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优化分析

2022-02-26黄易隽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活动

黄易隽

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优化分析

黄易隽

[华东政法大学]

伴随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全新挑战。第二课堂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爱国主义教育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从现实状况看,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协同性、制度性、价值性、可视性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新时期,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要进一步发挥教育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不断提升第二课堂各环节价值引领,健全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体系,以实现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升级。

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优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挑战。新形势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双重价值取向: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塑造大学生正确政治观、国家观和社会观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保障。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了实践载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为高校第二课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基于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关切,本文以高校第二课堂为主线,旨在阐明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现状,重点分析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继而探索优化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宜策略。

一、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高校第二课堂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实践活动的教育载体。“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爱国是个体对国家深层次的情感关联,包括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国家归属感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爱党是个体对于政党的正向情感体验,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决拥护;爱社会主义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从三者关系看,爱国和爱党的统一是对阶级属性的判断与确证,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对历史必然的认识与遵循,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对旗帜纲领的自信与笃定。[3]因此,高校第二课堂应围绕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制度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有机统一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首先,要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党的执政基础源于人民。新形势下,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腐蚀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试图否认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成就。因此,高校第二课堂要结合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学史实践活动中正确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纠正“爱国不等于爱党”的错误思想。

其次,要通过实践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是基于人们对祖国价值的全面认同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性心理倾向[4],对国家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儒家文化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社会普遍的爱国主义共识。因此,高校第二课堂要着力文化涵养功能,扶持高校传统文化社团的发展,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教育在校园内营造热爱国粹、文化兼容、团结友爱的积极氛围。

最后,要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社会主义制度教育。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活动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和制度优势,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和人心凝聚功能, 帮助大学生在价值上达成共识,在观念上形成“最大公约数”[5],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传统课堂与互联网教学之间的桥梁作用,既要做好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实践拓展,又要根据互联网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制度认同。

二、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爱国热情持续高涨,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增强。[6]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已取得两方面的积极成效。

一是,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规范化。高校第二课堂依托党、团、班协同教育机制,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运行模式,部分高校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制定了学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计划。[7]一些高校逐步探索制定了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办法,促进第二课堂教育的规范化建设。[8]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已逐步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常态化内容。

二是,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呈现多元立体化的特征。第二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思想引领教育活动,如党支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团支部开展的“青年大学习”活动。第二类是时事热点教育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主题教育活动、改革开放纪念活动、抗疫精神宣传活动等。第三类是重大仪式活动,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升旗仪式、年度先进人物表彰大会、研究生支教团出征仪式等。第四类是传统文化活动,高校通过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形式,发挥文化的涵养功能,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五类是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高校+社会”的模式为大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开辟新路径。上述五类活动通过高校第二课堂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爱国主义意识和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二)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

有研究指出,高校第二课堂普遍存在“四化困局”,即内涵空心化、领域边缘化、运行孤立化和培养单一化的问题。[9]本文认为,在“四化困局”的基础上,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表现为“四性”问题,即协同性、制度性、价值性、可视性。

1.协同性:爱国主义教育各自为政

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协同性不足的问题,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尚存在一定差距。教育层面,第一课堂将爱国主义教育划分为知识点,理论灌输教育形成的应试思维定势与爱国主义教育初衷背道而驰。此外,第二课堂活动往往政治属性较强、形式严肃严谨,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不强,未能结合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形成爱国主义真情实感。部分高校直接将第一课堂模式嫁接到第二课堂课程项目建设中,将第二课堂简单变成第一课堂的“兴趣班、培训班、补习班”[10],削弱了第二课堂的教育效能。管理层面,第一课堂由教务部门负责,第二课堂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同,导致了各路“育人纵队”各自为政,相对分离且缺乏衔接。[11]

2.制度性: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保障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政策性支撑。除了中央纲领性文件外,地方教育部门提供的专门性指导意见较少,因此第二课堂缺乏必要的政策激励和约束。高校层面,各育人部门界限比较明显,较难形成相对全面的鸟瞰式的概览图,并缺乏统一的教育设计工作环节。[12]由此可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细则尚未形成,第二课堂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具体职责和分工尚未明确。从整体上看,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其分布呈现出零散化、孤立化的现状。

3.价值性:爱国主义教育深度不够

从实际情况看,第二课堂以各类课外活动为主,但缺乏相应的价值引导。高校的党、团、班在不同程度上都反映了上述问题:一是学生党组织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覆盖面较窄,活动重形式、轻理论;二是分团委和学生组织的实践活动出现“主题高大上,形式娱乐化”的两张皮现象;三是依托班级开展的日常爱国主义教育屈指可数,班级活动中鲜有爱国主义价值引领的内容。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13]所以,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被逐渐弱化,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推动的效果不明显。

4.可视性:爱国主义教育难以量化

由于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持,第二课堂尚未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可视化的问题,在育人效果的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学生来说,实践活动通常以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报道作为尾声,更有甚者通过“摆拍”的形式滥竽充数。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有效的跟踪机制,即通过访谈、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排摸,以量化分析的形式来评价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成效。从教师来说,实践教学既无完善的评价机制,也缺乏一套被同行广泛认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这往往使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感到吃力不讨好并因此产生倦怠心理。[14]教师普遍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义务性劳动”,故难以投入时间精力以提升教育效果。

三、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宜策略

新形势下,高度重视高校第二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第二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要打破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局,科学指导,分类解决,充分发挥协同作用,精准制定相应制度,着力提升价值引领,科学建构评价体系,以提升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效能。

(一)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停留于书斋的话语逻辑,单纯的学术化倾向,回应热点、解答难点时的失语、失声、失踪等现象。[15]因此,高校第二课堂要创新教学话语体系,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避免理论教学的枯燥灌输,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实践的积极性,为第二课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高校要把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度”,设立明确的教学边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占用传统课堂的时间,打乱专业教学安排。过多的实践活动会造成学生对于课堂规范性教学的偏见。[16]从管理主体看,主管课堂教学的教务部门和负责第二课堂的学生部门应探索一套联动育人机制,求同存异,以协同合作实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1+1>2”的教育效果。

(二)精准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地方教育部门要拟定专门性政策意见,制定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目标,为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其次,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细则,规范每学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时段、频次、主题、人数。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构建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术文化、素质拓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实践内容于一体的“菜单式”第二课堂。[17]最后,高校各级党委要落实监督保障职能,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激励师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舆论引导,对娱乐化倾向较大的第二课堂活动予以劝导和制止,对有效的、效果甚佳的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予以经费支持和宣传。

(三)着力提升价值引领

首先,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以班级横向设置的学生党支部要形成互联互通的工作格局,通过党建联建活动了解各支部党员的思想动态,通过朋辈教育的方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以专业纵向设置的学生党支部要通过高年级党员对低年级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来进一步实现跨年级价值引领,通过榜样示范效应开展点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定期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着力体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政治引领功能。

其次,重视团组织的教育纽带作用。高校团委要围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逐步建立分团委和学生组织的考评制度,制定活动负面清单制度,规避无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娱乐化活动,扶持传统文化社团建设发展。学院分团委及各类学生组织应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整合资源联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避免重复活动。团支部应利用课间、午间等时间开展爱国主义微实践、微团课等活动,号召团员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激励团员在志愿服务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最后,夯实班集体的基层支撑作用。班委会要主动与班级成员沟通,倾听同学意见,在合理的时间段组织全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把握重大节庆日、突出社会热点等重要契机,对班集体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予以必要指导和帮助。

(四)科学构建评价体系

首先,高校应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数据库,数据采集包括:时间地点、活动主题、主办单位、承办单位、预计人数、实际人数、活动影像等。通过第二课堂数据库,可根据活动主题进行筛选,重复率较高的活动由系统建议合并进行。主管部门根据活动的预计人数和实际人数比率定期生成报表予以公示,通过光荣榜等形式激励各类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其次,高校应将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纳入高校教师绩效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既激励专业教师和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又避免教师负担过重,学生厌烦倦怠的现象。同时,参照传统课堂的评教系统,第二课堂应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的形式对活动参与学生进行跟踪,诚恳听取学生意见,总结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成效,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形式。从高校学生组织来说,党支部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前后要主动开展谈心谈话,将党员的思想动态以书面的形式及时反馈上级党组织;学生社团和团支部每年度应形成不少于一份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报告,由校团委及分团委汇总报告形成高校团组织年度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报告予以公示。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教育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主动消解高校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局,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强化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新华网,2019.11.12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3]温静.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6(04):39-49.

[4]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10

[5]黄世虎,张子悦.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原则与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05):24-29.

[6]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7]方凤玲.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8]高京.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教学建设[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5-29.

[9]宋丹,崔强,陆凯.提升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实效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119-122.

[10]周国桥.“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52-54.

[11]李丽,周广,臧欣昱.创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4):112-116

[12]梅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13]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01):81-85.

[14]陈再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课堂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33(04):150

[15]沈壮海,刘灿.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03):4-10.

[16]王新华,刘永志.以特色主题活动为载体创设思政第二课堂[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53.

[17]熊琳,李远煦,潘玉驹.“菜单”模式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2):156-159.

(责任编辑:赵永奎)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