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校的课改之路
——《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
2022-02-27策划于杏林王赛侯京华
策划 | 于杏林 王赛 侯京华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结合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
新课标出台后,学校的教育改革会发生哪些改变?在课程体系架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创新成长等方面,学校应当如何继续课改之路,让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切实落地?本次论坛邀请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就新课标之下的课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01 如何创新课程体系架构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马田小学是一所富有文化特色的公办学校,“千里马文化”是学校的标识符号。学校秉承“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人格健全、学识丰厚的千里马”为育人目标。从2018年5月起,马田小学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新基础教育”试验校,全面开启学校整体转型变革新征程。马田小学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定位课程价值取向,实施“八德”培育工程。“八德”培育工程,包括仁、义、礼、智、信、勇、健、美八个方面,是马田小学“千里马文化”的创新课程。马田小学系统实施“八德”培育工程,将“八德”融入国家课程体系、课后服务体系、校园四季节俗活动,围绕“八德”培育目标,构建“千里马少年”成长激励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涵育核心素养。“八德”培育工程的成效是显著的:学校获得“2020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2021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1全国创新型学校”等20余项集体荣誉,区级名师从3名增至30名,学生多人次获国际大奖。
铺筑“千里马文化”之道,深度构建课程体系。马田小学以“千里马”的生命活动和意志品质为核心,构建“立品、养慧、健体、尚美、乐劳”五育融合特色课程及拓展课程。学校丰富课后服务,设置“敏学小马驹”“乐劳小马驹”“文书小马驹”“艺美小马驹”“勇健小马驹”“科创小马驹”等六大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开展“春季·奔腾体育节”“夏季·智趣科创节”“秋季·致远书香节”“冬季·缤纷艺术节”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发线上校本课程,为不同学段学生提供居家学习及生活指导,确保学生居家期间,学习不打折扣,成长不会停歇。
创建“多元激励评价”机制,激活课程育人成效。马田小学构建“千里马少年”成长激励评价体系,从重视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学校以“八德”培育工程为牵引,通过“五个一”,即一天一记录、一周一自评、一学期一授章、一学年一评选、一毕业一授奖的阶梯式激励办法,记录学生日常成长,落实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崇正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附属小学。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努力建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建构拓展课程。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拓展和整合。崇正书院的拓展性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导向,重在培育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围绕落实国家基础课程体系、提炼本土文化特性、凸显学校个性特色三方面展开。
立足学生需求,丰富课程类型。崇正书院拓展性课程的顶层设计与开发实施,主要基于学生特长培养、素养拓展、能力提升、自我发展四个维度。学校充分挖掘区域文化资源,通过统筹设计、分层分类推进,开设科技类、体育类、艺术类三大门类共26门拓展性课程,涉及STEAM、乐高、编程、陶艺、健美操、器乐、球类、击剑、轮滑等领域,逐渐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差异化、特色化拓展性课程体系。
关注实施过程,提升课程品质。在优化课程资源方面,崇正书院积极利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的科学研究资源,初步形成了学校特色课程。同时,崇正书院地处人文底蕴深厚的镇海区庄市街道,宁波帮博物馆、包玉刚故居、宁波大学等文化教育场所,为学校开发丰富、独具特色的拓展课程提供了卓越的文化资源。在创新课堂形式方面,学校拓展性课程采取走班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选课、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推进项目化学习方面,学校鼓励教师以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研学旅行、STEAM等多元活动,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个性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收获与体验,融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多元评价和增值评价于一体,全面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成长变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02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小学自2003年创立雅行教育以来,一直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减负提质,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雅士”。在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工作中,广埠屯小学秉承守正创新的原则,从五个方面重构“小雅士”生长全过程。
重构校园生活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生长。广埠屯小学以传统文化为主线,设计“高质量校园一日生活”,引导学生“春吟诗、夏有韵、秋研学、冬创意”“朝读书、午习字、暮自省”,让校园文化活起来。此外,学校通过增加自主阅读时间、午睡时间、趣味运动时间,让学生们在学校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
重构学校课程全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的同时,广埠屯小学创立雅士“七彩素养小课程”,通过每日一诵、每日一算、每日一书、每日一律、每日一得、每周一文、每周一问,促进学生个性化生长。同时,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学校将课后托管纳入课程体系,指导学生在校完成作业,参加全校运动课程——雅体操,并开设红色故事、电脑编程、花样跳绳、艺术体操、芭蕾舞、京剧、器乐、衍纸、七巧板、书法等40余种选修课程。
重构学生学习全流程,切实做到减负提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生减负的关键。广埠屯小学打造“学为中心”互动课堂,争取每一节课都能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以“雅行印记”家校联系手册为载体,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课内作业负担。同时,学校整合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力量,加大对作业设计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力、研究力和创新力。
重构教师成长全路径,促进队伍专业发展。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带动,广埠屯小学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落实每周集体备课、校本教研、专业培训,寻找真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共同参与提升教学质量的研讨过程。广埠屯小学还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利用“名师育校”“双师绽放”“校长有约”等项目,不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为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开辟新路径。
重构家校关系多渠道,形成和谐教育联盟。家长能否准确理解政策意图,是影响“双减”政策落地效果的关键。广埠屯小学在全面重构学校生活的同时,与和雅家校联盟家长委员会联合发声,通过家长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与家长积极沟通,并组织部分家长到校参与学校管理与服务,打消家长们的顾虑,进而引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自办学以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城小学致力于打造一所优质、有生长力的学校,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育人,应关注人的生命、生长和生活。
聚焦教学方式价值,以课程建构引领教学主张。海城小学打造“双S”螺旋生长课程群,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核心素养塑造、创新精神培养的课程,概括为“12345”课程体系。其中,“1”是围绕一个核心理念,即“促进学生精彩生长”;“2”是基于两个信条,即适合学生“生命和生活(双S)”的生长;“3”是形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课程等三个维度的课程群;“4”是建设四大板块的课程,即春生课程——人文与阅读、夏长课程——科技与实践、秋收课程——生活与健康、冬藏课程——艺术与审美;“5”是在“生长德、生长学、生长体、生长能、生长情”等五大生长方向上培养儿童,发挥课程整体育人的作用。
完善教学方式呈现,以素养导向发展学生能力。“问题本位学习”强调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帮助其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海城小学基于“问题本位学习”理论,运用“大问题”教学模式,聚焦课题内涵,直指学习目标,引领课堂走向纵深。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海城小学充分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支架式教学,一步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师生在最近发展区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互动。
拓展教学方式外延,以整体设计形成教育闭环。海城小学聚焦作业管理,精准把握作业总量,探索实践分层作业、实践作业、跨学科作业等课题,制定生长实践作业菜单、美育与劳育作业清单,向作业减量要质量。
项目化学习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学校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研究问题,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同时借助现实情境、现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研究。
此外,海城小学从素养评价入手,开发智慧生长评价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学生学习与生活数据,从生命、学力、品行等五个维度分析、评价学生成长变化,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据可依的数据信息。
路径1:走向课堂深处,溯源教育本真。学校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前提下,成立教学质量督导团。教学质量督导团实行自我管理,团长、成员均由教师自主申报、课程中心审核确定,以“督”为手段,以“导”为目的,保障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路径2:走向师生共长,助推教研品质提升。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新课标下,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是关键问题。学校构建“五真”教研模式,以真需求、真问题、真探究、真回应、真发展,助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学与教研的深度融合。
路径3:走向儿童立场,提升课后服务效能。课后服务方面,学校以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兴趣、儿童的需求为着力点,以“温暖教育,多彩课程”为主题,借助“线上+线下”“长课+短课”“校内+校外”融合矩阵,打造“吾爱运动”“吾爱社团”等品牌化、系列化、课程化的课后服务新模型。
路径4:走向素养关怀,让作业高质量“瘦身”。如何创新作业形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校构建“145”作业模式,即基于一个目标、四条原则、五种自问,以作业设计为抓手,全面推进“双减”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合作力和创造力,让成长减负不减质。
路径5:走向持续发展,彰显评价的力度与广度。学校秉承“让每位学生拥有自内而外的生长力”的评价理念,构建“‘暖’少年成长记”期末评价体系,通过关注每一位学生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的发展变化,发现他们的个人优势,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热忱,构建适合他们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