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对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及预后优良率的影响

2022-03-01李新

当代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夹闭术脑积水骨瓣

李新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沈阳 110046)

临床对于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多采用显微夹闭术,但由于该肿瘤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常会出现血管变异现象,因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如术中造成穿支血管损伤,术后则易引起咀嚼困难[1]。以往临床实施显微夹闭术常采用翼点入路的方式,但该入路方式会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因此,增加预后不良风险。随着手术方式不断改良,眶上外侧入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研究指出,经眶上外侧入路可避免脑组织长时间暴露,减少对脑组织的回缩及牵拉,同时达到于翼点入路相同的治疗效果[2]。但也有研究指出,经眶上外侧入路不完全适用于所有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目前对这两种入路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存在争议[3]。基于此,本研究以翼点入路为对照,分析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对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预后优良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53)。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8~78岁,平均(63.84±6.06)岁;病程17~37 d,平均(27.45±3.37)d;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26例,Ⅲ级5例;瘤体直径5~15 mm,平均(10.05±1.08)mm。观察组男32例,女21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5.67±8.73)岁;病程19~39 d,平均(29.62±4.84)d;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27例,Ⅲ级8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DSA或CTA检查确诊为交通动脉瘤,并符合Ⅰ~Ⅲ级Hunt-Hess分级标准;具备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史。排除标准:合并肿瘤;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合并脑积水;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瘤多次破裂。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翼点入路,具体方法: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于腰椎间隙4~5节置入备用的腰池引流,常规开颅后沿蝶骨嵴剪开硬脑膜,显微镜观察下打开外侧裂池、颈动脉池、视交叉池,通过开放腰池做脑脊液引流,沿大脑前动脉A1段向中线分离直至动脉瘤。分开瘤体、瘤颈与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下丘脑穿支、视神经、嗅神经)等结构,使动脉瘤充分暴露后进行夹闭,夹闭完成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关颅。

1.3.2 观察组 采取眶上外侧入路,具体方法: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于腰椎间隙4~5节置入备用的腰池引流,根据瘤体位置与指向将头部向对侧做15°~30°旋转,并向后仰15°,固定头颅,由中线旁沿外下方于发际内,距耳前1 cm,距颧弓上方2~3 cm做弧形切口,向眶侧翻开皮肌瓣,于颞线出做一骨孔,游离骨瓣,磨除部分碟骨嵴,向眶侧剪开并悬吊硬脑膜,若颅内压力较高,先进行腰池引流,之后继续分离侧裂,用自动脑压板打开颅底脑池,将脑脊液吸除,使脑组织塌陷,暴露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夹闭动脉瘤瘤颈,之后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将瘤体剪破,彻底冲洗、止血术区,并将明胶海绵与罌粟碱置于术区,预防术区出血或发生血管痉挛。确诊操作无误后关颅。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瓣大小、手术时间。②根据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4]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后意识障碍,量表包括睁眼反应、语言反应、运动反应3个方面,总分3~15分,<3分为深度昏迷,3~6分表明预后差,7~10分为预后不良,11~15分为预后良好。③比较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颅内感染、慢性脑积水、头皮愈合不良、咀嚼困难。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骨瓣大小均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operation-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

2.2 两组GCS评分比较 观察组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GC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GC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自1942年翼点入路首次被引进临床并得到广泛应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翼点入路需将蝶骨棘磨除,充分离断颞肌,使外侧裂位于骨窗中央,因此,操作步骤较为繁琐,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创伤较大,且脑组织暴露范围广,会过多暴露无效组织,术后易增加并发症风险[5-6]。随着入路方式不断改进,多种入路相继应用于临床,如眶上外侧入路、眶上锁孔入路、眶上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等。其中以眶上外侧入路操作更为高效、简单。且适用于大部分前后循环血管病变及鞍旁、蝶骨翼、前颅窝等区域肿瘤的治疗。术中根据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在中线旁向外下方做弧形切口,并在发际内较为隐匿,更易被患者接受。只需离断部分颞肌,不会损伤耳屏前方与面神经额支颞浅动脉损伤,这样可避免颞肌萎缩,同时还可减少术中出血。入路的骨窗更靠前,更偏向额侧,无需完全暴露侧裂外方的颞叶,可有效减小骨瓣,减少无效暴露区域,且无需磨平颅底蝶骨棘,这样操作更简便,利于缩短手术时间[7]。但也有研究指出,两种手术入路方式有效暴露区域并无明显差异,而翼点入路的术野更清晰宽阔,利于手术操作,因此,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相对较低[8-9]。目前对于关于两种入路方式的疗效尚存在争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骨瓣大小均小于对照组(P<0.05)。表明相比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创伤更小,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更利于预后。此外,若术中操作不当或术式选择不当极可能引发并发症。经翼点入路由于需要直接断离颞肌,后期缝合后会造成颞肌张力过大,因此,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咀嚼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出现1例咀嚼困难,而观察组并未出现。同时,脑积水为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常见类型,有文献[10-11]报道,脑积水的发生率为10%左右,尤其是前交通动脉瘤引发脑积水的发生率更高。因此,本研究采用腰池引流,来改善脑脊液的循环通路,从而降低脑积水发生率。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入路方式在并发症预防上效果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高级别的交通动脉瘤,因自身疾病较重,若由眶上外侧入路骨瓣较小,导致手术难度较大,术野相对局限,因此,可能不适合该类患者,故本研究适用于Ⅰ~Ⅲ级患者。两组Ⅰ~Ⅲ级患者预后均良好,观察组略优于对照组,说明眶上外侧入路式预后相对更佳,可能与手术的操作难度、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有关[12]。

综上所述,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在Ⅰ~Ⅲ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夹闭术脑积水骨瓣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与双额冠状切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疗效比较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术中配合与护理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