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2-02-28郭旭伟崔娜娜李书婷
郭旭伟,崔娜娜,李书婷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儿科,河南 洛阳 471000)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多见于5 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也被称为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此疾病临床症状多体现为持续发热、眼结合膜充血、皮疹、手足硬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等,若就医不及时,或是治疗不当,随着病情进展将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状动脉瘤破裂、血栓闭塞、心肌梗死或心肌炎,从而危及患儿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对川崎病多采用药物阿司匹林进行抗炎、抗血小板凝聚;丙种球蛋白进行调节免疫功能治疗,两药联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但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3]。而有报道称,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血栓类药物可进一步改善患儿凝血功能障碍,促进其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提升总体疗效[4]。为此,本文特就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3 月至2021 年2 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川崎病患儿82 例,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 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3 例;年龄0.6~6 岁,平均(3.4±0.9)岁;发热时间5~14 d,平均(8.1±1.2)d。观察组男27 例,女14 例;年龄0.6~7 岁,平均(3.1±1.1)岁;发热时间5~14 d,平均(7.9±1.3)d。入选标准:均达到《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的川崎病确诊标准[5];患儿家属均知晓本研究事宜,且自愿参与研究。剔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无意识者;合并传染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脏器疾病和其他疾病;入组前已接受过本研究药物治疗者。各组患儿普通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各组患儿均予以对症治疗,如退热、营养支持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照组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30339)和丙种球蛋白(厂家:贵州贵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准文号:S20023034),阿司匹林初始剂量按30~50 mg/kg 分3 次服用,发热症状缓解3 d 后逐渐减量至3~5 mg/(kg·d),每日3次;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按2 g/kg,滴注时间为8~12 h,共1 次。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使用双嘧达莫片(厂商: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4020968)治疗,按3~5 mg/(kg·d)口服,每日3 次。各组均连续治疗8 周后比较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相关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情况,以及总体疗效。凝血功能:清晨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 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检测方法为磁珠血浆凝固法。免疫功能:清晨采集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检测方法为速率散射比浊法。总体疗效分为显效: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消除,病情康复;有效:患儿临床症关有所缓解,病情有所好转;无效:患病病情未见好转,或病情更为严重;总体疗效=显效率+有效率[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 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PT、TT、APTT 和Fbg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PT、TT和APT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Fbg 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IgA、IgG 和IgM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和IgM 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体疗效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29)。如表3。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n=41,±s)
表1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n=41,±s)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n=41,±s,g/L)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n=41,±s,g/L)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41)
3 讨论
现今临床对于川崎病的患病机制还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外源性感染而致免疫功能失常,从而损伤血管及继发炎症是导致此疾病的主要因素[7]。随着病情进展此疾病可累及心、肝、肺、肾和胃肠道等机体多个器官,冠状动脉受损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患儿病亡的主要因素[8-9]。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确保患儿生命安危具有重要意义。
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是临床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前者属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以及组胺过量释放来发挥拮抗效应,从而达到抗炎、镇痛及祛热的作用;此外其还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与血小板结合来防止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抑制内皮活化,以及血栓形成的目的[10]。后者为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主要成分为IgG、多种抗体和细胞因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调节细胞,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可通过封闭血小板表面Fc 受体,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来缓解或消除血管免疫炎性反应;此外,其还能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并削弱血小板粘附能力[11]。因此,将上述两药联用可在一定程度防止血栓形成,增加免疫能力,但其效果还无法达到临床预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以双嘧达莫联合治疗更有利于改善患儿凝血功能障碍情况,提升其免疫功能[12-13]。本研究也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Fbg 水平较对照组低,IgA、IgG 和IgM 水平均较对照组高,总体疗效较对照组高(P<0.05)。双嘧达莫为传统抗血小板药物,对抑制血小板积聚有着良好效果,可降低或消除血栓形成机率,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升抗血栓的作用;并且还能通过较强的扩张血管效果来改善血管阻力,促进冠脉血液流通,改善血管微循环异常情况,增加心肌供血量,防止血小板积聚,降低血栓发生风险,提升机体对炎症的免疫能力,从而促进受损冠状动脉恢复,进而加速病情康复,提升总体疗效[14-15]。
综上所述,在川崎病的治疗中使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及丙种球蛋白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其机体免疫能力,提升总体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