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历史学科课堂自信心培养对策研究的一些思考

2022-02-28吴隆斌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对策研究

吴隆斌

【摘要】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必备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善待学生的过失是培养学生课堂自信心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培育学生历史课堂的自信心理,让学生体验成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为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平台,让他们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挖掘学生自己的力量和优势,强大学生自己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凸显学生自我价值的积极心理状态。

【关键词】历史学科;课堂自信心;对策研究

爱迪生曾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成功成正比。学生课堂自信心的培养就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将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所谓“抬起头来”则是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信心。每当学生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学生心里有诸多的——“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

一、农村初中历史学科课堂自信心培养的意义

21世纪充满了竞争和创造,自信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我查阅了大量有关学生课堂自信心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初中生的自信心培养场所在课堂,因为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自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自强自立,也有利于学生历史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法运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探寻农村初中历史课堂自信心培养的对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養锻炼,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初中生的模仿力、可塑性强,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激励的语言、思维的启发、多角度思考问题,教给自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自信,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并以此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

(一)巧设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自信心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是的不幸。”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新颖、一题多变、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达到获得同样的成功感。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时,我选择了“20世纪70年代在浙江宁波余姚相继出土了陶瓷、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该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浙江余姚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完成,在交流时要说出自己思考的方向和答题理由。该材料反映了哪一遗址的考古发现?结合所学,列举该原始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各一例。

生:该材料反映了哪一遗址的考古发现?我是这样理解的:“遗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方黄河流域半坡人遗址,距今约6000年;一个是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从材料来看,“浙江宁波余姚”和“距今约7000年”很容易判断是河姆渡遗址。

生:该材料反映了哪一遗址的考古发现?我的理解主要是抓住“距今约7000年”得出:河姆渡居民。

生:结合所学,列举该原始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各一例。此问主要是认真审题:“该”“各”。回忆所学知识半坡人遗址,生产状况: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生活状况: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遗址,生产状况: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出现原始农业。生活状况: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生:半坡人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因为气候问题,生产种植不同,北方种植粟和蔬菜,南方种植水稻,劳动工具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出现了原始农业。生活状况:北方因为天气寒冷,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南方因为天气闷热潮湿,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生:根据这两位同学的分析,我清楚了怎样回答:“生产状况: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出现了原始农业。生活状况:住着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二)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培育积极心理。

在教学中给学生锻炼机会,培育积极心理是历史高效课堂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探究中,多给学生谈论、合作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在讲解重点、难点时,要由浅入深多设疑问,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尽量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争议去解决问题的难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时,我课件出示材料:“魏主下诏: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根据材料设计问题:“你知道魏主是谁?北魏的政权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让学生回答,他们很快得出了答案。我继续设问:“请你说说为什么要改姓为元氏?这一做法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完后,我再追问:“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方式有哪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的自信也溢于言表。教师问学生:“你们为什么很快就明白了。”学生回答:“是上述问题的启发。”教师高兴地说:“同学们,学习历史很简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提出问题,根据设问进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寻求最贴近的答案。”

(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鼓励代替批评,以赞美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老师的鼓励与赞美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是一种和谐的氛围,是一股荒漠中的甘泉,她滋润着学生的心灵。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看各学科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这样一来,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在这方面有过许多次的失败,直接导致学生出现情绪、兴趣上的波动,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了上进的勇气。因此,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科成绩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人际关系等等。

(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每个人天生都具有独特的视、听、触以及思维的方式。每个人都能成为富于思想與创造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一个成功者。”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细心的教师会注意学生的“独特方式”,一旦发现他的某种特长潜能,就满腔热情地因势利导,运用肯定、鼓励以及创设条件等手段强化它、发展它。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三、引导学生战胜失败,点燃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人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的学习也同样如此。要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受到启迪,从失败中树立信心。如初中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识记是学生学历史的基础,教师教给学生的记忆方法,即便这样,一些学生也难以记牢,遇到这种情况,我首先让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如历史上的科学家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讲述他们成功的经历,使学生真正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内涵,接着定期检查其识记情况,对于发现其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和表扬,直至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显其能,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认识自身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成功,由成功走向自信,由自信走向更大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秀梅.浅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J].学校教育研究,2016,(4).

[2]车丽萍.国外关于自信的研究综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

[3]张公社,周喜华.教育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4]王海峰,张志刚.初中课堂自信心培养的策略研究[N].教育周报教研版,辽宁北方期刊出版集团,2018,(22).

[5]宣夏青.浅谈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J].江西教育周报教研版,2007,(10).

[6]许树爱.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5).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对策研究
初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研究
新形势下探究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简论教育装备与历史学科的关系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关于历史学科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