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

2022-02-28冯堃堃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志愿育人院校

冯堃堃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提升我国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相契合。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市场需求,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概述

1.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研究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研究主要包含相关定义研究、开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别与途径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群体的相关研究等。关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概念,张晶愉《大学生职业服务实践育人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志愿者就是指具有志愿服务意愿并且在行动上不求回报的这一意愿的人。志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实践,即一种由人们自愿发起的,在闲时利用自身资源无偿地为他人及社会提供服务的实践行为[1]。关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开展要素,学界认为至少包含三个:第一个是参与的主体即参与者,第二个是参与的受体即被服务的对象,第三个是连接媒介即开展活动的相关方式与手段。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以志愿者精神为宗旨,利用业余时间,结合自身综合资源,开展的有组织的无偿社会服务活动。之所以这样限定研究的范围,是因为相比较于高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思想特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周期以及高职院校所能统筹的综合资源都与高等本科院校有一些区别。

2.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功能

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最核心的功能是教育功能。宋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研究——以山东省R 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例》一文中,从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得到了自我成长与志愿服务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两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育人功能论述[2],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教育功能。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本质就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景式课堂,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立体的多样性的学习主体空间,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思考,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文化思想,浸润良好人格的提升。大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塑造和提升。

第二,实践教育功能。大学生对学习的惯性思维就是在理论课堂上的学习和书本上的学习,而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将理论课堂搬到实践当中来,它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参与主体实践能力的锻炼,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培养、沟通技巧的提升、团队合作精神的体会与掌握,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实践程度的展示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快速适应社会的成长意识。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现状

1.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高度关怀,高职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高职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关爱志愿服务、工匠精神志愿服务、职教宣传志愿服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志愿服务、乡村教育志愿服务、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红色精神传承志愿服务及其他志愿服务等方面。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特点,越来越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与关注。各高校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最突出的就是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经费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般立项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项目都能够得到校团委等部门的支持,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2.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所存在的不足

虽然当前的高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比较丰富,成效非常明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一些学者也进行了探讨。贺才乐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状调查报告》一文中指出,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学生比较认同志愿服务的基本精神,但存在一定的认知缺失;客观外部条件成为影响大学生后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缺乏长效机制[3]。林冬冬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一文中也提出了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不规范、志愿服务开展的条件匮乏、志愿者的积极性消退、服务项目同质化、活动内容单一、未能形成长效机制等问题[4]。一些高职院校,开展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存在的不足主要有:

(1)志愿服务项目宣传力度不足,缺乏品牌化意识

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主要有:一是每年三月雷锋月活动,志愿者依托各二级分团委开展的多种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实践;二是高职院校每学期进行的职教周活动,一般由学校宣传部门牵头,团委以及各二级分团委共同开展,通过各类平台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并进行宣传;三是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团队,是经过校团委备案立项的志愿服务实践团队,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志愿者成员,并且有专项经费的支持;四是其他类别的,主要是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和学院临时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当年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与安排所进行的。

这些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缺乏宣传力度,品牌化意识薄弱。在当前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对于信息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对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宣传来讲是一个比较好的机遇,它提供了一个宣传的新时代大舞台。良好的宣传方式与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持续性与优质性,为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一般在校团委备案的志愿服务项目相对比较稳定,有专门的宣传渠道与平台,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志愿服务项目的机动性比较大,宣传不足,往往是以完成一份计划、完成一份任务为主,基本上没有长效的宣传途径与品牌项目培育意识。

(2)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缺乏长效性,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意识薄弱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效果是通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的,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还是比较匮乏的,多数的志愿服务活动存在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实践服务周期短的问题,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也是临时组建而成,没有相关的管理机制,基本上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就没有进一步的管理意识,同时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意识比较薄弱,存在理念认识滞后,资源统筹不完善,不利于整体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性开展。除了少数校团委负责的志愿服务项目或者个别志愿服务团队有比较稳定的服务基地外,其他各二级分团委单位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特色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

(3)志愿服务培训缺乏系统性,参与者缺乏积极主动性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完成必须要有参与的主体与受体,而参与主体主要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力军,对于大学生而言,仅拥有自身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想要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就需要适当掌握专业系统的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志愿服务的培训途径主要是集中的青马班工程培训、个别志愿服务项目月度培训、与志愿服务相关的讲座、寒暑假社会实践表彰与交流大会等,缺乏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而且培训覆盖面不够广,主要集中于团学干部、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以及少数的志愿服务者。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也会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主体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于很多原本有兴趣参加的同学来讲,因为缺乏相关的志愿服务知识的了解而放弃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或者不能够持续性地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三、志愿服务实践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思考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春天。高职院校除了对学生高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也成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开展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活动,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增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1.增强志愿服务品牌化意识,培育优质志愿服务项目

随着当前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力的影响对于人们思想认识的影响是很大的,新时代大学生生逢这样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信息网络,对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来讲也是非常好的机遇。一方面作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与参与主体都要树立并强化品牌意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品牌的塑造与宣传力,对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精神文化要不断地提炼总结,使其成为不断完善的固化成果,指导志愿服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成长并引导发挥好榜样的宣传力量,为培育优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统筹资源,增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传承性,打破一份计划、一个工作任务的传统实践模式,不仅仅以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精神为依托,要注入品牌文化传承元素,使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成为活的育人平台,达到最终服务社会、实践育人的终极育人目的。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当前是大数据时代,宣传的效应对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也是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塑造与传承的重要平台,通过线上活动的宣传与线下活动的实际推进,扩大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促进优质项目的形成。

2.建立长效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长效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是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良好基础。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载体,具备多样性、丰富性与长效性。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往往依托于多样化的志愿活动、多平台、多方式进行,在活动过程中保持内容的丰富性,不单单是围绕专业知识进行,可以充分延伸,一方面从志愿服务活动的顶层设计到活动开展的阶段性管理到服务活动的宣传,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与备案机制,有利于树立典型、培育品牌,形成稳定有效的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成效。另一个方面建立志愿服务管理大数据库,从志愿活动策划与发布、志愿者的招募、志愿服务项目的备案到阶段性记录管理以及最后的志愿服务答辩等都可以从数据库中看到详细的相关资料,有利于项目的实时动态管理与培育;对参与志愿服务的主体同时进行线上注册备案管理,与线下实时管理同步进行。

3.建立系统化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对当前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长效性、实效性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比较单一,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就是简单的义工或者无偿的志愿劳动,并没有真正了解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真实意义。建立完善系统的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系统化理论的培训体系;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教师团队。

系统化的理论培训体系是志愿服务良性运行的基础理论保障。从志愿服务培训的指导思想、基础理论知识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技巧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运营知识等都要进行详细科学的设计。第二个方面就是要统筹合理资源,通过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研结合等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社会服务需求知识与社会志愿服务精英融入到理论培训体系的设计当中,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可靠、更科学的可行性指导。

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教育的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管理主要依托校团委的工作人员结合各二级学院的分团委进行管理,由于团委工作事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培训、开展与管理并不能全面系统地兼顾,仅仅依托各二级学院分团委的管理指导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势必会影响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健康良性成长与发展。那么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教师团队的建设与培养,俗话讲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去做,就是这样的道理,拥有系统的理论培训体系只是为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坚实基础理论的保障,还需要专业的团队去落地实施,才能真正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高质量育人成效。

4.建立科学长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开展的终极目的是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励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不断完善,而高效快速的反馈机制则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活动策略、最终顺利完成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目前尚无单独成体系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评价机制,主要是将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评价融入到各二级学院的分团委考核当中的志愿服务参与率与完成率上。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创建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双面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志愿服务的组织策划质量、志愿服务时长、志愿服务完成质量、志愿服务品牌化宣传4 大主要定量评价,另一个方面也要考虑到社会的定性评价即接受服务的受体的客观评价。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是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服务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开展现状为研究出发点,提出了从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管理、志愿服务培训与志愿服务评价反馈机制等几点思考,助力未来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教育实效性的发展与成长。

猜你喜欢

志愿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志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