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助力水利科技创新研究

2022-02-28

水利技术监督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国际化水利

蒲 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8)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水利作为基础设施联通的优先方向,催生大量水利人才需求,水利部门成立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和交流合作。实施“澜湄合作”水资源高层次人才计划,2017年起,连续5年以全额奖学金资助湄公河流域涉水院校近百名留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学位。实施水利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项目,连续3年全额资助30人赴国外公派访学研修。推动40余名专家担任涉水国际组织主席、秘书长。水利科研机构设立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专项资助,2019年,中国水科院资助师生出国交流接近400人次。启动留学生招生培养,超过一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教育开放是水利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开放作为水利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既是新时代水利开放战略应有之意,也是后疫情时代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深化教育合作,培养水利高层次人才必然途径。水利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应在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亟需高层次水利科技创新人才,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涉水目标和全球水治理贡献教育力量。

1 必要性分析

《“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确立增强中国水利国际影响力、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化“一带一路”水利科技合作、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引进来”和“走出去”4项水利科技国际合作主要任务,明确将鼓励更多中国专家在国际组织、国际期刊任职,同时吸引更多外籍高层次专家来华工作。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顶端,是水利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既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成果产出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一流学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和支撑。水利科研机构依托挂靠的诸多国际组织和主办的学术期刊,发起和承办了一系列重大涉水国际会议,向国际组织推送专家,加快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具备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1.1 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

2018年,水利部与教育部合作启动“一带一路”水利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水利教育行动。2020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打造升级版“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进行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电工程建设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资源环境、小水电国际标准领域两项工作入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水利科研机构承担着沿线科技合作、设计咨询、产品设备出口等项目,结合项目实施广泛开展人才和技术培训。以教育融通促进水利基础设施联通,“一带一路”沿线水利教育合作前景广阔。

1.2 提升人才支撑能力

2020年,教育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优秀生源来华攻读硕士学位。《“十四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水利科研机构作为水利科技创新战略重要力量,建设一流的水利学科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建设2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1家科研机构进入全球顶级水安全智库中排名前3。水利科研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做强水利留学品牌,面向全球吸引拔尖青年人才,在推动建设水利科技强国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1.3 提升创新引领能力

中国进行了最大规模饮水安全、跨流域调水工程,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减贫目标。“十六字”治水思路、“幸福河”、“两山理论”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水思路、理念和理论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水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2家水利科研机构入选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将推动设立洪水管理、水生态保护领域新的国际学术组织。中国正从全球水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变为倡议者和领导者,研究生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当前,水利科研机构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围绕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国家水网、复苏河湖生态、智慧水利等重点领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水利科研机构将水利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及时纳入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体系,融入教育交流合作,在助力水利走出去进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机遇与挑战

2022年,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水力发电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球化、信息化双重背景下,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先导作用,通过合作办学、合作研究、项目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大批属地化科技和管理人才,建立体现中国特色、接轨国际的水利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标准。

2.1 促进教育转型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正经历由学习模仿转为教育体系全面开放,更加强调以我为主、交流互鉴。中国在水文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居于国际领先,欧美国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河湖生态保护方面具备比较优势,双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双碳目标涉水共同话题,在水污染防治、地下水、智慧水利、老化水利基础设施改造等领域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部表示将继续支持以中外合作办学方式缓解疫情影响下我国学生出国学习困难。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已多达2300多个。后疫情时代催生大规模在线教育新范式,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正驱动研究生教育发生结构性变革,加快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以世界一流科研院为建设目标的水利科研机构应在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拓展国际化办学方面先行先试,为后疫情时代研究生教育贡献中国方案。

2.2 抓住水利留学新机遇

伴随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家。反观发达国家将科技封锁延伸到留学领域,收紧理工类留学签证。来华留学生所学专业由正经历由语言学习向理工类、专业类学习的转向。随着“一带一路”水利合作深入开展,沿线国家水利留学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学历层次日渐提升,呈现出量质齐升的高质量发展趋势。水利科研机构应抓住水利留学新机遇,推动研究生教育由追随性、推动性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型。联合行业企业、跨国企业共同参与国际水利人才标准制定,将研究生培养标准与国际工程师资格认证连接,推动建立既体现中国特色又衔接国际标准,体现所在国别特色的水利人才标准,推进人才标准互认和人才平台互通。

3 不足和短板

近年来,水利科研机构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相比“双一流”高校,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理念上以向国际接轨、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为主,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差距。

3.1 国际化意识不足

国际化发展战略意识不足,以学习借鉴为主,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生培养目标停留在能够用外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层面,没有体现出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新要求。

3.2 竞争力不强

对国际优质生源吸引力不强,在读国际生占比例低。生源国别分布、专业类型、培养层次还比较单一,多元性不足。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导师比例较低,缺乏外籍专业课以及语言类教师,现有办学方式、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还不适应国际化教育需求。

3.3 交流合作深度不足

在推动研究生教育体系全面开放,联合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在联合办学方面有待开拓。交流形式以讲座、开会和短期交流为主,深度不足。国际交流以导师项目为主,针对研究生的交流机会少,缺乏国际化的实践机会。

4 总结与建议

全国水利科技会议指出提升我国水利技术标准国际影响力。《“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推进水利标准国际化目标任务。作为水利科技创新战略力量,做强“留学水利”品牌,以人才培养助力“一带一路”水利标准联通,为跨国项目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以研究生培养“软联通”助力水利基础设施“硬联通”,应成为新时代水利科研机构的自觉使命和发展方向。

4.1 强化国际化发展战略

应将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科研机构发展战略目标,指导国家级和流域科研机构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和区位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国际化办学目标。在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方向和特色等进行全方位国际化战略设计。将具有爱国情怀、熟悉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确定为研究生培养目标,尤其将博士生培养为学术型人才。服务中国水利走出去战略需要,调整优化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留学基金)的学科和专业布局。整合水利科研机构在科技合作、国际项目、教育合作方面的优势,做强留学水利品牌。在实施推进过程中,立足全球视野,组织精准需求调研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摸清国际教育合作需求,加强战略思考、谋划和统筹设计项目。支持水利科研机构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院建设目标,与国际涉水知名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深化教育科技国际合作。

4.2 推动办学体系开放

应支持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合作办学项目为带动,提升整体学科和课程水平。依托重点和优势学科领域,试点中外合作办学博士项目,推进中外学分互认,促进培养机制融合,实现特色、优势互补。采取“国内+国际”两段式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国内+国际”双导师制,在促进研究生流动、开阔国际视野的同时,增进中外导师交流,联合开展前沿研究。注重从学科层面推进国际化办学,围绕行业亟需学科发展方向,联合建设高水平跨学科研发交流平台,联合开展科研、共同发表高质量论文。以联合建设水利教育云课程为抓手,支持中外教师合作参与专业和课程标准制定,建设具国际影响力的课程。联合国内外行业组织、跨国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和标准制定,推动共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水利研究生教育标准体系。

4.3 突出特色化培养

(1)学术型研究生。应支持科研机构联合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通过校际交换项目、开办暑期学校,促进优质生源互换流动。服务水利科技数字化,加强智慧水利、数字学科等领域人才培养,依托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水平跨学科平台,面向全球吸引优质生源参与交叉学科领域高水平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吸纳研究生参与重点项目攻关。以博士生为重点,加大创新资助,提供全额奖学金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围绕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防洪减灾领域等重点领域,选派出国留学或联合培养,尽早进入国外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接触前沿学科领域研究。

(2)复合型研究生。应以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以国际组织青年后备人才培养为重点,构建“知识学习、专业提升、实践锻炼”的多路径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术组织设立和建设实习基地紧密结合,依托科研机构挂靠诸多国际学术机构的平台优势,拓展研究生国际组织实践平台。推动开展青年对话交流,选拔优秀研究生参加青年全球竞争力提升、青年领导力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提高专业融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水治理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3)应用型研究生。应支持水利科研机构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利科技人才合作,依托承担国际项目,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和交流合作,促进工程建设和教育融通,为沿线国家培养知华友华的本土化、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对重点和优势专业、特别是留学生所在国家亟需发展的学科,从扩大招生宣传、设立专项培养计划、奖学金设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将工程实践作为专业类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培养掌握前沿使用技术,具备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依托“一带一路”沿线水利项目建设,引入行业重点企业和跨国企业,建设研究生境外实习实践基地,提供境外学习实践机会。

4.4 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应通过实施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输入输并重。“引进来”方面,以水利部重点人才工程、外专局引才引智项目为依托,抓住海外科技人才回流机遇,梳理整合人才引进计划,精准引进亟需紧缺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团队。全职引进外籍专家、知名学者和教师开设专业课、学术英语课程。鼓励支持导师在国际组织任职、担任国际期刊编辑。“走出去”方面,鼓励和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建设优质国际化课程,将智能建造、增强现实、数字孪生流域等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名校联合、名师联动、名课共建的方式,将合作成果转为教学科研内容。在经费方面,拓展多渠道经费来源,支持科研机构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获取经费支持,建立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依托科技部专项、中欧水资源项目等政府项目,拓展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等金融机构项目,完善以国际项目+学术会议+科研机构自筹+导师经费组成的多元经费渠道。

5 结语

当前,建设水利科技强国进入关键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实现水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一带一路”、“双碳”目标等国家战略为水利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发展新机遇。一方面,水利科研机构作为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力量,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助力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具备国际化培养基础。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水利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需要深入推动国际化发展,为建设水利科技强国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国内水利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还需拓展与国际水利科研机构的对比分析,顺应“双循环”下国际化发展新趋势,推动在地国际化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国际化水利
聚焦港口国际化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逆行者的武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医疗科研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管理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