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哲学思考
2022-02-26毛波杰
胡 渠 毛波杰
高校后勤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哲学思考
胡 渠 毛波杰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苏大教服集团]
高校后勤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条件和先天优势,要立足劳动教育的定位,结合后勤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特点,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与实践、劳动教育的观念与技能、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劳动评价,从整体性上全面把握高校后勤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推进劳动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劳动评价;辩证法
开展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是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推进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后勤等职能部门的有效保障。高校后勤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要立足劳动教育的定位,结合后勤部门自身所具有的劳动属性和劳动要素,有效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劳动教育观念与技能、劳动教育形式与教育评价,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以整体的视角、联系的方法、辩证的思维深刻认识后勤参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全面把握后勤参与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推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发展。
一、以整体的视角看待高校后勤参与劳动教育的课程与实践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整体性的重要特点,需要各部门、各主体的协同育人。作为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部门要树立整体的理念,从整体的视角看待高校后勤参与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始终的一条主线,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同样遵循这一基本原则。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理论化、知识化、体系化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向和职业导向,更多关照劳动实践的要求和内容,把劳动实践的标准和规范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避免把劳动教育课程变为单纯的理论课。高校劳动实践有多种形式,包括校内见习、勤工实习、教育实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要通过多维度的劳动实践,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劳动实践不能脱离于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内容,劳动实践要立足于深化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劳动教育课程要把劳动实践作为课程延伸,开拓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解。
作为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保障的职能部门,后勤的职责要求和工作内容与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的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关联,能够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适宜的场所和岗位。“后勤具有真实的劳动育人环境,学生食堂、学生公寓、学生超市、校园环境等都是天然的实践平台。”[1]高校后勤部门要提高站位,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发挥后勤部门的显著优势和独有特色。自劳动教育开展以来,高校已经认识到后勤部门在劳动教育开展中的优势,通过设置各类服务岗位和体验窗口,让大学生参与食堂的菜品监督,宿舍的安全检查,教室的设备维修,校园的环境绿化等劳动,使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对劳动的理解,端正对劳动的态度,更加尊重劳动的群体,更加珍惜劳动的成果,更加重视劳动的价值。早在2008年,苏大教服集团就联合后勤和学工等部门开展大学生“走进后勤”常态化劳动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岗位,既锻炼了劳动实践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物业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认可,形成了学生与物业管理者的和谐友善关系。
高校后勤要树立整体的视角,充分认识劳动课程与劳动实践的关系,劳动实践本身也是劳动课程的一部分,实践课程是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高校后勤要在现有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实践岗位和工作平台开发特色劳动教育课程。比如利用学生食堂的平台,开设厨艺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在动手实践中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厨艺理论;利用绿化养护的岗位,开设园艺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在美化校园的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园艺理论;利用设备维修的岗位,开设劳动技术相关劳动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学习工程技术理论。
二、以联系的方法贯通高校后勤参与劳动教育的观念与技能
根据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形成劳动教育观念和培养劳动技能是有机整体,共同纳入劳动教育的整体目标体系,二者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相互融合,有机整合,是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体现。高校后勤要学会联系的方法,贯通劳动教育观念培养和技能锻炼,把劳动教育观念培养融入技能锻炼,在技能锻炼中实现劳动观念的重塑。
在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培养劳动观念问题。如何看待劳动的价值,如何对待劳动的态度,为什么而劳动,又如何参加劳动?这些都是劳动观念的基本问题。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输送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势必要求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就业劳动观念。只有从内心热爱劳动本身,正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成果,崇尚劳动美德,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立足岗位,吃苦耐劳,勤恳工作。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一线的工作岗位不满意、看不上,而对更高层级的工作岗位又无法胜任,即使有相应的劳动技能,也无法在岗位上真正发挥作用。在劳动教育观念和技能中,要“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让学生增强职业荣誉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2]
高校后勤要利用自身优势,为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相应的锻炼岗位,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技能。高校后勤提供的劳动教育岗位,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学生都会接触相关的劳动工具,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了解相应的劳动技术,使用相关的劳动设备,提高劳动技术技能水平。比如在设备维修岗位上,机电、计算机、电器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会使用调试现代机电设备,掌握故障诊断和排除的基本能力,熟练执行安全操作规范。现实中劳动教育技能锻炼存在的问题在于:“高职院校本应该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专业实训中,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等)融入专业技能训练,但高职院校更看重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获取,往往忽视劳动教育的要素。虽然技能训练包含劳动因素,但其目的是为了掌握技能去获取技能证书,而非一般性的劳动价值观的培养。”[3]
高校后勤要学会联系的方法,把劳动教育观念和技能锻炼有机关联,既重视技能岗位和技术提升,更要学会在技能锻炼中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精神、传承劳动价值,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高校后勤在现有劳动技能锻炼岗位和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要联系劳动教育观念,对照劳动观念要素,形成在技能锻炼中培养劳动观念,在劳动教育观念中深化技能技术的格局。
三、以辩证的思维开展高校后勤参与劳动教育的形式与评价
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结合高校专业的特点,合理谋划劳动教育开展的基本形式,明晰界定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优化整合劳动教育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评价,强化劳动教育反馈与跟踪,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整体优化。高校后勤要树立辩证的思维,创新后勤参与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时积极探索对劳动教育的有效评价,促进形式和评价的有机结合。
高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主要体现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参与和劳动体验,具有日常性和生活性的特点。高校后勤要利用社区公寓和学生宿舍的场所,引导学生开展集体劳动,打扫卫生,保持整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劳动形式。
生产劳动主要体现为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劳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参与和劳动体验,具有生产性、过程性和创造性的特点。高校学生生产劳动形式,从空间角度看包括校内劳动实习形式、校外劳动实践形式;从难易程度看包括简单劳动体验形式、复杂劳动创造形式;从结果角度看包括具体技术技能形式、劳动价值精神形式。比如苏州大学后勤部门开设劳动实践系列课程涵盖教室管理、绿化养护、宿舍管理和餐饮管理等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勤工俭学岗,还开设厨艺课堂、宿舍内务课堂、美丽校园课堂、医疗救护等技能类劳动实践课程。
服务性劳动主要体现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参与劳动,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的特点。高校开展服务性劳动具有独特优势,要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学生从事相关的服务性劳动。比如机电专业学生开展义务家电维修等,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生命健康普及宣讲,汽车检修专业学生开展汽车保养检修服务咨询等。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角度看,现有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服务性劳动,还没有纳入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全局部署,只是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的一项工作。高校劳动教育中开展服务性劳动,要把服务性劳动的相关要求纳入劳动教育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服务性劳动的目标和方式,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中明确服务性劳动的评价方式和考核办法。
劳动教育评价是推动劳动教育的重要抓手,根据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评价具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体现了高校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的层次性和层级性。高校后勤为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多样态的创新形式,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发挥后勤作为劳动教育评价主体的功能,强化劳动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具体而言,在日常生活劳动的评价中,要体现日常性和习惯性,把评价有机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劳动,注重对日常生活劳动的记录与检查,推动日常生活劳动评价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在生产劳动的评价中,要体现生产性和创造性,把评价有机融入到生产劳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参与生产劳动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体现出生产劳动的成果和价值。在服务性劳动的评价中,要体现出服务性和公益性,把评价有机融入公益服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服务性劳动进行监测与记实评价,确保服务性劳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引导学生在公益服务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1]平易,郭志芳.新时期高校后勤实施劳动教育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20(09):62-64.
[2]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3-30(12).
[3]韩天学,张辉.高职院校劳动课程的研究与设计[J].职业教育,2020(02):23-27.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研究”(2020SJB0742)之成果。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