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猫隐喻的历时研究

2022-03-01冯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冯琳

内容摘要: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有关猫的历时语料,检索了1267条有关猫隐喻的语料进行分析,按照汉以前-唐五代-宋-元-明-清的时间顺序,先从历时的角度对各个时期的猫隐喻进行梳理和分类,再从猫的外形和习性等特点、社会发展影响两个方面对猫的隐喻发生机制进行探究。

关键词:猫隐喻 历时研究 发生机制

Lakoff & Johnson(1980)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1]“猫”作为人类熟知的动物,人们在与猫的生活与认知过程中,对猫的特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基于相似性的基础上把猫的某一属性和其他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出现了与猫有关的隐喻表达。猫隐喻指就是以猫为始源域,将猫的外形、习性、行为等方面的特征映射到其他概念域的认知方式,本文将目标域分为具体事物域和抽象事物域两大类,具体事物域下分人体域和其他事物域两小类,抽象事物域下分心理域、数量域、事态域、社会环境域等[2]。如“猫儿眼诸般异宝”,是以猫的器官为始源域映射到宝石这一目标域,用猫眼隐喻宝石。

猫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常常被提及,由于猫的外形、习性、本能、行为有其特点,人们慢慢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猫的隐喻意义。前人对猫隐喻的研究多偏向于共时的视角进行不同民族对比研究或是某一作品中有关猫的隐喻,比如曹金波,王丹(2019)在《从认知视角看日汉“猫”的概念隐喻》对比了日汉语中“猫”概念隐喻模式的异同及其原因[3]。再如樊辉(2018)在<《蒂凡尼的早餐》中猫的隐喻>中分析了作品中出现的“猫”隐喻现象,探讨女性心理及社会地位[4]。目前很少有学者从历时的角度来对猫的隐喻现象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为理论依据,对筛选的有关猫隐喻的语料进行分析,对猫隐喻意义的历时演变进行梳理,并对其隐喻机制进行探究。

一.汉语猫隐喻义的历时发展

古往今来,人类在生活中时常根据动物的某些特点,或根据具有某些特点的动物来喻人、喻事、喻物。在汉文化里,猫是和人类比较亲密的动物,这一点在语言上也体现的很丰富,特别是将“猫”的隐喻义用于文学作品中,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一面。本章将以时间顺序对汉语猫隐喻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共从CCL语料库中1267条猫语料筛选出259条具有隐喻义的语料,下面对所筛选的猫隐喻语料进行分析。

(一)汉代以前的猫隐喻

通过对语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汉以前含有猫的语料仅有4条,且没有关于猫隐喻义的语料,这段时期的猫作为动物本义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并描述了猫捕鼠的习性。例如:

鲂¤甫甫,¤鹿¤¤,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周《诗经》)

迎[猫],为其食田鼠也。(战国《礼记》)

(二)唐五代朝时期的猫隐喻

唐五代时期有关猫隐喻义的代表性语料有13条,其中8条映射到人体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恶劣,道德低下的人;2条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为恶劣、道德低下的事;3条映射到社会环境域,可喻指国家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的社会环境。分析如下:

1.映射到人体域

猫喻指具有某种属性的人。如《大唐新语》:“阿武狐媚,翻覆至此,百生千劫,愿我托生为[猫]儿,阿武为老鼠。吾扼其喉以报今日足矣!”由于猫的本性是捕鼠,猫对于老鼠来说是有能力、有危险性的。因此在该语境中,猫喻指有能力的人。

再如《旧唐书》:“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此例中由于李义府阴险狡诈,专权自私,因此当时的人给他取外号为“李猫”。由于猫生性狡猾,贪婪,与这类人有相似之处,因此用猫来隐喻品性恶劣,道德低下的人。

2.映射到心理域

猫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还可以喻指生活中的一些事,常常包含着说话人的主观评价,评论人的品性。如《新唐书》:“龙朔元年十一月,洛州[猫]鼠同处。鼠隐伏象盗窃,[猫]职捕啮,而反与鼠同,象司盗者废职容奸。”此例中用“猫鼠同处”隐喻做官的不尽职,包容罪犯干坏事,以猫喻指当官的,以鼠喻指寇贼,二者本不能和平共处,而本应该尽职的猫和自己应该抓捕的老鼠共处在一起,得出了“为官者玩忽职守,包庇盗贼”的结论。用猫隐喻来形容为官者不尽职、不道德的品性。

3.映射到社会环境域

猫语素和常常和其他语素组合,整个词喻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敦煌变文选》:“更无呼唤,无摇自活子胥治国五年,日月重明,市无二价,[猫]鼠同穴,米麦论分,牢狱无囚。”此例中,猫和老鼠本是天敌,按理二者是不能和平共处,同处一穴,而在上例语境中,猫和鼠同处一穴之中,用“猫鼠同穴”喻指国家无征战,百姓和平共处,人民生活安定的社会局面。

(三)宋代时期的猫隐喻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这一时期关于猫隐喻的语料共有20条,这一时期除了前一时期例举的隐喻义之外,还有了新的发展。其中11条映射到人体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恶劣、道德低下的人;4条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为恶劣、道德低下的事;5条映射到其他具体事物域,可喻指宝石。此处只对新增的隐喻义进行例举。

猫映射到其他具体事物域,例如《宋史》:“市舶多以无用之物费国用,自今有博买笃耨香环、玛瑙、[猫]儿眼睛之类,皆置于法。”此例中,由于猫的眼睛在形状上呈圆状,颜色有多种颜色,与宝石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当时的人用“猫儿眼”来喻指宝石。

(四)元代时期的猫隐喻

元代时期猫的隐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通过分析,筛选出了14条有关猫隐喻的语料。其中5条映射到人体域,可喻指没有能力、无足轻重的人或品性恶劣、道德低下的人;4条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为恶劣、道德低下的事;5条映射到其他具体事物域,可喻指宝石。下面将对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猫隐喻意义进行举例说明。

猫映射到人体域中,喻指具有某种属性的人,除了前文所述的之外,還能用猫来喻指没有能力,无足轻重的人。如《三国志评话》:“孙坚言咱们是[猫]狗之徒,饭囊衣架。”;《全元曲》:“他来如狼似虎,去后似犬如[猫]。”前一条语料中“猫狗之徒”就如同饭囊衣架,没有实质的用处;后一条语料中“来如狼似虎,去后似犬如猫”,狼虎与犬猫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在动物界中属于强大凶猛的动物,相比之下,犬和猫就显得弱小无能。因此用猫来喻指没有能力,无足轻重的人。

(五)明代时期的猫隐喻

明代关于猫隐的语料共有74条,并且在之前的基础上演变出了新的隐喻义。其中42条映射到人体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恶劣、道德低下的人,没有能力、无足轻重的人,以及晚睡的人;29条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为恶劣、道德低下的事;3条映射到事态域,可喻指事情棘手、极难成功的事态。下面对新出现的隐喻举例说明:

1.映射到人体域

猫具有白天爱睡觉,晚上捕猎的习性,这一习性映射到人身上,就喻指喜欢晚睡的人。如《醒世姻缘传》:“等到如今哩!夜[猫]子似的,从八秋儿梳了头,爹待中往坡里看着耕回地来。”

2.映射到其他具体事物域

猫语素和其他语素组合,还可以喻指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如《二刻拍案惊奇》:“些小言词莫若休,不须经县与经州。衙头府底赔杯酒,赢得[猫]儿卖了牛。”中, 人们通过对“猫”和“牛”的比较认识到,猫在人类生活中随处可见,且形体较小。人们基于自己的情感认知,用猫来隐喻微不足道的事或物。

3.映射到事态域

猫语素常常与其他语素组合,整体喻指一种事态状况。如《醒世姻缘传》:“[猫]儿口中,尚且挖不出食,何况于虎!”。因为猫生性贪吃,所以想从猫儿口中挖食物,是很困难的。在上例语境中用“猫儿口中挖不出食”隐喻事情棘手、极难成功的事态。

(六)清代时期的猫隐喻

清代有关猫隐喻的语料最为丰富,共有140条。其中81条映射到人体域,可喻指有能力的人或品性恶劣、道德低下的人,没有能力、无足轻重的人,晚睡的人,贪婪的人,行为敏捷、身手矫健的人;27条映射到心理域,可喻指行为恶劣、道德低下的事;25条映射到其他具体事物域,可喻指宝石;4条映射到事态域,可喻指事情棘手、极难成功的事态;3条映射到数量域,可喻指饭量小。下面对新出现的隐喻现象举例分析:

1.映射到人体域

喻指具有某种品性的人,猫语素常与其他语素组合喻指好吃、贪婪的人。如《孽海花》:“别再说我们那位姨太太了!真个像馋嘴[猫]儿似的,贪多嚼不烂,才扔下一个小仔,倒又刮上一个戏子了”;《红楼梦》:“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上面两例语料可以看出,两个例子都用的“馋嘴猫”来形容人不知道节制,前者不节制欲望,后者不节制食欲,前者是贬义的,后者是褒义的。用猫隐喻好吃、贪婪的人,要结合具体语境看其褒贬。

喻指人的行为动作,猫的动作常喻指人行为敏捷,身手矫健。如《康熙侠义传》:“自己一撤步,燕子穿云势,蹿上天棚院去了,行似猿猴,恰似狸[猫]。由于猫身形小巧,不管是上树还是钻洞,身手都十分敏捷。人们通过对猫这一行为的观察,将这一特点映射到人身上,用猫隐喻人行为敏捷,身手矫健。

2.映射到数量域

汉语中猫语素和其他语素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喻指数量。如《红楼梦》:“我说你是[猫]儿食,闻见了香就好”。此例中“猫”指的就是数量小,“猫儿食”喻指人饭量小。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民国时期没有演变出新的隐喻义,就不再举例说明。

二.汉语猫隐喻义演变的成因

(一)猫本身的特点

束定芳指出相似性作用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础条件,且相似性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还有程度上的不同。[5]不管是物理的相似还是心理的相似,都是认知主体对客观事物所感知的结果。人们通过观察猫的外形、行为、习性等方面特点以及猫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发挥隐喻思维,将这些特征和关系映射到人类身上和生产活动中,便形成了有关猫的隐喻表达。由此可见,猫隐喻的形成不仅和猫自身特点有关,而且受人类思维的影响。

首先,从猫的外形上看,猫的形体与其他动物相比,形体较小,因此人们用猫隐喻没有能力的人或微不足道的事物,如“阿猫阿狗”、“三脚猫”等隐喻表达。且猫的眼睛灵活明亮,能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呈圆形状,与一种宝石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用“猫儿眼”、“猫睛”等来隐喻宝石。其次,从猫的行为上看,猫是十分警惕的动物,反应灵敏,行动敏捷,因此,人们将猫行动敏捷这一特点映射到人的行为身上,用猫隐喻行动敏捷的人。再从猫的习性上看,猫有许多与生俱来的习性,如:捕鼠、少吃多餐、昼伏夜出、生性狡诈又贪婪等特点,人们的某些行为也与猫的习性特点有相似之处,便出现了用“猫儿食”隐喻饭量小;用“夜猫儿”隐喻晚睡的人;用“馋猫”隐喻贪婪的人;用猫隐喻行为恶劣、道德低下的人或事,从搜集的语料来看,有关“猫”是人的语料很多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比如“猫鼠同眠”“猫哭老鼠”等;用猫隐喻有能力的人,这是从猫的习性和猫与鼠的关系特点映射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猫虽然形体小,但却是捕鼠的高手,老鼠的天敌。最后从人的思维来看,人们还设想了有关猫情景的隐喻表达,比如“猫嘴里挖泥鳅”、“猫口里挖食”等来隐喻困难的事。

(二)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礼记》中就有记录猫捕食田鼠的语料: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也因其捕鼠田鼠,保护庄稼的功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将猫隐喻为有能力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享乐,在隋唐时期,猫凭借其捕鼠的本领受到人们喜爱,武则天曾派人在各地收集猫豢养在宫中供达官贵人玩赏,猫也因为这样的安逸生活,变得贪吃、挑剔和慵懒。正是在这一时期,人们观察到猫这一形象,便在日常生活中用有关猫的语句映射行为恶劣、道德低下的人或事,贪婪的人等一系列带有贬义色彩的隐喻语言现象。

通过语料库检索猫的隐喻语料,从历时上,可以看到猫隐喻义并不是完全不变的,是随着人们对猫这一动物不断认识,对客观世界不断认识而不断丰富的,人们的认知决定了猫的隐喻义可以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演变出更多的隐喻意义。在这个演变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猫某一方面突出特征的认知起了主要作用,也有人们主观思维设定与猫有关场景有关。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n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邓瑶.汉语隐喻性成语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金波,王丹.从认知视角看日汉“猫”的概念隐喻[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9,7(03):41-49.

[4]樊辉.《蒂凡尼的早餐》中猫的隐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04):56-59.

[5]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02):98-106+160.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