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10年我国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综述

2022-02-28傅彩虹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校毕业生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资本是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情境中能够促进大学生表现出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特质或积极心理状态的集合。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围绕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测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开发测量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未来研究需要在继承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研究,基于立德树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背景下,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资本开发策略的应用性研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心理资本:文献研究法

20世纪90年代,积极心理学兴起,认为积极是人类天性中的一个部分,强调研究人的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及促进人类幸福生活的社会因素。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和启发,心理资本概念引入组织行为理论。对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人格特征;二是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心理状态;三是将心理资本界定为个体人格特征和个体心理状态的融合体,认为心理资本是可测量、可开发的体现稳定性特点的心理特质和体现灵活性特质的心理状态。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中文文献全部源自中国知网(CNKI),检索时间段为2011-2021年。以主题为“高校学生心理资本”进行检索,查找到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在内的学术论文共98篇。对上述98篇论文进一步筛选,删除专题高校教师心理资本、高校学生社团的文章、重复率较高的文章、与高校学生心理资本无关的文章后,得到论文92篇。

(一)指标分析

目前有关该研究方向的文章有92篇,总参考数1264,总被引数439,总下载数28458,篇均参考数13.74,篇均被引数4.77,篇均下载数309.33,下载被引比0.02。资源类型分布中期刊占了82.61%,硕士论文占了14.13%,中国会议2.17%,博士论文1.09%。

(二)总体趋势分析

从2011年起,近十年来有关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相关研究出现了三个小高潮,分别在2013年、2018年和2020年,主要原因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心理学流派兴起,倡导关注普通健康大众心理更健康,将个人积极情绪、积极个性特征、积极社会关系三个方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支柱。2007年仲理峰、王雁飞等将积极心理学以及心理资本的概念引入国内,特别是柯江林对心理资本量表进行本土化研究,制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良好信度效度的心理资本本土化量表,为心理资本在高校大学生中的量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培育理性平和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塑造积极向上的和谐社会;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进一步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这些都在说明,随着我国正在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对人才培养升级,更重视大学生高心理素质培养。

以“college students”he “psychological capital”为主题词,在外文数据库按照2010-2021年进行检索,最终检索到13篇与主题相关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基于国内外心理资本的已有研究成果,对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结构、测量、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开发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一)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维度及测量

1.从通用四维度结构逐渐走向本土化研究

目前国际普遍认同心理资本有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核心要素。近十年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基于这四个核心要素进行研究。但随着柯江林将中国文化融入心理資本量表后,不少学者尝试在研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促使对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研究走向本土化。如李林英(2011年)等将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定义为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具备的积极能力的总和,这些积极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测量和开发来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1]。她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应该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感恩和兴趣五个维度。

2.高校学生心理资本专用结构模型及现状分析

(二)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前因变量

近十年我国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实证研究中,人口学变量一般包括性别、学历年级、专业分布等常规变量。基于研究目的不同,也有学者增加了家庭经济状况、担任干部情况、班内同学关系、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完整性、多校区办学等变量,探究不同变量下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变化情况。有学者关注到学生个人经历,如留守儿童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仝晓慧(2020年)关注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具有的共同人格特征,如压力、自卑感、适应能力等,探究构建针对特殊学生群体帮扶体系[2]。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重点关注的是人口学变量对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从研究结果看,目前不同学者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但对组织环境因素对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研究不多,未能形成系统研究,导致如何开发和管理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缺少基础。

(三)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应用范围及价值

1.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应用范围

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应用范围首先体现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如石彬(2012年)认为心理资本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指标构建提供参考[3];其次,体现在学生党建工作、学生干部及党员培养、社团管理中,如李海洋(2013年)认为心理资本培育与高校共青团微博工作在作用方式上共振及发展趋势上协同,应协同加强青年学生心理资本建设[4]。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大量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相较于非贫困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以往学者更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帮助其“心理脱贫”。许增巍(2013年)以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感恩、兴趣五个维度定义心理资本,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高低与心理资本各维度分数的高低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与还款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5]。庞丽(2015年)认为可以从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兴趣、感恩五个维度开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6]。汪义贵(2019年)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SCL-90问卷对普通本科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负相关[7]。

3)高职学生、民办高校学生、中高职“跨界衔接”

根据学生群体所面临的环境及自身心理发展特征,现有研究还关注到高职学生、民办高校学生、中高职“跨界衔接”、少数民族学生等不同学生群体心理资本现状及开发策略。在现状分析中,高职学生发现高职生“乐观”排第一,“韧性”得分最低;民办高校学生在自我效能感、韧性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受到性别特点、父母情况、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在心理资本存在显著相关,需要从整合个人、家庭和学校资源提升其心理资本。

2.心理资本在高校学生发展的价值

1)心理资本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资本引入心理学和管理学后,首先受到关注的是其对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有研究中采用调查研究方式探究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关系,一般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做双重关系分析,以探究心理資本对心理健康的预测性。如董晓蕾、尹海兰。蔡亦红,将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引入研究,做心理资本、核心自我评价、心理健康状况三因素分析。

2)心理资本的其他价值挖掘

心理资本在高校学生发展中的其他价值越发受到关注,主要分为:1.就业创业能力,国内专家通过调查,证实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心理资本有较强的正向关联性,心理资本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构建心理资本与创业素养的内在联系机制,促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2.完善个性,提升幸福感,学者通过对心理资本与MBTI人格特质与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和幸福感之间关系,发现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心理资本四个维度对总体幸福感预测效果较好;3.避免学习工作倦怠,提高学业成就,心理资本与学习工作倦怠呈现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学习投入,对心理资本的开发提高大学生学业成就,乃至改善高校学生学习及就业倦怠情况;4.提高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加强社团管理,如巫程成(2017年)发现心理资本、心理锲约和隐性知识共享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发挥心理锲约中介作用对学生干部心理素养进行具体化措施[8];5.降低压力源,增加社会支持,如王兰(2018年)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和“11项心理症状”“生理心理症状”临床量表探究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压力源状态下产生的压力反应的中介效应[9]。

(四)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庞捷敏根据2011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困境,提出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定位为开发学生心理资本,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以模块化教学完善教学内容,重视过程和内在体验,完善教学保障来实现。王志贤(2019年)提出以独立培养方案制定、心理健康理论教程、社会实践、校友偶像工程计划、心理健康实践教程中高职“跨界衔接”学生心理资本培育风火轮模型[10]。

2.高校管理角度

多部门联动:主要提倡以心理健康课为主渠道,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图书馆多部分配合开展提升心理资本的活动。

干预技术:基于行动研究法,都丽萍、周倩分别采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技术和团体辅导干预,使用前后施测方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探究应用干预技术方式后高校学生心理资本能够有效地提升,也建议将学生心理资本干预作为一种常态化实践活动。

教育全过程化、立体化:从专业课教师、社团辅导教师、辅导员多种教育角色实施立体化培育;针对学业不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学生、有较多行为问题学生、贫困生类型化心理资本培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于心理资本能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结论,不少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做好生涯规划,做好目标规划和管理,创设成功体验提高高校学生自我效能感;建立科学归因,设立优秀学长工作室,采用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希望感;做好专题辅导,增强心理韧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档跟踪。

多种教育方法融合:融入主题思政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多种教育方法。

新媒体时代与心理资本相结合:新媒体时代下,实施分型培养、创新教育平台,借助新型培养模式与训练手段提升自身心理资本。

总之,现有研究就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结构和测量、大学生心理资本人口学变量、拓宽心理资本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范围及挖掘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及其他价值;提出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三、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心理资本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在结构、测量、应用范围及价值、开发策略等各方面得到了发展,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所面临的环境竞争越发激烈化,学生心理状况变得更加抓摸不透。大学生处于青年晚期走向成年早期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心理危机既包括建立自我统一性,又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得亲密感,做好心理资本的培养和积累,对其顺利度过人生发展关键时期至关重要;同时,将心理资本的研究成功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高校学生心理发展新特点及高校内涵式建设改革的实际,高校学生心理资本未来研究方向应如下:

(1)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的确立及本土化测量的完善

当前,对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结构仍未有统一定论,大部分研究都基于2004年Luthans所认为的自我效能感、希望、韧性、乐观四维度,虽有部分学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并未得到普遍认可和推广。未来对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的界定应该融入中国文化,如谦卑、包容宽恕等。自柯江林将心理资本进行本土化改良后,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采用其改良后的量表进行调查,但其问卷中有不少题目更适合组织管理,针对高校学生的问卷仍未完善,未来如何完善具有信效度的适合高校学生的问卷是研究方向和重点,这是为准确了解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关键所在。

(2)心理资本的人口学变量及研究技术更丰富

目前就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人口学分析中多采用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等常规因素,所用的研究方法多用因果分析和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未来如何丰富人口学变量,引入人才培养方式差异对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影响等应成为趋势。采用的研究方法更注重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多学科相融合。

(3)心理资本在高校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应用范围及价值更深化

国内现有的实证研究皆表明,心理资本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感、学业成就等有良好的预测性。因此,通过提升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可以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能力等方面。而目前这些领域的研究仍有限,在未来研究中,心理资本的应用范围和价值应该更深入,并且与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相融合,从学生本人至高校管理,从内自外构建立体化的研究范式。

(4)心理资本的干预和开发研究

现有的研究就高校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主要围绕心理健康课程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高校管理等方面,但并落到实地,例如具体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等并未清晰,如何将心理健康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结合并形成贯彻大学全过程并无明确探讨。而在高校管理方面,如何构建“实践活动+宣傳+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一体化的活动方案并未完整。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高校学生心理资本应该往应用研究展开,以实证的方式探究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实现心理资本的积累。

参考文献:

[1]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48-152

[2]仝晓慧,凌晨,张笑鸿.基于心理资本视角下的高校特殊学生群体帮扶教育探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6(3):45-49

[3]石彬,韩旭东,赵小明.心理资本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2,02(中旬刊):182-183

[4]李海洋,张国浩.高校共青团微博工作创新与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J].前沿,2013(14):186-187

[5]许增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本、工作嵌入与还款行为分析--以某高校调查数据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3(8):59-60

[6]庞丽.能力本位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资本培育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5(11):59-61

[7]汪义贵,曹亢.基于心理资本视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以皖南4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9,12(6):83-86

[8]巫程成,杨扬,严建雯.高校学生干部心理资本、隐性知识共享和心理契约的关系探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39):92-93

[9]王兰.大学生心理资本:对生活压力源及压力反应的中介效应--以西安科技大学2013-2016级抽样学生(N1312)数据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9)):634-639

[10]王志贤,赵雨晴,缪林静.中高职“跨界衔接”学生本科阶段心理资本培育研究[J].职教通讯,2019(6):74-78

作者简介:傅彩虹(1985.07—),女,汉族,广西横县,大学生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南宁学院学生工作处,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心理资本在提升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价值及实施路径研究,2021ZJY1178。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高校毕业生
在职支教经历教师之专家引领、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就业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探索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抓好学生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