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支撑
2022-02-28杨建春
杨建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揭示了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和发展规律,认为文化是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类解放事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它从物质基础、社会作用、价值追求等方面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要从根本上增强人民群众的自信自强。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具有丰富的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人们的精神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促进社会发展是文化独立性的重要体现;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文化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发展,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发起者、享有者和检验者。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提出,有机结合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在思想和意识上的反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591物质生产方式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活动创造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文化的产生、发展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精神文化现象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要受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决定和支配。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精神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与封建社会相比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他们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对人的精神文化的限制和制约,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在经济上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这严重阻碍了其精神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展望了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精神境界将有极大提高,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将在掌握和加强经济基础和物质力量的前提下,使精神文化也有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有极大的提高。
(二)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强调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反作用,认为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决不能忽视。他们论述了文化要真正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精神文化方面保持自觉自主,通过提高水平、增强热情和自信心等发挥实际作用,使之在经济、政治活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针对无产阶级革命实际,他们鼓励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拥有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在运用政治、经济手段的同时,充分运用精神文化的力量,团结和组织广大群众。他们强调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发展精神文化,形成独立的无产阶级意识,增进文化自主性、能动性,增强无产阶级的精神力量,就能以摧毁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价值自信和意志力量激励革命行动和实践。他们展望了共产主义文化在建设未来美好社会中的作用,认为在未来社会,人们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巩固社会制度、妥善处理社会关系、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等问题。
(三)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550,统治阶级既对社会经济基础进行全面控制和统治,又对精神文化实行高度的文化统治和文化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精神文化上也占据统治地位,他们把掌握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文化的根本,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进行全面控制,迫使人民群众服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要求,以达到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要在文化上确立应有地位,就必须要自觉提升自身阶级意识,建设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1]219,通过宣传和推广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加强理论和思想武装,引领无产阶级精神文化发展。重点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行之有效地在广大群众中加以宣传,引导群众自觉防止和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在广大工人群众中达成价值共识、形成集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在革命实践中与工人阶级建立广泛联系,用科学理论教育和引导工人群众,积极参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培育和创建,激发无产阶级的斗争热情和意志。
(四)文化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人类解放理论,是以解决人的生存困境、提高人的社会地位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论证了文化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只有通过文化活动,人的本质才能得到体现,人的发展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他们强调要摆脱旧的经济关系和思想观念的束缚,把人和人的关系归还给人自己,达到将人们生动的精神世界“还给人自己”的目标,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使文化成为不断丰富、提高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式,达到文化本体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工人阶级的生存生活状态,揭露了工人阶级所处的被动地位和境况,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3]226,工人阶级要以历史主体的自觉自信推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们还积极参加革命实践,激发工人阶级的主体性、主动性,鼓励和引导无产阶级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参与革命实践和文化实践,使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精神上获得全面解放,同时在发挥主体作用中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系统地阐述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内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给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的理论支撑。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基本物质条件,必须以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基础;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社会价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这一精神动力支持;意识形态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增强人民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
(一)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揭示了文化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指明了文化自信的基本物质条件。文化上的自信自强是一定社会物质条件的产物,人们对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认识及其相应的文化活动离不开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文化自信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文化的发展,人们文化信仰、信念的提升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前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兴旺,经济发展的成就、民主政治的进步、思想文化的开拓、社会文明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从根本上提振了全体人民的精神和意志,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精神文化主体意识空前得到提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得以确立和增强。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局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提高文化发展水平,普遍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使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和精神内驱力显著得到提高,这增强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国际上,我们全方位挖掘和展现中华文化优势和特色,通过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分享等多种形式,为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提供独特的思想理论和价值理念,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充分展现出高度的自信自强。
(二)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肯定物质活动对精神文化活动的决定作用,也强调了精神文化活动对物质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指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社会价值。“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4]430,思想文化通过与人民群众的有机联系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不断解放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状态,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和发展思路,释放人们的创新创造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处于关键地位。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精神根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个方面的探索前进,都包含着文化自信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质上是文化自信在经济社会发展、治国理政等方面的反映。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内在驱动,促进理论创新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有丰厚的文化滋养,持续焕发生机活力。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撑,有利于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吸收和利用古今中外的制度文明和制度成果,借鉴社会制度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三)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强调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这指明了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就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体现,在当前国内外因素和环境的深刻影响下,正面临着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情况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在与各种错误思想、思潮的斗争与较量中端正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发展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是在一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指明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要全面、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作用,为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提供有力保障。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要注重创新和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探索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并且能够让广大人民认同和接受的有效方式,以夯实文化自信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四)坚定文化自信要从根本上增强人民的主体性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强调文化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指明了文化自信的根本价值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自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力量,真正体现文化自信的功能和价值。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人民群众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仰、信念和信心,它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发挥和基本参与。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主体,坚定文化自信要以人民主体性为建构原则与路径,最大限度地为人的主体性发展创设更为理想的社会条件和环境。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人民收入,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高公民民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提高文化体验审美能力、文化创造创作能力、文化全面建设能力,使人的价值和发展潜能更能充分地得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发展要注重社会效应和社会利益,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充足养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只有在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得到拓展和增强,要激励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加强多层面、多社会主体的文化互动,推进文化价值观的多方共建共享,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同时发挥文化自信应有的价值整合和引领作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中国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自信的理论支撑研究,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充分发挥其重要当代价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文化定力和发展定力,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提升全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形成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基础,保持全体人民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凝聚起满怀信心、奋斗前行的伟大力量,大力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