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01山东省邹城市护驾山小学王思爱
山东省邹城市护驾山小学 王思爱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仍然更关注问题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及其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缺乏整合知识与提炼主旨的相关训练,导致学生的相关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而思维导图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图片、文字以及线条将整个文章脉络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把握文章中人物、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也被称为“心智导图”,它是一种对发散性思维进行表达的辅助工具,大致可划分为树状图、气泡图等多种类型。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人们发散思维,使得所表达的内容更加层次分明。思维导图更类似于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从一个点出发,不断地对其他内容进行关联之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将文章脉络更为清晰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除此之外,思维导图也能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逐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直观形象的图文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其在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是由情感驱动来展开学习活动,这一阶段的学生呈现出情感丰富、思维跳跃、识字量较小等特征,因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展开阅读教学,如果仅采用讲解和文字展示的方式,则不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用直观形象的图文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则可以收获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如在《夏夜多美》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夏天代表性事物的图片,包括睡莲、星星、萤火虫、蜻蜓等,使学生在观看图片时感觉到夏夜的美好,使其在这个过程中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展开生字生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文章大概内容进行梳理,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对课文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二)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其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自身兴趣的驱动而展开学习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则很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多变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小学是学生各项基础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快速厘清文章脉络,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在开展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话题导入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而在高年级阶段则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导图绘制来厘清文章内容。教师借用思维导图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基于循序渐进的原则,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恰当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深入应用。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梳理文章结构
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课堂教学知识、单元知识进行总结,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大多为总分总结构或总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思路对文章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时,学生就可以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对文章脉络进行分析。除了对单篇文章的教学之外,思维导图也可以应用在常见文章类型的归纳之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类型文章大致的形式。例如,叙事类的文章就需要有时间、地点、事件,这样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时,就需要在脑海中构建起什么人、在什么时间用了什么方法、做了什么事情的简易思维导图模型。
(二)提炼文章中心大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炼文章中心大意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该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守株待兔》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知道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并用一句话对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之后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展开接龙游戏,教师将学生所说的故事绘制成一个思维导图。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思维导图的直观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征。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氛围中。
此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一些难以把握中心大意的文章,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例如,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石头为中心,以其“怎么怪?从哪儿来?”作为主线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使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概括文章中心大意,并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来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与探索,以此培养学生较好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深入理解课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王小二》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生字学习之后对文章展开逐段分析,使学生了解王小二的英雄事迹并学习其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了解其他革命烈士,帮助学生塑造吾辈当自强的意识。
又如,在《难忘的泼水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从而掌握每一段所讲解的内容:第一自然段就讲解了傣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泼水节是其传统节日;第二、第三自然段就对1961年泼水节的独特之处进行了介绍;第四、第五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与大家一起过泼水节的细节;第六至第八自然段说明了1961年泼水节独特的原因。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梳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周总理与人民之间心连心,并让学生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独特节日进行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各少数民族节日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介绍,这一活动的开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四)延伸课外阅读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除了课内教材中所有的文章之外,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外文章进行阅读,不断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阅读素养。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与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脉络、主旨大意有更为清晰的了解,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将逐步培养学生较好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素养,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