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维稳机制建构研究
2022-02-26周德贵李金莎
周德贵 李金莎 王 梅
新时代高校维稳机制建构研究
周德贵 李金莎 王 梅
[重庆交通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形成了新的历史特征。[1]对高等教育而言,这种新的历史方位完成了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华丽转身,正迅速向普及化的高等教育转化。新形势下高校维稳面对着新矛盾、新问题,它需要建构与时代相适应的维稳机制来实现维稳的现代转型。本文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从集成创新角度提出将政治维稳、文化维稳、开放维稳、科技维稳、服务维稳有机统一起来,建构维稳新机制,以推动中国特色的高校维稳管理工作系统化与现代转型。
新时代;高校;维稳机制;建构研究
“新时代意味着新的飞跃、新的特质、新的境界、新的格局、新的气象、新的高度、新的价值,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新的开创性。”[2]对高校维稳工作而言,面对的最大的“新”——就是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巨变——正由大众化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高等教育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带来的高等教育从教育模式、教育多样性、教育的不断开放性等一系列新变化对高校维稳带来的挑战。
一、新时代与即将到来的普及化中国高等教育
(一)新时代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巨变
以矛盾论的眼光来看待与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于以往的根本基点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根本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其概括为: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在中国高等教育上,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已完成了由精英化高等育发展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目前,正向着普及化高等教育转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升,已进入到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尽管还是追赶型的,但却已与世界高等教育开始“同频共震”,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认真倾听中国声音,融入中国元素。[3]中国高等教育发生的这种伟大的变革,使高等教育的地位起了重要变化。从经济的角度看,它由过去的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即将转为“支撑和引领并重,并且引领大于支撑”[3]的作用;从结构看,今天的高等教育已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从管理与发展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站在世界舞台前列——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水平同时迈进。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促使它必须具备“服务性、支撑性、引领性、人民性”[3]以推动它向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
(二)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高校维稳面临的挑战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高等教育层级分类是按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row)以适龄青年进入高校毛入学率来划分的。马丁•特罗将以适龄青年为基数,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内划为精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以内划为大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及以上者为普及高等教育。[4]教育部2017年7月10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我国2016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2.7%,将在2019年实现毛入学率的50%以上,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过渡时期。大众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精英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功能、管理、课程、入学和选拔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这一阶段的高校安全维稳工作也面临着许多与过去完全相异的地方,其挑战是十分明显的。
1.授课方式变化带来的维稳工作空间变化
由大众化转向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一方面由于在校师生数量的巨增导致管理上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更多的学生获得知识,授课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得到广泛推行。学生同时近在咫尺,也远在天涯,而学生之间的思想交往、讨论可在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空间进行。其思想、情感、行为的相互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稳定隐患问题是常规的维稳管理机制无法企及的,由此带来的是维稳空间将向更广阔范围扩展——由过去仅限于局域(学校所在地)向全域(全国乃至全球)扩展。
2.普及化高等教育产生的“就业张力”与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就业岗位不对称问题
我国普遍存在学习“实用主义”,基础教育以升学为导向,高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学习动力通常与就业好坏成正比。在经济腾飞能够提供较多和较好的就业岗位,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高,思想就趋向稳定,经济转轨新常态的平稳增长阶段,就业岗位会减少,好岗位更减少。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导致规模增长,大学毕业生增多,就业预期与现实相悖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波动,极易引发安全稳定问题。
3.高校多样化发展对维稳管理工作人员形成的新挑战
从目前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已达到的普及化阶段情况来看,普及化阶段的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形成多样化的、公平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5]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和高等学校多样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相一致,高等学校类型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必然要求。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包括的是学生来源的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的多样化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使高校维稳对象与过去发生了变化——高校学生不再是国内青年知识男女,而是出现了更多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员的学生,他们的需求与过去单纯的青年学生有很大区别,需要采用多样的维稳方法与手段应对这些复杂结构的学生群体。另一方面,高校维稳管理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等各个不同环节的,不同的培养模式与教育模式对于高校维稳的方法与手段必然有着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安全稳定管理工作人员去熟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相关环节。
4.高等教育前的大开放给维稳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超越单纯的教育政策层面而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新时代前所未有的大开放极大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
(1)留学生的成倍增长带来的留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
高校外来留学生的数量与来源国的丰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当前来华留学的世界各国学生以百万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仅2017年,各国来华留学人数就达48.92万人,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随着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和中国高校在世界影响力的增大,留学生数量必将进一步加大。这些留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语言交流的不同,成为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时,外国留学生群体与中国学生群体之间、不同国籍留学生群体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如何在这些群体之间建立起和谐相处的关系,营建起安全和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仅是一个安全管理的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学会与来自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习俗和语言的留学生打交道,做好留学生安全管理的研究,将各类不安全因素消解根除在萌芽阶段。
(2)外籍教师与来华学术交流的外籍专家的安全与管理问题
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随着新时代开放的进一步加大力度,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推进与实施,高校外籍教师的数量必定会越来越多,随着高校走向世界、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进行,外籍教师的不断增加、来华展开学术交流的专家人数日益增长必然是未来高校新常态。由于不少外籍教师和来华参加学术会议的外国专家学者具有国际知名度甚至国际影响力,因此如何既确保这些外籍教师、外籍专家教学与学术交流的正常有序,同时又能保证这些教师、专家及学校的安全,既是安全稳定问题,同时还是外交问题、乃至国际政治问题,必须认真研究。
5.新格局、新常态、大数据给高校维稳带来的挑战
(1)新格局是从国际政治角度的视角来论及的新时代特点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6]这表明,我国正开始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迈向中心迈进,正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要的作用,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面临着一些来自西方大国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国际竞争在过去经济钳制、军事角力、外交斡旋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以利益竞合、发展竞赛、制度竞争为主的‘硬碰硬’”[7]。西方反华势力为遏制中国,以宗教、民族、领土主权之类问题为借口,以挑起事端,以“普世价值”“宪政民主”为工具在意识形态上对我国进行渗透,处心积累地给我们制造麻烦、挑起动乱。而这些必然反映在高校中来,必然会对高校维稳产生负面影响。
(2)新常态是从经济增长视角言的。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结构矛盾凸显、金融风险增大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新常态。经济、金融和社会风险因素叠加,成为影响伟大祖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暗礁浅滩。在大学毕业生不断增长、就业岗位增长不足这个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情绪波动会加剧,安全稳定工作面临着新挑战。
(3)新时代也是高科技的大数据时代。高校维稳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网络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方面都是大数据时代必须面对的安全特点。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师生对以电子网络的使用远超普通人群,其网络数据资料的收集与使用远超常规人群,因此,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网络安全、稳定问题对高校影响与挑战尤其明显。人们常以“4V”来概括其特征,即: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elocity(高速)、Value(价值)。但事实上大数据的特点至少包括10个,即:大(数量大)、杂(结构复杂)、全(维度全)、多(来源多)、快(处理快)、久(时间长)、活(实时快)、密(间隔密)、稀(价值低)、联(相关联)。[8]因此,传统的观念与手段是无法应对大数据背景产生的高校安全稳定的。
二、建构新时代相适应的高校维稳新机制
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新的安全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安全稳定思想,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9]。新时代高校的维稳工作是基于国家维稳大背景下的重要方面,高校维稳无疑应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总的指导,探索建构起以政治维稳、文化维稳、开放维稳、大数据维稳、服务维稳的系统机制,推动新时代高校维稳向纵深发展。
(一)政治维稳——创建政治思想维稳的合力机制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推动着中国高校维稳机制的现代转型,一方面,中国高校的维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必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维稳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必须创新与新时代相适应的高校安全维稳机制,实现中国高校的维稳管理的现代化。
1.建构高校政治思想维稳合力大机制
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思想稳定,思想稳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稳定的主体在学生。学生稳定的前提是思想与情绪的稳定。大学生思想情绪稳定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政治工作、心理辅导等诸多方面来实现。相比之下,学校安全保卫部门在这方面却鞭长莫及。这就需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建立起一种思想维稳大机制。政治思想维稳机制的基本功能是整合学校的安全保卫部门、宣传教育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心理教学与咨询部门、就业教育与指导部门等,通过沟通信息、把握思想动态、各司其职、各擅其长,达到引领思想、安抚情绪、化解矛盾、确保思想与情绪稳定的目的。
2.高校思想政治维稳合力机制可以多种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维稳形式可以多样。它可以是网络平台机制(如安全稳定的微信群、QQ群),亦可是定期的维稳会务机制;可以是学校党委指定的负责人召集制,亦可是高校安全稳定部门的代理负责制。无论哪种形式的安全稳定管理机制都需要有一个负责人,由负责人推动运行专司思想稳定的协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高校各个思想政治部门打破各自为阵、各唱各调的传统工作方式,充分沟通、各司其长、良性互动、同频共振,最终形成思想维稳的合力,营建起思想情绪稳定的大环境。
(二)文化维稳——营建和谐校园文化机制
稳定的核心是“稳心”,稳心依凭的是文化。大学之魂,文以化之。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决定校园长期持续稳定的“定海神针”。因此,推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维稳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亦是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精神文化是高校最核心的层面,它将决定学校的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10]将和谐的价值理念确定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以推动校园文化维稳,校园的文化建设需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从教育教学、校规制度建设、道德规范建设、宣传导向、表彰与批评等诸多方面来展开。
第一、建构思想政治教学单位、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社团组织的互动机制。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的教学内容是国家层面的主流意识形态,有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研室,专门负责讲解分析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学校有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大学生中有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团。若总是各司其职,就容易导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高校就可能会存在不利稳定的隙缝。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将教学内容、国家倡导的主流思想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同时也更能使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生活与学校生活现实,形成教师、管理干部与学生的深度融合,使大学文化内化为师生之魂、外化为师生之行,内外良性互动,促进校园和谐。
第二、引导学生社团的健康活动,促进学生社团成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为学生社团提供学术理论与组织管理指导,通过学术理论指导,辨别以“现代化”为名展开的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将那些不利和谐校园建设的“西化思想”扬弃,使学生社团的文化学术活动成为真正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二是指导学生社团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学生社团成为促进和谐校园营造的重要力量;三是为学生社团提供便利条件和资金支持,重点在资金上支持学生社团的和谐校园活动,有力推动平安校园的建设。
第三、建立维稳与维权的互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10]高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较多,但确有部分源于师生权利受侵而生,而这些侵权有的是由于学校规章与新的形势发展不相适宜,有的是有规不行、有制不依。建立维权与维稳的互动机制,一是与时俱进,通过优化不合时宜的规章消除导致学校安全稳定的规制隐患;二是在维护师生权利受侵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师生的合理利益诉求,不能以“不出事”为准则,当师生利益与学校相关法规发生冲突时,应以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原则,完善校规校纪,从而增强师生对校规法纪的尊重,为校园法制维稳奠定持久的制度基础。
第四、强化道德教育机制,推动高校德治维稳。坚持依法维稳与以德维稳的结合,需要重视和的道德教作用,努力使校园和谐文化融入道德体系之中,与国家的法律、高校的法规相衔接、相协调、个促进,推动制度的道德化与道德的制度化,使柔性的道德伦理文化在维稳中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达到高校师生自觉遵守。
道德教育机制可从三方面来运行:一是宣教结合,即党委宣传部门宣传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德育教研窒教学运行相结合,通过尚德尊法,崇和重睦的宣传与教育,使这些理念内化入心,成为外化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固化为高校稳定和谐环境;二是选用、任用、奖励具有尊纪守法、崇德行稳的学生,从他们中选拔学生干部,在学生社团组织,通过团委、学工部的影响,让上述学生成为社团负责人,提升他们的能力,去影响更多的大学生;三是惩治给校园安全带来负面影响的不良学生,消化他们的负面影响。使维护校园稳定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道德自觉,从而营造出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
(三)开放维稳——建立以改促稳的动态维稳机制
开放包括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无论对内对外,开放都会对现有的秩序产生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优劣,推优去劣才会有进步。因此建立开放维机制有利于维稳工作质量的提升与优化。在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留学生大国的新时代,尤其应该如此。
开放有三个维度。
一是对本校校内的维稳的开放。这个维度的开放,不仅局限于学校的安全保卫部门,而是将审视的眼光瞄准校内各领域可能导致不稳的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扫瞄与梳理,进行整改,及时除去不稳定因素。二是将开放拓展到国内。这个维度的开放,将维稳的视角对准行业内、省(高)域内、国内各高校,学习借鉴先进的维稳理念与机制、方法,对存在的问题则引以为鉴,在建构新型维稳机制的过程中加以吸纳与扬弃,使本校的维稳机制与时代同 步,更加科学规范。三是将开放的眼光推及全球。这个维度的开放,将维稳的视角瞄准世界各国,尤其是瞄准那些国际上管理水平高的著名高校,关注他们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并结合本国本校的政治文化与地域文化特点,取其优长补齐我短,实现国际先进维稳管理方式的中国化。
由上可知,开放的维稳是动态的维稳。开放的维稳需要研究各国不同的安全管理,在维稳过程中,针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发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用维稳的方式与手段。
(四)科学维稳——创建大数据安全采集与重点领域通报、教育机制
大数据时代产生的数字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从内容到表现方式上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带来新的威胁,面对新的安全问题,高校在处置体方式、研判预警能力、问题排查手段、情报收集水准等诸多方面都还处于不能适应安全挑战形势的状态。大数据时代是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高校作为科技文化教育单位,在维稳工作上应与时俱进,建构起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维稳机制。
首先,要建立高校的大数据维稳平台。平台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负责采集、梳理、处置各类维稳信息与数据;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和分析手段,高效率完成对多种来源数据的分析,并揭示思想与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运用分析算法预测不同思想动态与情绪之间行为趋势,为突发事件提前做好预警;三是建立网络维稳数据库,将学校师生维稳的各个部门的相关情报与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并实施动态管理,不断补充新数据、新信息,利用互联网、新载设备、智能手机、校园监控系统设施等实施联网,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采取预先处置措施,将问题解决在爆发之前;四是为西化的网络大V加注,随时关照其网络言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培育红色网络大V,以符合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及时发布正面网络言论,以消融冰释西化网络大V的不良影响;五是以平台为载体,加强对维稳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数据维稳技能,增强稳能力,推动数据维稳持续发展。
第二,要建立大数据共享机制,推动网络安全教育。要有系统维稳意识,破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之间,本地不同高校之间、国内各高校之间的“信息孤岛”“数据单位化”的问题,实现信息与数据资源的共享,实现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维稳协同合作。数据共享机制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推动网络安全教育,在特定时期还可以及时发布正面信息通报,及时辟谣,安定人心,稳定大局。
第三,建构系统的维稳数据整合机制。着眼于校园安全,梳理问题与需求,统筹系统整合,研究大数据应用与高校维稳工作的结合点,为高校各部门系统间业务协同、信息流转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各高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条块融合”与资源优化配置。
最后,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维稳工作,还必须更加注重数据公开、透明与个人隐私的区别对待。要研究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确定数据使用与隐私保护规范,重视维稳工作人员保密教育,强化人防、心防意识,设立网络数据“隔离墙”。让大数据技术在畅通民意、沟通信息、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上成为便利的载体,使隐藏在校园内、社会中的诸多不稳定因素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引起管理部门关注,从而及时疏解矛盾、解决问题。
(五)服务维稳——建构“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机制
稳定的基础是经济稳定。在高校,经济生活部分地反映在服务师生的后勤工作质量上,反映在学生就业上。高校后勤与管理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科研、教学、师生生活,影响着高校安全稳定的大局,因此,任何以单纯的生活管理看待后勤服务工作的眼光都是缺乏维稳工作系统化的近视眼光。过去在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就业市场化过程中,虽然曾做出了许多成绩,取得了好的经验,但也存在将高校后勤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简单化的倾向。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高校新的不安全稳定因素。从已发生的高校群体性事件中,因后勤服务问题与毕业生就业而引起占有相当部分。[11]
良好的秩序总是以高质量的管理服务为基础的。中国高校要办出中国特色,就不能简单地、片面地照搬国外大学后勤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的模式,而应在后勤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的实践中,既借鉴国外的高校的社会化、市场化长处,又特别注重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创建“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机制和师生参与的后勤服务管理机制。
第一、建立师生对后勤服务的评价机制。宿舍服务、食堂品质、校园环境的好坏,不能仅仅只凭一家之言,而必须要有服务对象主体——学校师生的评价。
第二、建立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意见反馈处置机制。后勤服务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有利于迅速有效解决问题,将可能引起的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在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应创建起学校、社会、政府综合服务机制。必须调动社会积极性,争取政府支持。在加强就业思想教育与就业能力指导上,政府加大大学就业投入与政策支持上,社会各界共同创大学生就业环境优化上形成共建机制。
总之,大学生参与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将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纳入高校治理现代化大局中予以统筹,既符合新时代高校管理的现代转型,又有利于高校维稳机制的现代化创建,是高校善治与和谐机制保证。
[1]李卓琦.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特征 [N].光明日报 ,2018年3月2日.
[2]李海青.深刻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N].学习时报, 2017年10月24日.
[3]原春琳,吴岩.高等教育进入“内部精装修”[N].时代中国青年报,2017-11-16.
[4]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 ndary Education,Paris 26th-29th June,1973,63.
[5]李立国.普及化高等教育应该是一流多元[N].光明日报,2016.11.08.第2版.
[6]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G].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
[7]孙建国.“新常态”下做好维稳安保工作的对策探析[J].中国领导科学,2016(12):52-55..
[8]傅一航.大数据的十字特征[EB/OL].http: //fuyihang.blogchina.com/
[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09-28.
[10]孟建柱.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科学指南 [N].人民日报,2014-01-29.
[11]刘文斌,郭运涛.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诱因分析[J].人民论坛,2014(17):163-165.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