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体系下高职院校“四位一体”思政工作研究

2022-02-28陈晓凡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陈晓凡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宣传统战部,福建福州 350108)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 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了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推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一、“三全育人”体系内涵

“三全育人”是当下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提升立德树人质量的重大举措和课题。目前,学术界关于“三全育人”体系内涵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关于“三全育人”这一概念的讨论,另一种是关于“三全育人”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典型案例以及可推广经验的交流。

对于“三全育人”的主要内涵学术界已经有了统一的认识,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中全员育人指把思政教师队伍作为主体,各级党政工团学组织齐抓共管。[2]全过程育人是指把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从进校到离校的整个过程,这里尤其强调思政教育育人工作的整体连贯性。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维度、空间上展开,强调整体性、多维性。这三方面不仅包括育人主体也包括育人空间和时间,“三全育人”需要学校整体协同推进,也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协同参与,同时,学校内部全体教职人员和学生也要加强参与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3]因此,“三全育人”着重在强调全面统筹协调学校在办学治校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适应和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着力点落在“育人”的成效上。

而对“三全育人”教育经验的交流方面目前多数着眼暂停留在“三全育人”体系对学校单维度单项工作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如何从宏观层面从立体、多维度的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关爱到位从学生管理、课堂教学、思想教育、氛围引导、社会实践等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对“三全育人”内涵体系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

二、“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关爱到位”的“四位一体”思政工作实施路径探索

通过“十大育人”体系建设,重点形成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关爱到位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近年来,学校秉承“养浩然气,广仁爱心”校训以及“立教八闽、涵育四海”精神,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而设计”的办学理念,狠抓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体系下的思政工作新格局初显。

一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学校在办学治校以及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所蕴含的思政特点、元素以及育人工作逻辑,立德树人,实现“德育首位”;二是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推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实现“能力本位”;三是深耕校园文化教育,将“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师教育始终,实现“文化品位”。四是实施物质帮助、道德浸润、心理辅导的关爱帮扶模式,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心理育人,实现“关爱到位”。

(一)德育首位,探索构建“大德育、大思政”全员育人工作平台

以党的建设引领三全育人改革,突出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自觉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同时,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挖掘各部门、各岗位育人元素,融合到工作职责要求,细化任务清单、明确完成时间表,将“三全育人”改革成效作为部门绩效考核和干部年度绩效考核的“硬杠杆”,确保综合改革工作落地见效。梳理学校现有管理制度,以“三全育人”改革为目标开展制度“废改立”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各项制度进行有机融合,推进一体化育人工作,形成职责分明、协同配合、运转顺畅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局面,实现“人人都是育人工作者”的目标。[4]持续推行并完善“三全育人”导师制度,党政管理干部、党员、教师担任三全育人导师,与学生结对子,深入学生宿舍,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开展精准思想教育。

(二)能力本位,逐步形成“校内到校外”“入校到离校”全过程育人长效机制

育人工作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学生成才成长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通过研究强化课程育人、深化实践育人,覆盖学生从新生入学进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重点做好在新生入学教育、实习实践、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等关键阶段的工作。

1.“三创优”推进课程育人改革

围绕“理念创优、队伍创优、制度创优”推进课程育人改革。

理念创优——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课程改革,推动“课程思政”落实落细,找准“思政元素”与各专业知识元素的契合点。遵循“思政”“专业”相长原则,仔细绘制“课程思政元素地图”,明确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梳理各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整体课程教学设计。[5]通过微课、公开课、课程思政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引导专业课教师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队伍创优——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外引内培”力度,打造一支优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校际交流、校内集中备课、集中教研、集中培训等,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探索“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行课程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共同推进,试点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训,试点组织教师采用座谈、考察等多种形式,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增加专业课教师思政素材供给。

制度创优——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持续深化校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进课堂听思政课、评思政课、上思政课制度,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健全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考核、激励机制,为思政教学提供人员保障。

2.“政校行企”四方深化实践育人

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完善“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机制,汇聚校政行企合作力量,与政校行企合作单位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成立由政府、学校共同组成的董事会,构建社会各方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机制,同时,开拓校内“实践活动和党团志愿活动”,在校内挖掘劳动要素,建构劳动课程,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开展全员参与的劳动服务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融合的人生价值观。

3.“五团队”确保学生就好业

发挥“一把手”统领全校就业工作“一盘棋”的大格局,搭建“研究服务”“精准推荐”“心理援助”“精准帮扶”“精准培育”等“五服务工作团队”,形成学校统筹、院系推动、全员参与的“三位一体”大学生促进就业机制,打造“精准就业新生态”局面,确保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重点关注家庭困难、残疾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状况,及时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就业补助金、流量补助包等,及时了解掌握思想和心理状况,定期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精准帮扶,使毕业生增强职业自信,适应职场生活。同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做好“服务欠发达地区工作”“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组织宣传工作。确保学校从学生入学进校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育人过程和成效。

(三)文化品位,关爱到位,精心打造“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育人工作模式

实现育人目标全方位发展,探索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展德智体美全方面素质;在管理、服务、文化等学校教育教育环节中,营造同向推进,同频共振的氛围,全方位融合,精心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一是推进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以日常服务与管理为载体,积极“建设一流行政、打造一流队伍、树立一流作风、争创一流服务”。

二是合力构建网络教育体系,完善“两微一端一平台”(即:微信、微博、网站、易班)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建设。推进“易班”校本化建设,建立基于易班平台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学生管理服务新模式,探索新时代新语境下的“微沟通”“微教育”“微提醒”“微关爱”“微帮扶”的线上工作模式,建立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全媒体中心、易班发展中心为核心的校园新媒体矩阵,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新平台。

三是坚持“课内到课外”两个课堂育人作用的有机结合,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四是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作用,将校友冰心先生“爱国爱乡、仁爱共济、刚健有为”的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

五是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多角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深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持续开展资助帮扶。构建“扶困”“扶智”“扶志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精准助力、资助育人”工作。

三、“三全育人”体系下高职院校“四位一体”思政工作模式价值浅析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育人工作对当下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三全育人”体系下十大育人框架协同协作,“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关爱到位”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有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开创立德树人工作新局面。

(一)把握“德育首位”基础点,思想引领更有力度

现今“三全育人”体系下部分教师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专业教学、轻视思政教育的现象。部分教师对于党的方针、政策关注较少,对党史国史党情国情的学习不够全面,狭隘地认为讲授本课程内的相关专业知识才是自己的工作职责,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教师以及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们的工作内容。通过“四位一体”思政工作模式,指出“德育首位”的“四位一体”这一基础点,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认真挖掘各门专业以及所授课程中所体现的思想政治元素,把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育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二)突出“能力本位”关键点,教育教学更有温度

突出“能力本位”关键点,探索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育人体系相得益彰,改变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专业教学三者之间“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的情况,促进三者三方之间互融互通,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加不同工作业务范畴的教职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互通促进,也使得各项教育教学环节和模块资源得以进一步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环节的互融互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得到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指导的同时,也能得到教师在除学习以外的思想、心理、生活、乃至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和鼓励,这些资源的整合和互融互通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的人文性和关怀性,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

(三)抓准“文化品位、关爱到位”结合点,立德树人更有高度

以整体的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作用,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的既教书更是育人的职责,全方位打造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和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同时,以良好的师风带动校风学风,大专学生本身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薄弱,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群体性特征往往会导致学生忽视思政课程、漠视价值建设。在“三全育人”育人体系“四位一体”模式下,抓准“文化品位、关爱到位”结合点,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思政人文教育同向并进的格局,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让立德树人更有高度。

综上所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推进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推进“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关爱到位”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有力推动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逐步构建起完善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