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古烁今秦直道
2022-02-27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环保与低碳技术研究院陕西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有限公司何吉成
文 西安公路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环保与低碳技术研究院 陕西省交通环境监测中心站有限公司 何吉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元首,秦始皇一生留下了许多“大手笔”,除了统一六国、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拓西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外,他还热衷“大兴土木”,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基建皇帝”。除了生前死后享用的阿房宫、秦陵外,他还建设了大量的军事、水利、交通工程,如万里长城、郑国渠、灵渠、驰道等。为了做到全国交通“一盘棋”,秦始皇首先进行“车辆标准化”,统一车宽以六尺为制,做到一车可通行全国,这就是有名的“车同轨”;其次是修筑以咸阳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驰道网,著名的驰道有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等,其中有一条道路十分特别,它就是当时的国防战备公路——秦直道。
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将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起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郡的长达5000余里的“万里长城”。长城作为国防前线,有驻军把守,战时需要补给人员、兵马、粮草等。为此,秦始皇又建设了一条可快速到达长城前线、迅速调集军队、快送军事物资、速传军事情报的国防战备专用公路,这也是他一生中建设的最后一项重大工程。作为万里长城的配套工程,秦直道与万里长城相辅相成,一起构筑起可攻可守的“丁”字型纵深防御体系。横有万里长城,纵有秦直道,可以这样比喻:长城如同伞面,秦直道如同伞杆;长城是一面横挡护卫的盾,秦直道就是一杆直刺冲杀的矛;长城是一张拉开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射出的箭。
秦直道的修建过程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述:“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蒙恬列传》中则述:“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史料表明,秦直道是在公元前212年由大将蒙恬主持建设的,为了保证人员、物资快速到达前线,所以要求路径尽量最短,由于道路基本保持南北走向,线形顺直,故称“直道”。当时,蒙恬率30万军民修建了两年多,因工程浩大,以至于蒙恬被赐死时尚未完全完工。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吴宏岐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的观点显示,秦直道工程的工期是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前后花了5年之久,结合始皇三十七年夏天秦直道已可通车马的情况来看,蒙恬所干的是“一期工程”,算是打通了路基,路面还不平整,但可使用。秦始皇东巡突然暴毙沙丘,出于安全情势和保密工作需要,赵高、李斯和胡亥选择尚未完全峻工的秦直道运送尸车返回咸阳。大概是胡亥亲走秦直道后,体会到了“毛路”的颠簸之苦,所以就有了后来续建秦直道的“二期工程”。秦直道一期工程的“指挥长”是蒙恬和太子扶苏,蒙恬深受秦始皇的信任,像万里长城、秦直道这种重大国防工程都是由他主持的。
秦直道的起讫经由
秦直道的起点为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梁武帝村的秦林光宫遗址),终点为九原郡(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全长700多公里。目前,秦直道的南段和北段走向基本可以确定,争议不大。南段从秦林光宫北上,沿子午岭主脉山脊而行,经过石门、雕岭关、艾蒿店至黄陵县的兴隆关。北段从麻池古城开始,在今达拉特旗昭君坟附近过黄河,经达拉特旗的吴四圪堵村、东胜区的海子湾,南至伊金霍洛旗的红庆河镇。
对于秦直道的中间段,学界争议和分歧较大。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认为,秦直道由兴隆关继续沿子午岭主脉北行,经过甘肃的正宁、合水、华池,进入陕西定边县,然后折向东北,经内蒙古的乌审旗,到达伊金霍洛旗南部的红庆河镇,这是“西线”说。有两条历史文献支持“西线”说,一条为“秦故道在(襄乐)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唐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图志》),史念海认为唐襄乐县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宁县襄乐镇(目前叫湘乐镇);另一条为“秦故道在庆州华池县西四十五里子午山上”(唐贞观年间的《括地志》),史念海认为唐华池县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华池县东华池村。
另一观点认为,秦直道至兴隆关后,是向东经子午岭东侧的富县、甘泉、志丹、安塞,穿越靖边、横山,沿榆溪河北上,过毛乌素沙漠,到达内蒙古红庆河。这是“东线”说,其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
秦直道中间段之所以路线走向不明,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路段要么被黄沙深埋,要么被人类生产活动破坏。笔者认为,为解决秦直道中间段线路走向的分歧,还要进行多学科联合深入研究。应综合地望观察、地表调查、历史文献研究、考古钻探发掘等多种方法,形成互为映证的证据,基于某种方法的单一孤证是不具有说服力的。此外,除了秦直道的路基、堑山、路堑、垭口等道路本身的线索之外,还应考量线路附近是否有配套设施的遗存,如行宫、兵站、驿站、关隘、烽火台等,从而形成多方证据。
秦直道的功能作用
作为秦朝的一号国防公路,秦直道的首要功能是服务国防。通过秦直道,士兵、战车、军粮、马匹源源不断地由秦都咸阳运往上郡、九原等北疆驻兵重镇和长城沿线要塞。当时为防御匈奴,北疆驻有30万大军,所需军用物资、生活物品数量很大,一年仅输送粮食即达数百万斛,通行辎重车达数十万辆。前线若有战事,秦朝的军队在这条宽阔大道上,只需三天三夜就能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地区的前线。正是有了这样一条快捷的国防高速公路,让秦都咸阳所在的京畿关中与北方河套地区畅通无阻,不再遥远。
除了军事运输功能外,秦直道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因其沿线设有严密完备的配套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兵站、驿站、烽火台等,不但能屯兵扎营,还能储备兵器物资。秦直道与长城呈“T”形架构,形成相互支撑、遥相呼应的军事防御体系,极大地强化了对匈奴的抵御能力,延伸了战略防守纵深空间。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张弓抱怨”。
秦直道还是一条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互融的交通大道,它直接联系了关中地区与蒙古高原,成为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流的捷径。秦朝上郡以北各郡县农业较为落后,通过秦汉时期的移民实边,给秦直道沿线广大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秦直道增强了人口流动,增进了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促进了长城内外的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形成了物资互补、经济互促的格局。
秦直道的后续利用
一代霸主秦始皇是秦直道的创建人,但他生前未能实现从直道北巡九原的愿望。正所谓,前人修路后人走,到了西汉,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不止一次驱车奔驰于秦直道。《史记·孝文本纪》记载:“帝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见过群臣,皆赐之”,高奴就是今天的延安,汉文帝从林光宫(当时甘泉宫还未建造)到延安去慰问与匈奴作战的军队,走的就是秦直道。由于秦直道完全修好后不久秦朝就灭亡了,因此秦直道的军事作用在西汉得到了发挥,汉武帝刘彻多次沿秦直道北击匈奴,巡视朔方。飞将军李广从秦直道快速进军,让匈奴骑兵措手不及。大将军卫青曾利用秦直道兵分几路、齐头并进。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4月,汉武帝登封泰山后,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走的就是秦直道。半年后,太史公司马迁伴随汉武帝沿秦直道到达鄂尔多斯,对秦直道提出批评,曰“固轻百姓力矣”。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昭君远嫁匈奴,也是通过秦直道南下北行的,直道沿线至今还有许多关于王昭君的传说。
公元9年,王莽亲率40万大军由秦直道北伐匈奴。东汉兴平二年(195年),东汉才女蔡文姬在战乱中被南匈奴左贤王掳获,从秦直道去往北方草原生活了12年之久,后来曹操派使者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蔡文姬为曹操思慕贤才的精神而感动,沿秦直道回到中原,继承父业,参与编撰《续后汉书》。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征伐突厥时多次走秦直道,秦直道在当时的战争中也起到了联系北边诸军要镇的重要作用。铜川的玉华宫是唐高祖李渊营造的一座兼具军事要塞与避暑功能的行宫,李渊、李世民到玉华宫处理朝政和避暑,也会走秦直道。诗人杜甫在《北征》诗中叙述了走秦直道的一段经历,当时在路途中遇到猛虎,杜甫与马夫剑枪齐举与虎对峙,用锋刃逼退了猛虎。
唐朝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秦直道的一些路段逐渐荒废。到了明代,秦直道仍是一条重要大道,当时居住在鄂尔多斯草原的蒙、汉人民,在秦直道旧路沿线用骆驼、马匹驮着皮毛和奶制品出售,并换回布匹和日用品。清朝末年,捻军曾沿秦直道同清军作战。20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一些运往延安的物资和投身解放区的有志青年,都是通过秦直道去往陕北的。1946年9月,王震率领八路军南下支队从中原突围后,也是由秦直道回到陕甘宁边区的。解放前,石门关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为储粮仓库所在地,石门关至马栏河的子午岭风子梁段秦直道,不仅是转运粮草的大路,还是关中棉花向北运输的通道。
秦直道蕴藏的智慧和谜团
选线是公路建设的第一步,秦直道蕴含着丰富的选线智慧。它首先是作为一条军事通道来修筑的,秦代子午岭地区植被繁茂,周边荒无人烟,道路隐蔽性好,沿山脊行进可减少行军途中被敌人伏击的可能,也可提高军队的行进速度。再者,沿山脊布线,地形相对平缓,布线路线短捷、平缓、顺直。
合理的路线设计,可大幅减少工程量。沿山脊线修路,与傍山线和谷底线相比,大大减少了开挖工程量,使整个路基工程量减小。其次,山脊位于高处,地形利于路面排水,避免了滑坡坍塌、水害水毁。最后,山脊线能减少跨沟跨河,减少桥梁、涵洞等构造物数量,节约了工程造价。
在选线上,秦直道还隐藏了许多待解之谜。以秦直道鄂尔多斯段为例,线路东侧是高丘陵地貌,西侧是地基松软泊江海子盆地,秦直道的选线相当巧妙,成功地避开了不良地质地形区域。很难想象,2000多年前的秦朝人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地理和测绘知识从而精心选址选线的。
在工程建设方面,秦直道还有更多的谜团。依旧以秦直道鄂尔多斯段为例,一些填方路基底部最宽达60米,顶部宽30米至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层现今仍有6米以上,足见当初工程之艰难。在没有施工机械和设备的2000多年前,如此浩大的工程能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选线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不能不说是土木工程的一个未解谜团。整个秦直道工程规模、工程难度不亚于长城,在700公里长的“标段”上施工,让今天的我们不禁为当时的“工程指挥长”“项目经理”“班组长”,以及工匠们在工程组织、人员管理、质量控制、作业效率等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啧啧称奇。
秦直道以其路线科学合理、工程规模浩大、修建速度迅速、筑路技术高超在中外古代交通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是当时世界其他国家不敢想象的。它的平、顺、宽、直,基本符合现代高速公路的线性特征,毫无疑问,这是人类道路工程史上一条辉煌之路,值得每一位交通人为它激情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