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实践

2022-02-28王慧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管理者互联网+理念

王慧

(南京师范大学 中北学院,江苏丹阳 212300)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为落实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管理者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互联网+”意识和理念,将教育管理与计算机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发挥“互联网+管理”的优势、作用及价值。从而降低教育管理难度,提升教育管理效率,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但在此之前,有必要明确“互联网+”的内涵及特点,分析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方向。

一、“互联网+”时代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点

“互联网+”时代倡导“互联网”与社会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科技革新传统模式、机制、体系及手段,使传统行业拥有网络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的特征。“互联网+”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商业价值与思维模式的充分融合。通过“互联网+”意识的树立,能够让传统产业转变保守和单一的思维模式,形成全新的发展格局及形态。换言之,“互联网+”是通过传统行业与计算机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能够提升社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1]因此其核心要素并不仅是“融合”,而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让“互联网+”拥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才能促进新业态、新形态的产生与发展。根据理论研究,能够确定“互联网+”时代主要拥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跨界融合。跨界融合主要指融合重塑,能够让“人群身份”与“市场定位”发生深刻转变;其次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就是通过互联网思维,实现传统行业的自我革命及思维革新;再次是重塑结构。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组织结构被打破,话语权、议事规则发生了深刻地转变。然后是尊重人性。对个体敬畏及对人创造性的发挥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能够帮助人们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及科技的可持续性发展;最后是开放生态。开放生态能够将制约创新的步骤、环节及程序去除掉,让研发与创新过程更加自由。此外是连接一切。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主要特征,能够让任何传统产业、行业都拥有信息化特征。在高等教育管理层面上,“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创新传统单调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形成在线教育与管理结合的新格局。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

“互联网+教育管理”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是结构重塑、形式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优化教育管理模式,让教育管理过程更契合“互联网+”所拥有的“尊重人性”“重塑结构”“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等基本特征。诚然“互联网+教育管理”的基本举措,就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是“互联网思维”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融入。然而这种教育管理创新仅仅停留在表层,即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革新,但并没有实现深层次的创新与革新。深层次的教育管理创新应是积极地、主动地创新。应将网络元素渗透到教育管理的不同环节中。在教育管理方法上,应转变传统的灌输、训导形式,将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引导。即通过预防、分析、引导等方式,让存在问题的学生得到教育。在教育管理形式上,应充分应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深化教育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突出教育管理过程的民主特征。与此同时,也能帮助教育管理者能够更充分地、更全面地、更有效地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应加强配合机制、配套设施的建设。譬如监督机制、反馈机制、网络平台、大数据技术、数据库等。简而言之,在通过“互联网+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学校必须积极地、自主地利用信息技术、现代教学理念实现对传统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2]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新型配套机制、管理理念的引进与优化。唯有如此,学校才能确保教育管理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程度的创新。而非停留在网络技术应用的层面上。除此之外,学校在教育管理创新过程中还需要树立“重塑结构”的理念,确保传统的教育管理环节、程序、模式及方法都形成新的架构;确保各项管理要素都围绕“互联网技术”得到重新编制。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质量、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管理模式、体系得到了显著优化。但通过实践探究发现,部分院校在利用“互联网+”创新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管理理念滞后。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明显弱化了学生的地位,突出了管理者的主导性,并且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服务”,部分管理者不主张民主管理,强调经验管理,导致“互联网+”拥有的创新效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其次是管理方法单一。部分院校在“互联网+”时代下,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彰显和发挥。其问题通常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训导方法。即通过训导的方式,告知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禁止做”,长此以往将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二是灌输的方法。灌输式的管理方法既不属于“道德教学”也不属于“教授道德”,只是教育管理者将社会标准和规范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激发学生所拥有的潜能。虽然我国部分院校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教育管理方法,譬如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管理。但其本质还是训导与灌输。[3]

最后是网络平台建设不充分。网络平台是学校借助“互联网+理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体系及方法的重要抓手。然而我国很多院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难以与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衔接,无法发挥社会、家庭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难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并且很多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资源很难渗透到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致使“互联网+”在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中的优势被弱化。

四、“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首先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将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落脚点与出发点,积极调动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发掘学生的潜能,塑造学生的人格,从而引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及自我认同。与此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与个体差异性,因人而异、顺其自然,精准、分类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其次树立“技术应用理念”。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类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管理的手段、内容、方法及形式,使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并渗透到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的不同环节中。而树立“技术应用”理念,能够让不同的管理过程,拥有鲜明的信息化特征,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二)优化并革新教育管理方法

在“互联网+”视域下学校应积极优化并革新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使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民主化及科学化。管理者应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是注重数据分析。教育管理者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动态进行分析、整合及预测。并结合数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譬如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应进行思想引领。如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使其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而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则需要进行情感指引、道德引导,使学生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思想,积极肩负起时代重任。其次是注重沟通交流及意见反馈。教育管理者应营造出宽松的、民主的沟通环境,通过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情感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其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到教育管理者面前。最后是注重经验总结,教育管理者应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及信息技术定期总结教育管理成果,并调整相应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系及内容。[4]

(三)加强教育管理平台的构建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从以下两方面出发,提升网络平台构建的完善性、先进性及有效性。首先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家校协同不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简单融合,而是学校通过构建沟通平台的方式,与家长进行随时随地的、线上线下的双向交流,帮助学校更好地指导家庭进行监督及教育。而社校协同则是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充足的、优质的教育管理资源,从而形成学校显性教育、社会补充教育的良好格局。其次是加强对网络设备设施的更新、优化及管理。学校应通过机制制定、制度制定的方式,确保校园网络速度流畅,各项设施完好,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管理制度及系统结构,确保学生的个人隐私与基本信息不被泄露。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过程、模式、体系、方法及理念将得到创新式发展。为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学校必须从网络建设、理念更新、方法优化等角度出发,从更高层面解决高等教育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管理的时效性与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管理者互联网+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