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策略研究

2022-02-28黄夏梅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策略研究

黄夏梅

【摘要】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导思想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趋势,项目课程开发也将是一种新途径。使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总结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和“项目课程”的已有研究成果,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当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开发现状进行调研,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的意义、存在不足、及应对策略,以期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发项目课程提供参考思路,深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产教融合和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键词】产教融合  项目课程开发   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强调要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服务发展的办学方向,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导思想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目前国内外对产教融合、项目课程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首先,是关于产教融合在各国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研究,国外几个发达国家都形成了成熟的产教融合模式,国内也形成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订单式、顶岗实习、新型学徒制等多种模式。其次,聚焦项目课程教学实践与实施方案的研究,提出项目教学法运用到学前儿童的教育当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侧重项目课程的开发与推广的研究。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国外几个发达国家都形成了成熟的产教融合模式,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开发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有利于解决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问题。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进行课程改革是重要环节,开发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人才与产业需求的问题。例如,可通过对实习基地幼儿园、同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调研,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发现状,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开发改革策略,阐述项目课程开发的意义,梳理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就业岗位所具备的能力,确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标准,开发项目课程资源,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试点教学,让幼儿园园长与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并与传统教学的平行班进行对比研究,验证项目课程对各方面的提升效果。

(二)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开发,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的些许问题。

新时代学前教育相关产業的不断升级,为顺应国家政策及社会发展方向,职业院校有必要深化产教融合的形式及内涵,建构与岗位能力对接的项目课程模式,探索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新的培养模式。

而在国家政策下,项目课程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为响应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的呼吁,基于产教融合,对当前项目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挖掘,并通过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师资状况及学生情况,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致使学生岗位实操能力欠缺,因此,对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开发,将有效解决职业教育的些许问题。

(三)为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项目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思路,丰富项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幼儿舞蹈创编》为例,开发符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的项目课程资源及详细的教学案例,将幼儿园日常及教学活动中,幼儿舞蹈创编真实项目融入到《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中,从职业能力、教学方法、舞蹈艺术素养、到加强实践实训,侧重实践的多元评价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课程的开发流程:市场需求调研——确定岗位和岗位标准——工作任务与能力分析——项目课程结构的搭建——项目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并在2020级高中起点的学前教育专业班级中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多元考核等教学改革和试点教学,通过实验研究法,并将其进行实践教学和有效性研究。

使其具有一定的推广性,相关经验可以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其他艺术领域学科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满足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丰富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项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四)有利于实现校企紧密融合,有利于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项目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把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岗位实际任务前置到学生毕业前的课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能力,可以丰富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内容,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岗位职业化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岗位包含的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出与市场接轨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项目课程开发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高职院校对项目课程开发缺乏重视,在软件与硬件方面的投入均不足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及政策的发布,高职院校一味追求较为全面的专业设置,以扩大招生数额,盲目地进行专业课程开发,缺乏对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视,致使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等问题。

一方面,学校在项目课程开发软件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为例,通过对此课程的教学现状的调查数据的结果显示,依然遵循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急需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内容上亟待分解重构与完善,如课堂内容与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脱节,在被访的幼教机构及幼儿园中,认为学生的实际岗位所需的技能还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的力量目前不是很充裕,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班教师更是缺乏,以女性为主,教学任务沉重,还要兼顾生活和家庭,在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学校在硬件上的扶持也不到位,硬件配置较为落后,需更新设备增设实训室。学生除了实操部分会去实训室上课,但课余时间机房或实训室严重紧缺。软件上,模拟软件系统的更新、仿真实训室均需要学校投入大量资金。

(二)在实际校、园合作过程中,合作浮于表面不够深入

在校、园的合作中,教育见习、教育跟岗实习、教育顶岗实习这些合作方式往常都是以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机构为主体,高职院校级教师处在被动参加者的角色,因而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幼教机构或幼儿园方面的实际参与,这使得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缺乏对岗位能力需求的考量。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企业深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已被专家、学者亦或学界所认可。然而,在实际合作过程中,缺乏政府和行业主导、没有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形式趋于单一,合作浮于表面,在项目课程的开发实践中,没有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参与,更多时候是高职院校的?°闭门造车?±,致使项目课程开发不具备立足岗位的实践基础。

(三)高职院校在师资配比与师资力量方面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目前师资配比度不高,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较为稀缺,有些教师并非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缺乏对学前教育的深入了解与认知,因为教学任务,被推上了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岗位。同时,多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上岗,缺乏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尽管在理论教学方面完成度较高,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突发教学场景的应变能力上较为欠缺,此外大多数的高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工作任务繁重的同时,外出学习或者去到幼教机构与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更无心投入时间和精力在教育教学的改革跟进、教学方式、模式的创新上,因而无法全面有效推进项目课程的开发。目前高职院校在扩建、开设新专业、扩招等方面发力较多,在师资配备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四)项目课程开发,课程的实操性薄弱,专业独特性不强

高职院校现有的项目课程开发大多依托于本专业,将课程划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侧重课程在专业建设的地位以及课程之间的专业逻辑,因而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较为模糊,对接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岗位的需求方面的课程内容笼统,实操性不强,课程的评价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局限、单一,因而缺乏专业的独特性。以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幼儿舞蹈创编为例,给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为幼教机构或幼儿园幼师或舞蹈教师(艺术类教师),但访谈与调查问卷的结果均显示,有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岗位能力上依然很有欠缺,难以满足幼儿园的需求,快速上岗实操。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项目课程开发策略

(一)重视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进行项目课程开发的价值

高职学校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基于院校与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的深度合作、动态更新与优化,才能长效、双赢的运行。双方都必须重视产教融合背景之下的双发共同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价值,在项目课程共同开发、实践的深入合作、研讨上达成发展共识。并推动并促进幼儿园、高职的领导层及教师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优化双方合作的方式,共同致力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真正实现双方实质而长效的发展共赢。

校企共建项目课程让双方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形成紧密合作互赢的关系,这也是双方开展多种合作的基础。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双方协同进行项目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教育见习、教育跟岗实习、教育顶岗实习的岗位适应及技能提升,有利于维持双方合作高效的关键举措,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先决条件。从而帮助學生在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实际岗位中实现“做中学”,在学校“学中做”,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构建产教融合项目课程开发校、园合作长效机制

实现产教融合是发展高职院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开发的必经之路。由此,建立一套稳定的校、园合作长效机制以保证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首先,通过制定一些有利于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优化的有效合作方案,积极落实、进行人力物力的投入。其次,在构建产教融合开发项目课程的长效机制的同时确立形式联动机制。项目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建立双方共赢的契合点,项目课程开发利益共获的驱动机制,维系双方稳固且资源共享的合作共赢关系,例如,高职院校需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明确合作共赢中的角色职能,保障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优质师资的输送。最后,建立产教双发项目课程开发的协议制度,以确保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方合作项目课程开发长效运行。

(三)构建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协同培训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如引入校外导师、企业专家,或者鼓励和输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顶岗实践。激励教师进行项目课程开发方面,确定扶持制度和相关奖惩制度,在项目课程开发的科研课题上给予经费保障,切实提高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热情。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与幼教行业发展脱节,缺乏幼教行业一线教学经验,校、园应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建立培训机制,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机制的构建上应注重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体验,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带队指导学生进行见习、跟岗、顶岗实习以外,深入幼教机构或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一线教学实践,落到实处的感受幼教机构及幼儿园的发展模式和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将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岗位在知识、技能、素质上的要求了然于心,从而加强和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操作方面的教学能力、教学案例设计及创新能力。

(四)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立体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随着高职教育发展,传统的课程评价已然不能适应目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结合专业特点建立立体化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十分必要。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就业进行岗位分类,从而富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 将课程内容根据岗位职责划分成若干项目,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主线,在学校由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在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岗位的模拟实训过程中进行相关操作流程的实践强化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习得,再由幼教机构或幼儿园参与到课程教学的作业发布,学生能够结合实践,进行实操实战,在现实的岗位情境下促进学生对于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的提高,培养职业素养意识,已对教学活动和模拟实践中无法习得能力进行补充。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应兼顾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以岗位实操能力为中心,将学生在日常学习及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岗位应变能力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力推动项目课程开发的同时,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叶帅奇,蔡玉俊.产教融合现状反思与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27-31.

[2]张淑杰,安鲁明.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37-38.

[3]侯楚著.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策略探析[J].科技与创新.2020;02

[4]龙朝中.校企共建课程开发的价值与可行性分析[J].职业教育.2021;08

基金项目:2021年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编号:ZJGD2021168);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OBE视阈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21B0918)。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策略研究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政务微信的借势发展策略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