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信仰的“交融混成”:以舟曲马头明王驱鬼仪式的田野考察为中心

2022-02-27仇任前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马头仪式

仇任前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引 言

藏族民间的宗教习俗丰富多彩,包括祭山神水神、招魂、招福、驱鬼攘灾等众多仪式性的宗教活动。而鬼神信仰的宗教观念,是这些习俗和仪式存在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敬神或祭拜神,就会得到神灵的保佑,若冒犯和亵渎神灵,则会受到惩罚。 鬼怪,则是需要人类时刻警惕的邪恶或消极力量,当人们受到鬼怪的干扰或侵害时,就要求助于神灵“以神治鬼”。2015 年9 月初,笔者到甘肃省舟曲县憨班乡的兵马村①进行田野调查工作,观察到当地一藏族老百姓家通过祈请、供奉“马头明王”来驱鬼的仪式。 我了解到举行仪式的主人家,前不久有一个儿子非正常死亡,他们认为这是受鬼怪的侵害而遭遇不幸,所以家里要通过驱鬼仪式辟邪禳灾。 马头明王又称马头金刚,是藏传佛教中的本尊类神灵,来源于印度佛教。藏族民间流传的马头明王驱鬼仪式,是千百年来印度佛教与藏族原有的鬼神信仰互动、碰撞,本土化的产物。 宗教仪式的研究,离不开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但是一种以宗教文本作为指导手册的仪式活动,我们不能忽略对文本的解读。 人类学研究强调整体的视角,对于有着文本传统的宗教仪式,有必要从仪式过程、仪式文本、仪式操作者,进行“三位一体”式的研究。

一、“朵度(gtor zlog)”——仪式过程与展演

马头明王驱鬼仪式,藏语为“丹正朵度却噶”(rta mgrin gtor zlog cho ga)。“丹正”指马头明王,“朵”指食子朵玛,“度”是反击或驱赶的意思,反映了藏人面对不同灾害时所选择的一种应对措施。 “却噶”指仪式,“朵度”就是用食子反击和驱赶鬼。这个仪式一般做5 天,也可以做7 天或9 天,笔者所观察的仪式用了7 天时间。

第一天开始做主供“马头明王”的塑像,要用酥油、羊油、糌粑、白糖、蜂蜜等原料调配来制作。塑像要涂上代表金、银、铜、铁和玉石的各种颜料。 第三天开始要制作“朵钦”(gtor chen,大食子)相当于一个大型三角形的“朵玛”(gtor ma,食子),这个至少要放 5 天,也可以放 6 天、9 天等,“朵钦”是镇压鬼怪的主要道具。 仪式的前6 天主要是准备工作,重点而又紧张的驱鬼部分在第7 天,即最后一天进行。 仪式在厅房最左侧的有土炕的房间进行。传统上舟曲藏族在布置装饰厅房的时候,要沿着墙壁内侧制作装粮的木柜,用来储存收获的粮食,平常在其上面摆放屋子内的一些器具,靠墙角的装粮木柜上一般会做一个固定的佛龛。此次举行仪式时,神案的摆放就是围绕佛龛和木柜安排。神案的摆设从上到下共有四层:最上层是墙壁上挂有一幅陈旧的莲花生大师的唐卡和一幅长宽为五寸左右画有本尊马头明王图案的匝嘎厘②(tsaka li)。 接下来的第二层,在装粮木柜上面,唐卡正下方的一个装满五谷的盆子上摆放着用酥油、糌粑制作的马头明王像。而在匝嘎厘画片下面装粮的木柜上放置制作好的“朵钦”。马头明王像和“朵钦”之间的空隙位置,放置有一个躺着的鬼尸俑像。第三层,是在马头明王像前,供奉有七个净水碗和一大一小两个酥油灯。“朵钦”前面,供奉有装满五谷的五个净水碗和一盏酥油灯。神案的最下层,是在装粮柜下面的地板上摆放一个装土的盆子,里面装有用铁铧做成施舍给鬼的朵玛食子。

仪式的最后一天,即第七天要进行驱鬼。仪式主持者“俄巴”李扎西(70 岁)和助手拉姆才让(45 岁)、李才让(40 岁)从早上开始念经。 除了这两位助手之外,还有一位击鼓者和一位吹长号者,总共有四位助手。击鼓者与诵经的三位一起坐在炕边上,吹长号者坐在板凳上。炕上的四位座次是,“俄巴”李扎西师傅和李才让坐一边,“俄巴”靠窗户边盘腿而坐,膝盖前放有一张炕桌,桌面摆放经书,靠炕桌边放一个称粮食的升,里边装满青稞,这个称为“神座”(gdan khri),青稞堆上插着金刚橛、金刚杵、三叉戟、牦牛角等仪式现场用的法器。李才让靠近炕边坐着,有时出去抛朵玛。拉姆才让和击鼓者坐在炕桌的另一边,拉姆才让念经的同时也扮演击钹者。俄巴加上四位助手,组成了在屋内进行仪式实践的队伍。中午时候,助手拉姆才让在一张正方形白纸的四角上,画上雷电,中心画一鬼,再在周围画上斧头、金刚杵、三叉戟等武器的图案,这张纸作为道具被称为“林嘎”(ling ga)③,将它放在盘子里。 念经时“俄巴”李扎西师傅朝着“林嘎”交替使用或挥动各种法器,不时从“神座”中抓一些青稞抛洒向空中。诵经到下午4 时左右,助手李才让将放置在神案第二层上糌粑做成的鬼俑,拿到俄巴面前炕桌上准备的碗里,俄巴拿仪式上专门使用的利刃(ral gri)将它捣碎,再让助手扔到外面的房顶上。 诵经期间,各种法器都在“林嘎”(ling ga)上摆动姿势,似乎在恐吓、收拾肉眼看不见的鬼。

下午时,助手拿来一个狗的头盖骨,不是专门为仪轨杀的,而是平时收拾以备用,先在炭火盆上烤了一会儿,拉姆才让在狗的头盖骨上写了嗡(Om)、啊(Aa)、吽(Hum)三个字符。还准备了一个圆形的石板,上面中间部分画了一座大山,周围是大海环绕的图像,下面画了两个相交叉的金刚杵,交叉部分呈现“双鱼八卦”的图案。石板上所画的图像,与文本描述基本一致。文本指出:要想捉鬼,最上乘的是用黑牦牛的左角,如果找不到,也可以用其他的角。石板的上面画了四个层级的须弥山,下面画上相交叉的金刚十字结(rgya gram)。 助手拉姆才让在石板上画好了图像之后,俄巴李扎西将“林嘎”纸符折叠成三角形,装入狗的头盖骨中,李才让拿了两块黑布,俄巴先用一块黑布把狗的头盖骨紧裹起来,再用黑白双线缠绕,打成十字结。 之后用雪茄大小的松脂膏在炭火上烧一会儿再压到十字结上,并盖上“九宫”(sme ba)之印,重复四五次。 然后将包裹起来的狗头盖骨装入一个高17—20cm、口径为15cm 左右的土罐子里,同样再拿一大块黑布将土罐子紧裹起来。之后又是缠线、盖九宫印等,在石头盖子上横插三支红箭,最后将包裹好的土罐子装入一个面粉袋。 等家里的所有仪式做完,就将这个土罐子送出去到村子西口挖洞埋掉。 在太阳快落山时,“俄巴”换上法衣再念经,将白天戴在额头上熊眉毛制做的帽交给助手拉姆才让戴上,而自己戴上莲花生大师帽。 来帮忙的其他年轻人都是男性,他们将“朵钦”(gtor chen)和铁铧上做的朵玛抬到主人家的院落内,等候俄巴进行出门前的最后一个仪程,即展示用来收服鬼的各种武器。

助手李才让将主人家里的斧头、镰刀、铁锨、锄头、锯子等,用来劳动的生产工具一一摆在院落的台阶旁边,李扎西师傅下台阶后,助手将这些武器递给俄巴,接武器时俄巴在不停地念诵咒文。 据俄巴解释:“这个是给鬼示威警告,鬼呀,你如果再不出去或回来,就要用这些武器一一收拾你。一个长着马头的神和一个长着牛头的神,拿一把锯子从鬼的头上把鬼锯开。 俄巴在摆动这些武器时,有人把从早上烧到下午的三块石头夹过来,倒进一个有水的铁盆子,众人争相用冒着水泡的水擦脸洗手。俄巴解释说:这样不仅可以祛病去痛,而且鬼看见了也模仿人来洗脸擦身的话,就会上当被烧伤。 ”

在进行这个仪轨之前,装狗头盖骨的土罐子已被送到目的地。做完该仪轨之后,众人敲锣击鼓,吹着长号、小号抬着朵玛出门,走到村西口一拐弯处。 这里准备了将近一拖拉机的麦草,挖好了二尺多深的坑。俄巴念诵的经文记载说:鬼压在须弥山和燃烧的金刚十字下面,八万四千劫内不得翻身。但是,俄巴对笔者解释时说:装到罐子里埋在地下的这些鬼,九代人之内都不能出来。 助手们将罐子放进洞里,把放置在铁犁铧上的朵玛压在罐子上,然后填上土。 点燃麦草将朵钦和“永嘎叶那”(gyon dkar g·yas nag,左边白色的食子为药,右边黑色的食子为毒)等朵玛纷纷投入火中。 鬼的处境,如同文本所说:铁制的黑色房屋外边火在燃烧,而里面却无比黑暗。 火光冲天时,众人摔着手轻松的回来,到主人家的院落后,院子中央准备一个三角形的木板,上面还放有用酥油做成的朵玛,俄巴围绕三角形木板,念经跳法舞约一刻时间。

跳完法舞之后,助手把朵玛扔到屋顶上了,俄巴再回到厅房内举行仪式的佛龛前叩谢,到此7 天的仪式结束。 众人到偏房二楼的客厅,晚上主人家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犒劳大家,主人家给俄巴和两个助手支付仪式酬金,俄巴700 元、两个助手各300 元。

二、马头明王驱鬼仪式要素

(一)俄巴——仪式主持者

在舟曲藏语方言中,将藏族村落中从事民间宗教仪轨的职业者称之为“俄巴”, 最初笔者在笔记本上写的是“俄巴”(sngags pa),俄巴和助手们看了说:不是这么写的。 他们念诵经文休息时候,给我拼读,并从经典中找出“安巴”(brngan pa)一词让我看,认为这才是舟曲藏语方言语境中的“俄巴”一词的正确的书写形式。 前者,一般翻译为“密咒师”,而后者是“贿赂”的意思,如果我们把祭祀看作是人对神的贿赂,那么可以把后者理解为贿赂神的人,这就为“俄巴”一词注入了新解。 但是这种观点属于一己之见,所以本文中仍然使用“俄巴”这一用法。 我的主要报道人俄巴李扎西说:“‘俄巴’在岷县一带又称为‘高僧’”。仪式的主持者叫“俄巴”,为何不是佛教僧人“扎巴”或“喇嘛”呢?我们可以从访谈对象俄巴李扎西给笔者讲述的“鬼故事”中知晓。他讲道:“鬼一般只有骨架,没有肉,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的。比如,吊死的、吃毒药死的、拌死的(摔死的)等等的人会变成鬼,需要俄巴来念经做法事。 正常死亡的由喇嘛、活佛念经超度后就不会变成鬼。 ”④也就是说,俄巴主要处理的是非正常死亡的人变成鬼之后为非作歹的问题。 在舟曲藏人的生活中,的确也有出家的僧人到信众家里主持某些攘灾仪式,但是俄巴讲的情况,也是藏族民间信仰中宗教职业者之间分工合作的一个合理叙述。 可以说,代表藏文化“大传统”的藏传佛教、喇嘛或僧人,侧重于处理解脱、轮回、超度等“后世”的事,而作为“小传统”的民间信仰、俄巴,处理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疑难杂症”,解决当下“今世”的事。

从学徒成为“俄巴”,能够单独做法事,还需要一次出师仪式。 藏语叫“隆”(lung,传授),汉语叫“搭衣”⑤。“师傅要授权,时间为七天。 徒弟要在厅堂神像前跪拜,师傅念一个经,传授一个。 每天从晚上一直持续到凌晨两三点。之后,师傅手里拿着一只鸡,想给又不想给的样子。然后从后面突然抛到徒弟身上,徒弟咬住鸡脖子,转圈跳几圈,鸡就死了。完了再给徒弟递上牦牛的四条腿,转圈进行仪式。据说以前是举着一头牦牛要转圈,没有相当大的力气,是不可能完成仪式的。 搭衣仪式完毕,还要每天被村民邀请到家。七天的时间,要提前安排好每天转几家。 搭了衣的徒弟家门前还要立旗杆,藏语叫‘日给’。 我家大门口就立有一个高九丈多相当于旗杆的‘日给’。 我是36 岁开始重学的,37 岁搭衣,立的杆,到现在已经33年了。 杆子的下端画有剥了皮倒挂的鬼,鬼以上是本尊,所画的蛇,代表龙。 ”笔者问搭衣之前要学多长时间?“俄巴”回答:“没有哈(定)数,家里条件好的话,学一年就可以,没学完也行。 我就是学了一年后搭的衣。 搭了衣就会下决心学好,因为你成为了俄巴,别人请你的话要会念经会算八卦等等。 ”⑥如果某户人家大门前立了一个高高的类似旗杆的木头杆子,说明他们家有人举行过“搭衣”的出师仪式,就有“俄巴”的法门传承。俄巴,除了在自己所在的村落活动之外,也被请到别的地方做法事活动。李扎西就给笔者讲述了一个他去舟曲其他藏族村落做法事祛病的例子。

我曾带两个徒弟到江盘乡端山村的谢包保(化音)家,家里有80 多岁的老父亲,他是个民办教师,还整天喝酒。 睡觉时经常看见鬼或被鬼叫。 去了,念经之前,让徒弟在他们家的门上贴了“谢甲”⑦(phyag rgya,手印),再给他说:你今晚做什么梦,明早喝茶时再给我们说,看需要念什么经。 第二天早上他自己说:“俄巴沙滴”(sngags pa sra ltos,俄巴厉害),昨晚没做梦。之后,我叮嘱他的家人,七七四十九天,不能让他喝一口酒,否则念什么经都没效果。 从那天开始,这个病人一顿饭就吃三碗饭,人开始变得正常了,念的主要是敬山神爷的经和咒语,差不多做了一星期的法事再回来。⑧

从这则口述材料,可以得知以下几点信息:首先,“俄巴”作为藏族民间的仪式专家,他们的活动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一村落,其影响力辐射到周边地区;其次,“俄巴”的法事活动主要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最后,“俄巴”的手段主要是调动当地山神的力量和符咒。

(二)仪式中的神与鬼

1.主供的神与本尊

莲花生是藏传佛教史上的一个神奇人物。 吐蕃时期他从印度进藏时一路上“降魔伏妖”,后来,主持建造了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翻译佛教经典,传播密法,并留下大量的“伏藏”。 莲花生大师、寂护、赤松德赞,被后人尊称为“师君三尊”。 宁玛派将其法脉追溯至吐蕃时期的莲花生大师,称其为“第二佛陀”,莲花生大师为佛教适应吐蕃本来的文化环境和佛教的本土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莲花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吐蕃佛教史上的的地位、贡献等方面,藏学界多有论述,在此不赘述。

仪式现场,主供的神,除莲花生之外,不可缺少的还有本尊马头明王。马头明王,也叫马头金刚,即神像头上有马头形象出现,它的法器主要是金刚橛。 藏文典籍普遍认为,莲花生入西藏将马头明王的信仰带到了西藏。 《青史》[1]记载:当时莲花生大师来吐蕃弘扬密法,他向藏王(赤松德赞)传授了《金刚橛》和《吉祥马头金刚》法门。 特别是藏王修《吉祥马头金刚》获得成就,曾三次听到马鸣声。 而《宁玛派源流》[2]提到:莲花生大师来到墨竹地方,开启各种酬补消灾忏罪以及增益修德的仪轨。来到黑布日山上,在乌龟的头顶修建了马头明王的像。 罗文华指出,正是由于莲花生大师对马头金刚教法的宣传与推广, 才使马头金刚既是秘密主尊,又是护法神,在宁玛派的神系中占据特殊地位。而宁玛派对马头金刚的特别崇奉,又使得莲花生本人也被神格化了。 马头金刚在传入西藏的过程中内容越来越丰富,变化也越来越多,可以区分为宁玛派和格鲁派,宁玛派与格鲁派的马头金刚之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除了有马头外,还有一对翅膀[3]。我们在舟曲黑峪沟“兵玛拉康”中观察到马头明王像,除了马头外,同样有一双翅膀。仪式中神所要对治的就是他的敌人——鬼,因此,整个仪式都是围绕“以神治鬼”的宗教观念,达到平安、和谐的愿景。

2.林嘎——鬼

马头明王驱鬼禳灾仪式中,在驱鬼时除了用酥油糌粑做的鬼俑像之外,还用一个核心的道具“林嘎”(ling ga)来象征鬼。 “林嘎”是一张写有特别的文字、绘有特殊的图画的长宽一尺大小的白纸。 纸的四个角上画有雷电的图案,图案下方书写有“陨铁雷电”(gnam lcags gi thog)四个字。 最中心一环画有一个披头散发用铁链拴住的鬼,第二环内从不同的方向朝着鬼的方向画有利刃、斧头、金刚杵、矛、箭等武器,第三环为文字部分,类似于给鬼下了判决书, 汉文翻译如下:

总的来说,将破坏佛陀教法、做危害“三宝”之事业、抢夺信仰者的快乐幸福,以及做十不善、五无间罪和十恶怨敌。尤其对我们瑜伽行师徒之施主们的人财及眷属,进行危害的有形之鬼、无形之鬼、独脚鬼提让等制作有形的“林嘎”,并写上它们的名字,完成将所有魔鬼的魂、命、寿所依靠的“林嘎”管押在三界牢狱中的事业。

通过“林嘎”上的文字,可以得知此处所指的鬼,基本上分为有形体的鬼、无形体的鬼和独脚鬼提让三种类型。它们做各种罪业,危害佛、法、僧三宝,破坏信众的快乐与幸福,同样鬼也有魂、命和寿。再结合“林嘎”上的文字“桑吉”“丹巴”“三宝”等术语,我们不难辨别,这应该是一个明显具有佛教特色的仪式。

三、马头明王驱鬼仪式中的象征与意义

在马头明王驱鬼仪式进行过程中,佛龛、唐卡、经书、酥油灯、朵玛、金刚橛、利刃、铁链、林嘎等宗教法器和咒语、法舞等仪式行为中充斥着庞杂的文化象征与宗教意义。

(一)法器的象征意义

仪式念诵的经典主要是《马头明王仪轨经》⑨。 对于具有悠久宗教文本传统的藏民族来说,经书是很多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因为“经书不仅记载了诵经的咒语,其本身也是神圣法物的象征,是古老智慧的长期传承,主控道场法事的进行,赋给驱鬼、逐邪、诅咒等法术的神圣法力,达到敌败我胜与免除凶兆的宗教目的。 经书将仪式系统化,扩充了宗教活动的虔诚与隆重,在一系列的仪式操作中,沟通了人神间的联系,也强化了对鬼怪的镇压能力。 ”[4]

马头明王的法器是金刚橛,它的主要功德是降伏罗刹、鬼神、天龙八部之一切魔障,消无明业障、瘟疫、病苦,免一切恶咒邪法等。 黑色牦牛角,在苯教中作为战神的武器之一,用来监禁敌魂,而在该仪式现场,作为法器用来抓捕鬼魂。 在铁铧上做的食子朵玛,象征鬼被关押在铁牢之中。

仪式结尾,要将烧了一天的三块石头放到铁盆中再浇水,众人争相用冒着水泡的热水擦洗手和脸,驱除自己身上的污秽。 文本对此解释为:火上面倒上水是把土、风等四大元素镇住。 敌人的所有火界被水熄灭,敌人的所有水界被风吸干,敌人的所有风界被土掩,四界的四大元素变为灰尘。

人类学家特纳指出:“仪式象征符号最简明的特点是浓缩。 一简单的形式表示许多事物和行为。 ”[5]“林嘎”在马头明王驱鬼仪式中,就有这种浓缩的特点。 文本提到“要将地上地下各个地方的鬼怪赶到林嘎上”,它虽然由一尺大小的白纸制成,但是在仪式现场,林嘎代表鬼的世界,俄巴在众神的护持下,要与林嘎之上的所有鬼做生死搏斗。 林嘎中心圈所画图像为披头散发、手脚拴着铁链的鬼的形象,其周围画有利刃、斧头、金刚杵、矛、箭,每个武器旁边都画了一个红点,这隐含着若鬼来侵害施主,为非作歹,即要动用这些武器来惩罚或消灭它。 林嘎上的文字部分,类似于给鬼下的判决书或命令。 仪式结尾,俄巴将作为“林嘎”的纸符折叠起来,装进狗的颅骨,又将狗的颅骨装入土罐子,用线打结、盖九宫之印时,我观察到俄巴注意力高度集中,非常迅速地完成这一过程,似乎担心稍有不慎鬼会逃逸。 在这样一个“神圣空间”,对扮演神鬼之间沟通角色的俄巴来说,确实存在一个“神鬼俱在”的世界。

(二)仪式行为的象征意义

如上文所述,在屋外掩埋鬼、焚烧朵玛,仪式队伍回到主人家之后,就进入了仪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俄巴要在院子里跳一段法舞。 法舞的象征及意义,经书解释如下:

在魔鬼的头顶之上,跳一曲众鸟之王“琼”(khyung)的舞;在魔鬼的颈之上,跳一曲马头明王的舞。在魔鬼的心脏处,跳一曲金刚手之舞;在魔鬼的肚脐处,跳一曲金刚橛之舞。 在魔鬼的隐秘处(生殖器),跳一曲夜叉的舞;在魔鬼的身躯上,跳一曲四大天王的舞。在魔鬼的胃上,跳一曲天龙八部的舞。瑜伽行者的右脚跳一曲舞,将男鬼粉碎为灰尘;瑜伽行者的左脚跳一曲舞,将女鬼粉碎为灰尘。 跳一曲方便与智慧之舞,将魔鬼粉碎为灰尘;如此将魔鬼制伏和回遮。

在这场“马头明王驱鬼仪式”现场,我们观察到,在屋内做仪式时,俄巴除了在头上戴一顶用熊眉毛做成的帽子外,穿着和周围的俗人没什么区别。 马头明王驱鬼仪式,进行至末尾准备到屋外埋鬼、焚烧朵玛之前,俄巴要穿上“法衣”,戴上“莲花生帽”。 仪式结束后,俄巴告诉笔者,他的一身装束,都是效仿和源自莲花生大师。俄巴装扮如同莲花生,在周围信众看来,瞬间变得无比威严。其实,在所有仪式过程中,俄巴扮演着神鬼之间的“灵媒”,他不仅通过供奉、念诵、祈请神灵来表达信众的意愿,而且用象征性的肢体语言、法器以及咒语来驱鬼攘灾。

四、结 语

藏族民间的马头明王驱鬼仪式, 作为藏族人处理灾害的一种选择, 是诸多驱鬼仪式中最普遍的一种。 鬼神信仰的宗教观念,是驱鬼仪式进行的先决条件,俄巴是仪式的主持者,对于仪式操作、文本的解读和使用具有权威性。 整个仪式过程,贯穿“以神治鬼”的思想观念,通过“林嘎”这样一个道具或符号,构拟出鬼的形象及其所处的黑暗世界。 肢体语言“法舞”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演示了俄巴如何以一个瑜伽行者的角色制伏鬼怪的过程。

从笔者观察到的仪式展演来看,俄巴主持的马头明王驱鬼仪式,更多的像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仪轨,或者说宁玛派的特征更明显一些,但这并非是要将他们划入某一教派,其实仪式展示的宗教多元性特征在前文中多有提及。 俄巴家里的佛堂正中,从左到右分别挂有马头明王、莲花生、宗喀巴、十世班禅的唐卡,同样当地佛殿中供奉的神像也基本如此。 我们可以说,舟曲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应该以宁玛派和格鲁派为主,但是对藏族的民间信仰,做非此即彼的教派归属的界定,其实无益于我们的研究。

事实上,藏族民间的宗教信仰是相互交融、混成的状态,老百姓日常的宗教生活实践,多强调功利实用,所以众神皆敬,多多益善,左右逢源。 在仪式过程中不难看到还有“八卦”“九宫”等道教文化的因素。藏族群众通过长期的宗教实践,将佛教、苯教和道教中的不同成分组合在一起,已是水乳交融。我们只能就仪式现场和仪式文本做具体分析,仪式中所使用的经文在仪式过程中具有神圣性,而在实际应用中以祭司对经文的解读为准,仪式过程不可能精确复制文本。 人类学对宗教文献研究的一点启示,即从田野现场和仪式过程分析、解读文本,可以生动、直观的认识那些被认为神圣而又束之高阁的宗教文本之“真面目”。

注释:

①笔者的调查点兵马村,位于舟曲县黑峪沟(藏语称为“赛尔布”ser po),沟内有寺上村、黑峪村、兵马村三个自然村,称为赛布朵、迈、卡上下三部(ser po stod smad bar gusm),隶属于舟曲县憨班乡黑峪行政村。

②指绘有象征天神、坛城、八祥瑞等图案的小画片。

③Ling ga 为梵文音译,一指生殖器,二指魔鬼的俑像,本文中当取后者之义。见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民族出版社1985 年,第 2779 页。

④⑥⑧访谈对象:李扎西,70 岁;访谈时间:2015 年9 月12 日;访谈地点:舟曲憨班乡兵马村李扎西家。 本文中的访谈资料均来自采访俄巴李扎西时的口述资料。

⑤关于舟曲藏族民间祭司者的“搭衣”仪式,参见马宁:《苯教在甘南藏区南部的流传情况调查》,《西藏研究》,2012 年第 4 期。

⑦舟曲藏族的民俗习惯,一般在过新年时,在纸上印上神佛和咒语,贴在门上,犹如汉族的贴对联习俗。

⑨仪式进行中,如果强行去拍摄念诵的经文,可能会打断俄巴,感觉比较冒昧。 一般情况下,仪式主持者也比较忌讳别人拍摄他所独有的“神圣”宗教文本,因此,笔者在仪式结束后向俄巴请示,想翻阅一下白天念经用的经文,在允许之后,我在翻阅过程中摘译了与仪式过程相关和助于理解某些象征意义的内容。 下文中所引用的文本即笔者摘译“俄巴”李扎西在仪式中所使用的《马头明王仪轨经》的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马头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放 风 筝
马头星云
凯恩斯的手
Talking strategies
竖井马头门掘进与支护工艺
Desoutter马头动力工具自动送钉系统推动高效率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