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农林类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2-02-28蔡海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环境保护概论》是面向高职农林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教学,为农林类专业的学生普及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本文通过合理选择思政元素、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找准思政切入点、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新时代生态问题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思政课程 农林专业 教学改革

2019年3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推进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农林类专业《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思政”其教育改革的意义

《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面向高职农林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旨在通过课程教学,为农林类专业的学生普及环境科学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的高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十九大将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可见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和决心。农林类专业的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生态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应该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对《环境保护概论》进行重新审视和探索。

二、《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思政元素、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找准思政切入点、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确实实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确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挖掘德育素材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规范严谨、诚实守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具有绿色、生态、环保、法制、安全意识;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

从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出发,以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生态价值观五个纬度为素材,推进德育教育。

2.找准“切入点”,做好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根据新教学目标和改革目标,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设计与开发。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核心思想贯穿整个课程内容之中,使学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投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去。

如在讲授环境及环境问题时,结合十九大报告讲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分析国家对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全球环境热点问题:澳大利亚山火、非洲蝗虫灾害、国内水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3.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将环境保护概论的专业知识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主义辩证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灵活结合起来,以环境保护专业知识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上侧重于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启发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自主学习和与教师、同学交流。

4.精选案例,突出实效

在授课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精心筛选党的理论、国家法规、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环境新闻等典型案例,深刻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历年视察长江、黄河、汾河、渭河等河流的重要讲话;视察东北关于保护黑土地的讲话、做好农药化肥减施,增加有机肥料使用,确保食品生产安全,把国家的粮食安全攥在自己手里;2016年夏季兰州饮用水污染事件、国家公园试点案例建设情况等案例。

5.拓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充分利用教师科研项目,积极吸引优秀学生加入研究团队,参与项目实施,,积累实践经验,锤炼多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能力。鼓励学生以课程内容为基础,积极参加各类学生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组织学生到古浪八步沙林场进行义务压沙植树活动,参观八步沙武威职业学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武威职业学院红色文化艺术馆,聆听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事迹。

6.转变教学评价方式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的重要内容,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养成道德品行。

三、结束语

“复旦共识”北京指南”指导导引领了农林专业的教育改革新方向、新的构想、新的模式。在专业改革中形成了以思政理论课为主,通识课、专业课为两翼,地方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事迹为特色的“一体两翼一特色”模式的育人体系,通过运用多元教学方法、找准思政切入点、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论坛,2016(6):3-5.

[2]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

[3]张文彧,刘岚.高职环保类专业“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甘肃科技,2019,35(16):53-55.

[4]刘一鸣,樊晓盼,施煜,刘华.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环境学》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4):67-68+71.

作者简介:蔡海(1984.10-),男,汉族,甘肃武威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生产与生态学教学研究工作。

保留基金项目:(武威职业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X2020-JWC-JG-Y54)。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独立学院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