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融入国学经典

2022-03-01赵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

赵敏

内容摘要:“国学经典”作为我国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对中华文化及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前,新文科建设要求我们重塑传统语文学科特征,传承中华文化经典,因此,如何在中学语文基础教育中逐步渗透国学经典、传承发展国学经典,成为我们企盼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在对山西城区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学经典渗透的方式、策略予以分析解读,以期对国学经典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 国学经典 中学语文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国学热风靡全国,所谓“国学”,一说指一国所有之学。[1]一说指固有之学术。[2]钱穆先生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3]国学概念虽然言简意赅,但却是国之利器,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更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就我国的国学文化来讲,国学主要指的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关的学术总称,与此相应,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国学经典”就成为了国学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包括相关的书籍及文化,狭义上则指的是国学经典的典籍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所谓的“国学经典教育”,就是对这些传承了中华文化和思想的经典作品内涵及思想的教育,如同那些古老的艺术品一样,终将会成为构筑了人类灵魂和精神的意义坐标,对国人的思想及文化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语文课堂向来被人们认为是培养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众所周知,在我国传统的中学分科中,国学一直是被作为中学语文作品中的一部分,甚至是附属品而走进中学生课堂的,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国学经典”的渗透最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以经典诵读、阅读等方式得以弘扬发展,历来是被师生视作无足轻重的边缘学科,与传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相比,也显得无足轻重,那么,如何改变国学经典这种尴尬而又从属的地位,如何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企待思考的重要课题。由此,本文试在对山西城区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学经典渗透的方式、策略的分析解读,深入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策略,以期对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更是对他们进行国学经典四思想教育的关键时期,借助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实践,尽可能地将国学经典渗透其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对我们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有重要的价值。

(一)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依托新编订的中学语文教材,就目前不同地区所选用的中学语文教材来讲,从初中到高中,所选择的教材内容多有经典国学经典篇目,仅就古代诗词来讲,常见的经典篇目,或有家国情怀:《离骚》《木兰诗》《望岳》《沁园春·雪》《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或有远大志向:《短歌行》《蜀道难》等;或体现人世至情:《声声慢·寻寻觅觅》《雨霖铃·寒蝉凄切》等,或有德行修养:《论语》(节选)《逍遥游》《道德经》等。这些经典教材文学名篇的选择,从思想内容来看,这些经典名篇包含有丰富的历史、国学思想文化,反映有作者所传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文学性上讲,名篇经典的选择,无论从篇章结构、语言表达、表现手法、艺术方式及手段,都能给人以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且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说,是集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而国学经典教育也即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篇章的诵读、讲读等方式来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思想文化,二者在选材上的相似性、相通性,使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思想及文化成为可能。

(二)教学过程的互融性

如果说语文教材的选择,给中学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育提供了最好的文本载体的话,那本语文课堂实践则给二者提供了最有利的实践、沟通、交融阵地,并且在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中,正式的语文课堂中国学经典思想及文化的渗透,远比专科性的国学经典教育要容易的多,无论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对德育目标的有意突出,还是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有意引导,都能使学生得到不同的理解、顿悟、进而达到思想上升华。比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屈原《离骚》篇目的讲读中,如果教师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屈原之死?”这一问题,并就屈原高贵的世系出生、磨难挫折、国家敗亡,最终不得不以身殉国的人生选择来引导,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屈原身上彰显出的爱国主义的纯粹、赤誠、伟大,如此或可以将语文教育的知识性、人文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而达到融会、融通发展。

(三)教学评价的相似性

自古“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美育、德育思想的统一。教育的目的终究是为了“立德树人”。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有科技不能使国家真正强大。我们更要警惕来自西方文化的渗透传播,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永不过时,并且承载着中华文化命脉和精神内核的国学思想文化经典,必将成为我们永久恪守的精神乐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养成的中学生来讲,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与教学评价目标,统一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德育目标的实践与完成,就显得尤为必要。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源自于教学理念的导向,国家整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直接改变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向,因此,在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中,基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与国学经典教育评价体系中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当前教育工作者从教学理念、方法、评价中要进行适当的融合发展。

二.中学语文国学经典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基于上述中学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笔者仅对位于中国三、四线城市中的一所普通城区中学做深入分析调研,从校情来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提倡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水平相当,师资力量较为雄厚,且学校重视语文教育,经常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我爱读经典”的活动,国学经典阅读氛围良好,从整体学情上来讲,学生普遍对国学经典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引导。今取初、高中各一班级,在班级人数选择、教师配置、硬件设备、学生素养等方面基本相同,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然在近一学年度的教学实践调研中,笔者发现初、高中的差别并不明显,但还是发现有些普遍共通的问题:

(一)数学理念错位,教学实践不显著

国学经典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三观,引导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教学中带有表演性质的类似跪拜教育,对学生和家长无疑是一种道德绑架。[4]部分教师将国学经典教学简单化,即一味的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国学经典,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经典内容的讲解和释疑,学生只是简答记住了经典内容,难以对其应用于日常生找你哥,这种做法不但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且丢失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二)教学内容匮乏,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学内容以语文教材中经典诗词为主,辅以校本教材《论语》《老子》《庄子》等,表面上看来可供学生学习的内容很多,实则不然。但容易落入误区,首先,对经典诗词的误解、曲解时有发生。过度的解释字词格式忽视学生对其的整体感知和情感体验,部分教师课准备不充分,对课文重难点把握不足,对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的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中仅限于对课文内容讲解而不能以此作为依据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使学生难以举一反三。其次,学生了解国学经典来源少。

(三)教学方法僵化,课堂教学少活力

课堂教学中仍以“串讲串问”式教学法和“不甚求解式”阅读法为主。国学经典教学中尤为突出。千篇一律式的课堂教学看似流畅高校,实则百弊丛生:其一,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变成了教师教学的“配角”;其二,学生思维固化,教师以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理解,一味的标榜标准答案,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三,学生兴趣不断被磨灭,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依照教学设计的节奏进行,忽略了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反馈,师生间缺少良性互动,久而久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不断降低,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

(四)教师素养欠缺,评价方式不全面

国学经典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并鼓励学生在世纪生活中积极运用。这就对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作出了高标准、高要求。教师主观上不愿主动学习国学知识,使得国学经典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在教学中,“填鸭式”的教育,导致了学生对国学经典兴趣的不断降低,甚至厌烦,产生抵触情绪。此外,由于衡量国学经典教学成效的评价方式主要是凭借学生背诵的数量和熟悉程度,而忽视了国学经典教学真正价值所在,导致国学经典教学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成效。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的渗透策略

国学经典的教育潜移默化在中学教学语文实践中,从中我们或可寻找到渗透的策略与范式,这对我们传承发展国学经典教育,大有裨益。

(一)明确教学理念,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原则

国学经典教学应将三维目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分析能力。“知”就是要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初步感知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经典中包含的传统美德、节日风俗和传统礼仪,积极主动的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习兴趣;“情”就是要深入挖掘经典内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国学经典教学中最重要的内涵;“意”就是要教会学生合适的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反而忽略了学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行”就是要鼓励学生将从国学经典中学到的优良作风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作用,鼓励学生向其学习。只有将“知、情、意、行”全面融合到一起,言行一致,通过教师亲自示范,才能更好地借助国学经典教学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确定经典内容,拓展丰富的国学知识

对于中学生而言,如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因此,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是,抛却理性上的虚无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回归国学经典著作,从族群记忆文化源头中,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性思考中,寻找我们生活的生活的新的生长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赫钦斯所说:“经典著作乃是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同柏拉图写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紧迫。”[5]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阅读国学经典,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导读,然后让学生们去寻找更多的相关故事资料,初中部的学生以经典诵读、专题讨论为主,高中部以专题研讨,经典文化再阐释为主,在研讨与专题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比如“国学经典系列慕课”等课程来深入学习,掌握更多地丰富的国学知识。

(三)学会诵读经典,建构新型国学教学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记化、生存数字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号召青少年儿童诵读我们传统文化经典,我们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有成为文化上的流浪民族的危险。[6]借鉴,儿童诵读经典,已经被赋予民族寻根、传承命脉的典范意义,是立足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经典的治国兴邦的长远之策,诵读入心、诵读追魂,经典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的韵味和意蕴。当然,不同年级诵读的形式、诵读的内容都要有所不同,低年级的诵读可以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角色扮演,演绎经典,诵读经典。而作为教师,所能做到的就是适当点拨,启发学生去领悟经典。正如周作人在上世纪20年代所说;“教育者授与学生智识的根本,启发他们活动的能力,至于政治上的主义,让他们知力完足的时候自己去选择。”[7]

(四)学会品味经典,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国学经典的渗透、传承与发展,这里教师的专业素养指的是教师对国学经典文本的选择、阐释的能力,尽管历朝历代的学者都有不同的阐释,然而,由于时代、历史等层面的限制,经典的阐释或多或少带有历史或整自己的企图,而我们今天所诵读传承的经典,必然是要立足于现实语境中的一种当代理解和阐释活动,正如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所说,从理论上说,文本的意义不单决定于文本之中,不是在文本之内,而是未决的,在理解和解释中材固定下来。阐释应该保持着一种客观历史态度,既然懂得历史阐释的限度和高度,又懂得阐释的现代意义和价值,那种客观理性地阐释,并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才是对经典最好的解读。也是作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养。

总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具有独立内涵及方法的国学经典,应该在基础学科中就被慎重对待,国学经典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还处于从属地位,要想改变这一困局,中学基础阶段的教学中,除了国学经典在内容、方法上的渗透外,还可体现自己学科独立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传统文化、接续文化根脉、提升国民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參考文献

[1]邓实.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J],1905(19).

[2]汪震,王正己.国学大纲[M].北平人文书店,1933.

[3]钱穆.国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5]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6]郭齐家.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2005(1):49-52.

[7]钟叔河.周作人文类编:第五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本文为山西大同大学校级教改创新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学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课题编号:XJG2019226)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