知识与技术来促进实践的发展,从而真正将知识落到实践中。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的距离。身为高三的学子,身处备战高考的紧要关头,“知行合一”这一金玉良言更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我们应当加强实践性学习、迁移使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断充实知识库。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答题方法及技巧在练习中加以巩固运用,在考试中更能灵活变通,如同王阳明用其心学指挥剿匪,平定叛乱,我们也应做到“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用“知行合一”打赢高考这场战斗。

“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让我们在平时落实好知行合一,不懈奋斗,我们定能浇灌出最美的青春之花!

评点

“扣题”是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充分认识到文题中“结合自身发展”这一要求。主体段落将具体的结合自身发展落到实处:“亲自动手做物理、化学实验”,“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答题方法及技巧在练习中巩固运用”等等,都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结尾段言简意赅,再次呼吁新时代的青年“在平时落实好知行合一”。使得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接地气”,极具真情实感。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学用在实践中知行合一
在实践中理解和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
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从一道题的多种证明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环节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实践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在学习中进步 在实践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