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机制构建研究

2022-02-27寿金杰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江农牧民共生

寿金杰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一、 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海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区,其特殊的气候特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中都具有明显突出的战略地位。

自2016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区域民生改善、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成效,持续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和生活改善良性互动。 2021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由试点转向高质量建设新阶段,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这对保护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障我国淡水资源的安全,确保国家发展的生态、资源、物种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地球“第三极”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有重大战略意义。 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紧紧围绕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区域农牧民发展的建设项目,如生态移民、政策补偿、特许经营等一系列农牧民增收计划。 2021 年底, 三江源国家公园涉及的四县一市常住总人口达到29.56 万人,以藏族为主体民族,区划总面积19.07 万平方公里,多为无人区和纯畜牧业区。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叠加下,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2021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204元,较2016 年提高了59.64%。玛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和治多县在2020 年底全部完成脱贫,次年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赋予国家公园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担当。三江源国家公园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地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地,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锻造新高地, 肩负着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公园的重要窗口”的重大使命任务。 高质量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不仅仅是矢志不渝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体现,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载体。 因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者、国家公园建设探索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未来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忠实践行“一优两高”战略、全面推进“七个新高地”建设,全方位推动绿色发展,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探索,让国家公园名片更加亮丽。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前途是光明的,未来是可期的。 三江源国家公园如何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一批具有青海特色、全国领先的国家公园实践创新做法,让区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农牧民腰包更鼓、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机制是本文思考的焦点。

二、相关研究动态

“国家公园”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在1832 年提议并创立。 1872 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 我国在《国家公园设立规范》中提出,“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 总的来看,国内外对国家公园内涵的认识在原则上并无明显差异,主要在两方面可以达成共识:一是都强调国家公园的区域归属,即由国家设立并主导管理,具有国家代表性;二是强调国家公园的保护性和公益性,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为人类提供福祉的功能[1]。 我国目前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除了首批的5 个国家公园之外,还有更多的国家公园正在规划创建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学界对其在保护、管理与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多维度、深层次地研究。 在建设初期,学者主要关注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与发展及二者协调,就国家公园资源评估、生态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及国外国家公园管理的启示等方面展开研究[2]。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热点逐渐转向利益相关主体与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及经济方面的互动关系,即如何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保护地范围内提高当地农牧民收入问题上来,在这个增收体制的研究上,学者们多聚焦于以下三大主题:一是构建社区参与机制。 主张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相融合,通过生态管护公益岗位[3]、培训教育[4]、生态体验[5]、人兽冲突保险[6]、特许经营和生态补偿[7]等方式减少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增加经济机会以减少自然保护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保护目标的达成。 二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 发展国家公园品牌,包括居民在国家公园开展的导游、餐饮、住宿、交通、民俗文化展演、地理产品经营等特许经营的旅游项目[8],以及将资金土地等资源折合为股份[9],参与其他旅游项目经营。 三是加强产业开发力度。 根据三江源园区四县的资源优势和综合条件,要围绕“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等高原特色生态有机品牌[10],大力发展园区牦牛藏羊养殖,同时强化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和品牌建设[11],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含金量[12]。

在现有促进农牧民增收实践研究中,无论是构建社区参与机制,开发特色生态旅游还是加强产业开发力度,现有研究仅锁定于“开发”意涵,统统遮蔽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根本内涵,普遍以“景观”或“景区”的一般模式来认知三江源国家公园,缺乏对国家公园建设最本质特征于农牧民收入的综合性关系的系统性探究,导致现有研究结果未形成具有高度战略性的规律指导实践。本研究认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使命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主要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目的是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主要成就是生态文化传承。理清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逻辑应该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修复功能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构是底线,国家在场是边界,公园是最后的物化形态。 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生态保护建设开展, 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要围绕有利于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如何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提质增效的双赢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基于以上认知,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机制进行深入构建研究,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农牧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困境

自2016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以来,三江源这片美丽高原一直在推进两项事业,一项叫保生态,一项叫保民生。经过多年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民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打开了生态保护与生计和谐发展的新篇章,初步实现了园区内生态持续向好、人民生活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 当前,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高度来谋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必然之举,科学探究制约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农牧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困境,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生态文化保护传承的潜在价值与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物化劳动提升有割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阐述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 在生态领域,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表达和价值取向。与以往国家层面赋予“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功能定位不同,如今,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亦被同时赋予了“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的定位。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游牧文化分布带和民族文化交汇融通带,人文资源丰富。 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态文化孕育着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绿色高质量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三生空间打造等一系列重大潜在价值。

如今,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对地区生态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给予了更高定位。 这就要求三江源国家公园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站在全新高度推进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建设,让生态文化浸润在国家公园的每个角落,生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藏高原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但是基于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经济欠发达的背景,其潜在价值难以被彻底地挖掘释放。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还较为薄弱,与农牧民迫切想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潮流中的愿望尚有差距, 导致地区农牧民中的中青年群体普遍到条件相对舒适的城市生活或打工,地区生态文化面临传承群体缩小等现实问题,难以对生态文化保护传承的潜在价值提供人和物的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所以,新时代生态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要求急切呼唤着三江源国家公园能够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有效地弥补生态文化保护传承的潜在价值与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物化劳动提升间的割裂,做到二者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以生态文化集聚农牧民引导农牧民,夯实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高地的实现。

(二)农牧民兼业所获收入与传统主业收入间的耦合度有待提高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有条不紊推进高质量建设,大美青海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必须要走出具有江源特色、符合青海实际的路子。但立足保护和发展实际,归根结底还要回归农牧民主体地位,激活农牧民发展创造活力,打通农牧民增收致富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牧民致富的路子走得更宽更稳更久。这些要求都是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农牧民增收的行动逻辑与重要尺度。 理清增收逻辑,必须正本溯源,我们要从农牧民收入来源角度来剖析制约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因素。 现阶段,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农牧民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经营传统草地畜牧业所获得的经营性收入;二是从国家各类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中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13]。 这两项收入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未来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农牧民多是以游牧经济为主, 传统草地畜牧业仍然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传统生计产业,区域内的农牧民多是纯农业户和以农为主的兼业户,收入大部分仍旧依靠草地畜牧业[14]。 大力发展畜牧业,对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长期来看,传统畜牧品价格是下降的且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这显然对农牧民长远发展和持续增收是十分不利的,在质和量上都不能夯实农牧民持续增收的基础,难以实现农牧民主业收入的增加。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生态补偿、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方式给农牧民提供的兼业岗位,给予的工资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牧民总收入,但因为政策普遍具有时滞性,现阶段的工资标准已经落后于农牧民日益增加的对美好生活愿景的需要,亟需进一步提高工资标准,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 并且农牧民在从事兼业工作的时候,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导致牧民的兼业活动难以与主业有效互补、互生互造,造成两头忙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局面。 因此, 未来农牧民兼业所获收入与传统主业收入间的耦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江源国家公园只有把农牧民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主业兼业调动起来,形成长远的利益同盟,国家公园建设才会迸发出持续不断的活力和用之不竭的动力。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目标与当下发展基础的取向有冲突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2035 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代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是我们的主动抉择和理论自觉,摒弃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在伟大新征程路途上,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谋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壮举,需要加倍努力,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目标,既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以打造全国生态文明高地,也要提供更多物质与精神财富以更好地惠及农牧民群众。

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水平不足、出口和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建设的需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地区现代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投资普遍集中于回报率高的资源开采业,这就导致面对资源开采的巨大经济效益,西部地区发展普遍存在资源霸权①现象,发展趋向集中于资源简单粗加工,存在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资源的开采与环境的污染使自然的承受能力减弱。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是重大历史使命担当,国家公园所处地区多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其自我修复能力较差,极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破坏。 从长远的角度看,当下区域发展基础的取向所要求的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代价极为高昂, 以生态环境换取的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 脆弱的生态环境、富集的自然资源和发展诉求之间的强烈冲突,使得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远目标与当下发展基础的取向大体上呈现冲突态势。 这种冲突问题源于发展,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三江源国家公园恰好正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发展紧密结合的试验场,要能够找到二者最大协同点。 未来让生态环境保护创造出更多新需求,进而成为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农牧民生产生活积极性

构建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关键行动,是从源头上推动自然生态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清洁水源和清洁空气五类,这些生态资源就是地方发展的优质资源,是地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

现阶段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一些有特色、可借鉴的实践和模式。 但也应该看到,由于生态产品的公益性、外溢性和市场外部性,价值的间接性和长效性,影响着生态产品定价和市场交易的实现。 比如水资源,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和价值的间接性,难以实现合理定价和市场化交易,只能依靠国家进场,以政府作为代言者,实现水权交易。 并且,好的环境、优质的资源、良好的生态产品,其改善和好转需要较长时间建设和维护,价值往往需要赋予时间的加持。同时,当前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一些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存在认识误区,很多人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资源观,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实中对于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积极谋划不足、统筹推进不够。 农牧民群众仍然偏好畜牧品等初级产品的简单加工和销售,对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简单地理解为“等靠要”,普遍只依靠国家提供的补偿扶持政策,而忽视了对生态产品的加工经营与销售,导致当地农牧民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更加注重传统草地畜牧业所带来的经济生产功能,简单通过增加牲畜的数量来获取经济利益,使得人与自然呈现冲突态势。 只有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使生态产品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才可以充分调动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 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新生成逻辑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国家自然文化资源的代表、自然和人文文明的形象展示和输出窗口[15],是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新探索。 不同于国外国家公园都是无人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大量人口居住。 由此可见,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自然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为基本功能,以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自然保护与绿色发展高度统筹的生态经济特区为指向。所有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研究都必须以此为准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国家公园内农牧民增收问题,一方面,应该探讨“人与天谐”的国家公园治理目标,园区内的人如何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国家公园理解成为排除人的存在,要统筹整个生态保护第一和社区的一个可持续生计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不能简单定义国家公园是个风景名胜区,只有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这实则矮化了国家公园,在普通景区里,人是消费者的身份,但在国家公园里,人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实践者和传承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等重要思想和基本方略,这些为本文科学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生成逻辑指明了方向,拓展了路径,注入了动力。 本文认为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应严格遵循以下四点基本逻辑。

(一)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在生态脆弱地区探索生态文明战略实践的壮举,要以三生空间的协调耦合发展助力三江源地区的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科学谋划了今后5 年甚至更长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江源国家公园平均海拔4500 米,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经济发展落后,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脆弱性表现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 生态脆弱是国家公园地区农牧民增收最主要的阻碍因素, 探索出一条打破恶性循环的发展路径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在三江源这个重点生态屏障区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战略实践,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实现农牧民增收,必须围绕农村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入手,“三生融合”既是发展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这一发展理念要求懂得审视全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产,将其与生态、生活结合思考。 在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生产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更新认知,改变旧有模式,将涵养生态资源、保护生活环境视为发展的手段。将三江源国家公园涉及的各县市生态优势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以人为本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农牧民产业发展体系,着力破解农牧民产业发展和保护难题,让“三生融合”的新理念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助力三江源地区的乡村振兴实现。

(二)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谋划共同富裕的行动,要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夯实三江源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靠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客观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充分展现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而这一切都以绿色发展为关键标识。 我国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往往也是“生态高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将山水资源转变为生产要素,打造具有生态特征和地域特性的绿色发展模式,已成为新征程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议题。 因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目的在于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推动自然生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并通过优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处的特殊生态区位,其生态产品不仅具有原生态、纯天然的特质,而且生态资源和产品具有显著的稀缺性和有限性。 同时,地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农牧业发展也被两条铁律制约,难以实现长期增收和高质量发展,一是从长期来看农产品价格是下降的,二是农牧业产业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所以,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速生态要素转变为生产要素,合理高效变现生态产品价值,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客观需要,也是三江源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更是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

(三)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在生物多样性地区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抓手,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拓展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文化传承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这一重大部署为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遵循。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可靠不断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和优美健康的生态自然环境等,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处的三江源地区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素有“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 2021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而三江源国家公园正是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原住民的增收协同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生物资源与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了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为国家公园建设呈现了一种中国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同时,世代生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当中,成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管城镇化已成为趋势,但众多牧民还是愿意保留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崇尚其中蕴含的“自然保护、天人合一”理念。 三江源国家公园利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创造出的生态管护员岗位,把原住居民身份转变为生态管护员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与管理中来,让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农牧民在服务业发展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努力实现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公园化生活,成为永远不离开的国家公园守望者。

(四)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在民族地区铸牢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具体写照,要以生命共同体的质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五、研究结果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果

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本文将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机制概括为“找准一个中心,推进两条主线,利用五大抓手,全面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赋能增收机制高质量发展”

第一,找准一个中心。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在生态脆弱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物多样性地区和民族地区,探索生态文明战略实践、谋划共同富裕、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铸牢山水林田湖冰沙生命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从试点建设之初就肩负着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核心使命,最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索,实现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的最终目的,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外溢,完成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包括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机制构建。

第二,推进两条主线。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要纵深推进两条主线,一是发展主线,国家公园地区农牧民有自然资源利用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这条主线要确保当地经济社会能得到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短期主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中期是要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最终是要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二是生态主线,这一主线贯穿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始终,重在实现生态资产的正增长,短期要遏制一切形式的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生态资产的整体转正;中期要彻底修复受损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生态资产的恢复性增长;最后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资产的自我正向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6]。

第三,利用五大抓手。三江源国家公园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坚持一切工作由党领导,以推进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固化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全面集成升华、迭代升级为新的更高水平的青海实践,推进先行优势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领跑优势全面转化。以此为依托,三江源国家公园必须突出“五大抓手”强力推动赋能增收工作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一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正增长,夯实农牧民传统生计系统运转基础;二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未来,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力;三是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践行国家在场战略水平;四是科学完善补偿扶持政策,促进农牧民主业兼业互生互造;五是利用好地区生态文化价值优势,推动生态文化向生态文明转变,让农牧民生态文化传承保护呈现价值。

(二)对策建议

第一,增强生态文化传承保护价值,强化地区基础支撑作用,推动生态文化向生态文明转变,助力农牧民实现永续发展。实现农牧民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然之举,是弥合文化差异的重要法宝,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灵魂和价值基础,能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制度规约、行为典范和物质文化,两者在农牧民生活生产实践中发挥着强大的内在驱动作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后给农牧民带来了全新角色转变,农牧民的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存在许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与行为实践,传承弘扬好这些文化,角色重置唤醒保护意识,以文化集聚农牧民,以文化呈现价值,增强文化底蕴,是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内生动力,是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价值向度。

首先,应深入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化价值观建设。 积极进行国家公园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实地调研、评价考察和建设试点,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和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推动国家公园地区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权威资源,把生态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向农牧民传达,大力搭建生态文化交流平台,创新网络传播方式,传播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成果,不断增强农牧民的生态价值共识与生态情感认同;推进生态文化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区域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系统中来,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

面神经炎被认为是多因素相关的一种面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表明男女发病风险疾病相等,20~40年龄段的人群更为高发。本研究中男性患者发病人数较女性稍多,但男女发病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03)。本研究发现31~70岁年龄段人群有更高的发病率。考虑到本研究的对象均为惠州市三甲医院住院病人,而部分面神经炎患者可在门诊治疗,住院患者往往是年老体弱者有关。

其次,要强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对生态文化传承保护的支撑作用。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牧民群众生活条件;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支出力度,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促进乡村振兴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构建与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更加开放有效、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以丰厚的收入、可靠的未来吸引农牧民返乡就业,增强对建设国家公园的自豪感、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后,通过文化熏陶、浸染和教化,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集聚、润滑和整合功能,以文化建设凝聚农牧民,引领生态文明新征程,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三江源国家公园最终必将在中华大地上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第二,夯实农牧民传统生计系统运转,增加国家补偿扶持政策力度,按照“两山”理念指引,促进农牧民主业兼业良性循环。 农牧民收入主要来自传统草地畜牧业和国家政策补偿,两种不同的生计方式,显现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农牧民对传统的坚守与突破, 也隐含着国家进场与农牧民生计适应的复杂性。 要想切实做到增收富农,未来必须要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花力气。

首先,传统草地畜牧业作为农牧民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赋能农牧民持续增收,使农牧民生产的产品实现真正的市场价值,必须科学提高农牧民畜牧业质量与效率,按照“两山”理念指引,遵循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撑和转化的内在逻辑,实现产业生态化、夯实传统生计系统流畅运转。 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体系化、高标准、分层次设计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以“草原增绿、产业增效、牧民增收”为出发点,加快提升草原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品牌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夯实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基础,为助推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新高地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提供新支撑,基本形成草原生态保护、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牧民持续增收的“国家公园模式”,引领畜牧业转型升级和能级提升。

其次,要加强增加国家补偿扶持政策力度,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给予农牧民更多的工资性转移性收入。 要从单一要素补偿、分类补偿向综合性补偿发展,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转移支付补偿要由输血式补偿转变到造血式补偿,与当地经济转型、发展能力提升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要用好向农牧民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包括辅助增收、退耕退牧补贴、增加农牧业财政转移支付,尤其是对于环境恶劣发展困难的牧业区,政策上更是应给予收入的特别倾斜,既激励自身增收能力的提高,也进行二次分配的调整,这些都能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抓手。

最后,农牧民传统生计系统基础会越来越坚实,农牧民会拥有自己的独立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又能充分获得国家公益性岗位的良性补偿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第三,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谋划未来,化解保护与发展争空间的矛盾,让生态福祉惠及农牧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作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的重大论断[17]。这一论断,清晰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立场和坚定决心。 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正是承接这一意志的重大载体,国家公园内生态保护是主体,人是核心。 化解农牧民经济需求与国家公园保护要求间的矛盾冲突, 需要我们持续优化国家公园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

首先,要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治责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确权与管理、生态红线划定、生态法治体系建立、重大规划制定落位、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补偿体系建立、公共服务供给、产业政策制定及落实、良好社会秩序建立等,这些工作都带有制度性、政策性、全局性,是党委政府职责所系,必须切实承担起来。 三江源国家公园所涉及市县党委政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把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施政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中和实际工作中。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制定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调整产业结构,安排产业布局。 要严格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其次,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资源霸权式的粗放型增长给资源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压力,给自然生态造成很大伤害[18]。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三江源国家公园所涉市县要本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加快对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用地结构进行优化,从源头减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减轻末端治理的负担,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牢自然生态安全底线,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生产行为,确保发展不超标、底线不突破。

最后,化解保护与发展争空间的矛盾,持续拓展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群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生态福祉托起农牧民群体增收基本盘。

第四,践行国家进场战略,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正增长,充分激活农牧民生产生活积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生态产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富民的必然选择[19]。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新时代新发展周期的新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塑过程,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 高品质生态环境就是稀缺要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江源国家公园最好品牌在生态,最强优势在生态,最大潜力在生态,最根本希望也在生态。 扬长避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是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区农牧民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

首先,要践行国家进场战略,依靠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抓好推进实施。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耗时长、范围广、涉及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仅靠单一部门自身难以解决。 按照“国家统一领导,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建立“一把手”负责推进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牵头负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和推进实施,坚持党政同责,各级各部门加强联动配合,合力推进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其次,要着力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机制[20]。 重点在于通过机制创新增加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实现的制度供给,给政策比给资金、工程更重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在各个相关行业部门突破原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惯常做法,在试验过程中允许突破某些政策和体制,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智力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活力的源泉和基础。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经验表明,高水平专业科研团队的长期紧密技术支撑是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保障。 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调动生态、环境、经济、法律等领域科研力量开展中长期联合攻关,突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解决“两山”转化迫切问题。 通过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正增长,让农牧民能够从生态产品中获益,就可以充分激活农牧民生产生活积极性,带领农牧民增产增收。

注释:

①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拥有的初级资源往往存在很高的潜在利润,开发者普遍具有强烈的发展冲动,对资源无序开采进行简单粗放式加工。

猜你喜欢

三江农牧民共生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三江并流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转移农牧民是保护生态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