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让秦直道重现昔日辉煌

2009-08-19杜洁芳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7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博物馆

杜洁芳

建筑大师科布西耶曾经说:“建设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就是要杀死每一条街道。”他设想,每一个城市从机场到城市商业中心都由高速公路连接,这样会很有效率、很简洁。建设高速公路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意义于今已显露无疑。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高速公路并不是在现代社会才出现的,远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就曾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当秦兵马俑震惊世人,频频亮相,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时,却很少有人能记起同样属于那个朝代的辉煌之作——秦直道。

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生产队农民杨志发像往常一样,扛着锄头在村头空地上完成最后的打井任务,没想到一锄下去,竟使沉睡几千年的秦兵马俑浮出水面。

历史总是展现出极为相似的情景。早于秦兵马俑发现20多年前的一天,在陕西富县张家湾乡大麦秸村,村民周德虎在“直道”路基上取土时,挖出一个古代铁锹,残重8公斤,可惜当时正值“大炼钢铁”,当地供销社将其作为“废铁”收购炼钢了,县文化部门估计其为古代修“直道”时所遗留。秦直道很早就被发现却没有受到兵马俑同样的礼遇:其中缘由众说纷纭。而学术界对秦直道的关注也微乎其微。上个世纪70年代,史念海先生实地考察秦直道的成果《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发表之后几乎无人问津。直到2005年7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第一次以政府

的名义为秦直道发出了呐喊,这一天在该市东胜区召开了“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郝诚之教授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此次会议邀请的30多位专家中的一位。他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感慨地说,秦直道途经陕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而且相当一部分在陕西省境内,而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能为秦直道做出如此努力,让人感动。与郝诚之教授一样,应邀前来的其他专家都为东胜区此次的“大声疾呼”所振奋。更令他们惊喜的是,秦直道博物馆就像横空出世的孙悟空一样倏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对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来说,带给与会专家惊喜的背后却是该区为秦直道博物馆付出的大量的心血与汗水。当时主抓博物馆建设的东胜区文化局局长张光耀说:“当根据区委书记杨红岩的意见,要为秦直道的保护做点工作时,我也没想到我们能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把秦直道博物馆建起来。”一个博物馆的建立,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只用了37天就能完成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件令人非常吃惊的事情,难怪连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

建造博物馆,为秦直道寻找憩息之所

“对于秦直道博物馆来说,路是框架,博物馆是血肉。人光有框架,不是活人;光有血肉,人立不起来。秦直道遗迹就是框架,博物馆就是负载这个遗迹灵魂躯体的建筑,所以展现秦直道必须要用博物馆。”

位于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遗址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全长约20公里,基本沿15度方向由南向北行。这段直道多位于山梁上,其中二倾半村村南的一段最为明显,遗迹两端断切下陷,残长百米左右。路面残宽22米,路基断面残高1至1.5米,为当地红砂岩土填筑。从残断遗迹北行,迎面山岗上有4个遥对成一线的豁口,宽50余米,人工开凿。直道旁还保存有障城址,其中以城梁村障城址较为明显,位于村南最高台地上,平面呈方形,边长约480米。城内多绳纹陶片、云纹瓦当、铜镞。

秦直道沿线的文物以及遗迹被不断地发现却无法真正地保护起来,这是令东胜区下决心建造秦直道博物馆的动因之一。而随着近几年东胜区经济的腾飞,一系列的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如果再不为秦直道的保护做点工作,那么与秦长城、兵马俑并称秦三大奇迹的秦直道也可能因远离人们的视线而被漫漫黄沙永久掩盖,被轰隆隆的机械毁于一旦。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秦直道的影子就已经显现,但直到2005年其专属的博物馆建成之前,对秦直道的保护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没有被真正重视起来。1958年,当富县张家湾乡大麦秸村村民周德虎在“直道”路基上,挖出一个古代铁锹后,该村村民贺斌文亦于“直道”旁挖得一块35×35×5厘米的秦汉方砖,至今仍收藏在家中。另据张家湾乡原乡长张德财说,该村前些年曾出土一口古代大铜锅,似为秦汉时军用锅。

长达700多公里的秦直道,北起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的阴山脚下,经过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南抵秦都咸阳附近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北)。路跨河流、草原、丘陵,又历经两千年岁月,如果不加以保护,不知会有多少秦直道沿途的有关文物被毁。秦直道历经沧桑,原来的面目早已不复存在,要想还原整个秦直道绝非易事,更何况建立秦直道博物馆还需保留沿途散落的文物,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我们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如凡尘陨落于世间,做出一点努力也是好的。”鄂尔多斯东胜区的有关同志在谈到建设秦直道博物馆的时候动情地说。从对秦直道完全不知晓到担负起为秦直道寻找栖息之所的任务,鄂尔多斯东胜区的有关人员在不知不觉中与秦直道同呼吸、共命运。他们说,他们会一直为秦直道的保护奔走呼喊下去,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2005年6月7日,分管区长韩广源接到区委书记的电话,听说领导想去秦直道看看,他颇为激动。“当时我和张光耀一块儿去见杨红岩书记,区委的意见是想给秦直道建博物馆,而且要赶在7月28日秦直道研讨会之前完工,中间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一个月要建好一座博物馆,这让主抓此项目的东胜区文化局的所有人员顿感被压上了千斤重担。

时不我待,接到任务的第三天,张光耀就带着秦直道的有关资料和秦直道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丽前往陕西拜访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士,因为不管是谁都无从想象秦直道博物馆应该建成什么样。“张光耀来陕西找我,带来的唯一资料就是沈阳美院的一个画家画的一幅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的侯卫东主任(现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总工程师)也为缺乏秦直道的材料犯愁,“这幅画根本没法用。”这就意味着秦直道博物馆的建立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东西。

事在人为,侯主任立即召集有关技术人员连夜开会,研究出一个博物馆的规划图。经过3天,文物保护中心的同志交给东胜区文化局一张秦直道博物馆的设计图。那张图因为时间紧都没来得及修饰,上面都是铅笔的痕迹。

这张设计图随即被送给区委领导过目,经过领导们的一致认同,秦直道博物馆工程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开始了。从2005年6月20日到7月27日,37天的时间里,施工人数从50人增加到180人,从只白天作业到晚上也开工的三班倒,秦直道博物馆终于顺利完工。7月20日,博物馆工程告一段落。东胜区文化局和秦直道开发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去陕西博物馆以及东胜区秦直道沿线的老乡家探访,将他们手中的有关文物征集回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老乡们都很愿意把这些文物交出来给国家。我感觉在为秦直道博物馆征集藏品的时候没费多大的劲。”张光耀说。

建博物馆是秦直道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在东胜区的努

力下,秦直道博物馆终于在距秦直道遗迹千米之外的地方亮相。秦直道博物馆位于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城梁村,占地2000多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主要展示秦直道沿线挖掘出土的近100件文物以及秦直道全线的图片,以全新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2000多年前秦王朝的历史文化。庄重、典雅的仿秦大门高22米,宽62米。仿秦始皇出巡时所乘的铜马车重10吨,高7米,长13.5米。博物馆内的沙盘模型按1:12万的比例做成,分为南、中、北三段,以一个浓缩的整体全面展示了秦直道的交通走向及路线分布。秦直道博物馆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交通工程博物馆,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一个。博物馆的建立给研究秦直道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地,也掀开了人们探寻、保护秦直道的历史新篇章。

全国有成百上千的博物馆,就其类别来讲,秦直道博物馆属于遗址博物馆,但它又与其他遗址博物馆有所不同。北京大学文博学院高崇文院长谈到秦直道博物馆时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内容不同。它是一个交通博物馆,所保存的对象是一条几千年之前修筑的秦代‘高速公路,如今已凋敝,并且无法完整修复。因为直道全长700多公里,完全修复已不可能,只能修复其中的一段。但是即使修复好其中的一段,去那儿的人也只能看路。所以,保护秦直道必须首先挖掘这条路当时的政治意义以及对现今的现实意义,就和演戏一样,得有演员和舞台,没有演员和舞台都不行,舞台就是博物馆。秦直道博物馆的建立就是要把秦直道这条路浓缩出来,要不然人们怎么去了解这条路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个博物馆,那么去看秦直道的人只能是一种毫无基础的联想。如今,有了秦直道博物馆就大不一样了,博物馆可以收集当时沿线散落的东西,比如箭头、武器,或者其他的秦代文物。有了实物,再加上多媒体技术将昔日的秦直道原貌模拟复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条道路的宏伟和非同凡响了。”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对于秦直道博物馆来说,路好比框架,博物馆好比血肉。人光有框架,不是活人;光有血肉,人立不起来。秦直道遗迹就是框架,博物馆就是负载这个遗迹灵魂躯体的建筑,所以展现秦直道必须要用博物馆。一条历经千年的道路,其宏伟程度如何展示,身处其中都难以想象得出,更别提依靠地图了。只有建立博物馆才能使秦直道的整体形象与历史意义得以充分展示。”而且,在鄂尔多斯境内建立博物馆来保护秦直道意义也不寻常。因为,首先秦直道遗址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而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境内的秦直道遗迹,又是全段秦直道中保存最好的地段。另外,在该段直道的沿线,还分布有至少3座同时期的古城(亭、障)遗址,这些都为全面了解秦直道和秦代道路的形成、历史沿革以及测绘、建造方法、道路规模、使用维护、附属设施等提供了最直接的、无法替代的珍贵史料。其次,鄂尔多斯境内的秦直道遗址位于广袤的丘陵地貌,沿线人为建筑少,视野辽阔,是观赏秦直道“堑山堙谷,直通之”雄伟景观的最佳场所,也是对人民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阵地。

交通是国家命脉所系。秦代的陆路交通犹如近代的公路、铁路与现代的航空、高速公路一样,也是联系全国的生命线。所以,秦直道对当时秦朝的意义非比寻常。首先,直道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通过直道与匈奴通商,用丝绸、农业及手工业产品换取游牧民族的牲畜与皮毛,以促进国内的经济繁荣。其次,秦始皇施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以黄河文化影响全国,同时也希望借此影响边疆各少数民族,其中包括北地的匈奴。因此直道的价值还在于文化的推广,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融合。当然,秦直道最重要的意义还是它的军事意义——防止匈奴南下。秦统一之初,虽然将匈奴赶至阴山以北,但匈奴的实力并未受到严重的打击,整体实力仍威胁秦北方边境的安全。直道的价值正在于配合长城的防御,有利于军队的迅速调动,以应对北方的突发事件,维护秦朝的安定与统一。据史料记载,直道修成后,秦始皇的铁甲骑兵从淳化林光宫屯兵地出发,粮食和军辎源源不断地北运,三天三夜就可抵达阴山脚下,摧城拔寨所向披靡。随后,秦朝迁移人口到直道附近的新设郡县(包括新设的九原郡),开始开发这些地区,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开发的中心,直道这条“高速公路”,加速了古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因有了秦直道才有了鄂尔多斯的今天,那么如今鄂尔多斯所做的也是在回报。修建博物馆只是鄂尔多斯的第一份回馈,一切都还未结束,鄂尔多斯东胜区努力的脚步还在继续……

跻身国家文保单位建立影视基地

“我感觉在积极倡导为秦直道保护而努力的道路上,一路都是绿灯。虽然付出了辛苦,但我们也被那些一直帮助我们,愿意为秦直道做点事情的人而感动。”

秦直道博物馆建成之后,随着“中国·秦直道与草原文化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秦直道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各大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由此,秦直道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秦三大奇迹之一的秦直道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在秦直道博物馆建成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考古学家首次对秦直道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并对其部分路面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取得了秦直道构筑的第一手资料。同年5月25日,通过多方努力,秦直道遗址鄂尔多斯东胜段被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国家100处大遗址之列。“全国有1200多个国保单位,在其中选出100处大遗址,而秦直道是中国第一个以道路为主体的遗迹国保单位。”刘庆柱说。从1989年东胜市人民政府公布秦直道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06年秦直道被批准为国家文保单位,秦直道的保护工作在东胜区的努力下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秦直道博物馆建成之后,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这包括充实藏品、完善馆内设施、进一步开展研究等。“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鄂尔多斯感受秦直道的魅力,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博物馆是不够的。”张光耀说。

2005年年底,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产生了为秦直道拍电视剧的念头。但随之而来的困难和压力让他们始料不及——找编剧、导演难,筹措拍摄资金更难。《秦直道》的导演肖锋说:“这部电视剧拍摄之难,全在资金问题上。张光耀局长为了弥补资金的不足,曾通过一些途径个人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后来经市区两级政府出面,才为他解了围,并大力推动电视剧拍摄完成。”

风雨过后现彩虹,熬过了困难的拍摄期后,《秦直道》目前已全面制作完成,不久将与观众见面。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博物馆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三年阵痛,鄂尔多斯今如何
“危机”鄂尔多斯
用开放促发展
人人创业方能天天向上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