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

2022-03-01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耿家小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年11期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杨镇耿家小学 高 静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美术知识,而且要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设置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美术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创作欲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建筑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建筑类的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西安大雁塔、北京故宫等建筑的图片。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中包含的知识点和审美元素,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学生欣赏完作品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用不同的材料来创作建筑题材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

二、通过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在实际创作过程中提升动手能力。教师创设情境需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堂的乐趣,学生的创作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美术思维,可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对“花草”主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花草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氛围更加生动,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加轻松。学生在欣赏花草的过程中会对花草产生兴趣,通过视频的感官冲击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花草的特征。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激发绘画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想象画出一些花草类的植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如,对“大树的故事”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关于森林王国的故事,在故事化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可以通过纸笔将想象的画面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生活化的创作题材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而且可以在生活中挖掘美术创作题材。这些学生熟悉的创作题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增强动手能力。

例如,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动画片名称,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动画片题材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创作完成后展示优秀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创作积极性。

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不仅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帮助,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选择适合互动探究的教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人物肖像画”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自己身边可爱的朋友。学生可以根据探讨的结果动手进行绘画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又如,对“偶戏”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皮影戏的故事。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制作皮影戏人偶道具,小组内的成员可以相互分工协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完成制作任务。学生在创造性地制作新颖独特的人偶道具过程中,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

五、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内外结合。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补充和扩展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美术知识,形成美术知识体系。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动手的内容,学生通过绘画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美术课带领学生参观画展。通过对名人字画的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观看画展的过程中,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画展内容动手创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又如,对“色彩的明度”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开展教学,可以给学生普及绘画材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准备绘画用的毛笔、颜料、调色盘等。同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这些材料的用途,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和色轮表,可以掌握邻近色的变化规律,并进行邻近色的调配实践,通过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在手工制作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手工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掌握手工制作的要领,再给学生布置制作任务,学生可以根据流程和要点进行制作。教师在制作过程中适当的指导学生技巧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提升审美能力。将制作的艺术作品再应用于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

例如,对“怪兽”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一个小怪兽。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生活中适合的材料,包括纸箱、瓶盖、易拉罐、塑胶手套等,组织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怪兽。在动手制作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怪兽。学生根据设计图纸,利用各种制作材料进行创作。最后,学生的手工制作完成后,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进行装饰和美化。对手工制作过程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口头表扬或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加强自主练习,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加强自主练习,增强动手能力。在学生自主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绘画技艺和制作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大胆尝试。

例如,对“面具”这一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这一课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面具。但是有些学生会产生疑问:“动物的表情怎样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关于动物表情的图片,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掌握了制作动物面具的要点和流程后,就能快速完成作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八、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主要从“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生活化的创作题材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手工制作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练习”方面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模式,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