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以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

2022-02-26周园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硕士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周园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人才。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多措并举培育优秀的青年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研究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有效支撑力量,这一群体不容忽视。总体来看,随着国家政策出台和高校引导鼓励措施到位,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比例有所增长,但以本专科生为主,研究生比例较低。从社会层面看,就业政策影响到就业选择;从家庭层面看,就业意向与家庭经济背景有关[1];从个体层面看,就业能力、就业观念以及就业资本影响就业选择[2]。在总量状态居高位、结构性矛盾突出、岗位相对不足的形势下,今后一段时期,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仍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头戏。

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以下简称马理论专业)硕士生基层就业意向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马理论专业硕士生的学科背景和优势有助于推进脱贫攻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马理论专业硕士生经过3年的系统性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创新思维,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其更能较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并将之运用于指导实践及推动工作。二是马理论专业硕士生就业整体趋势向好但也应有紧迫危机感。自2019年3月18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各大高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按师生比1:350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建设迎来了“春天”。当前,马理论专业硕士生就业形势大好,但随着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优化,对人才的需求会趋向于饱和,对素质能力要求也更加高,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从当前文献研究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以高校、党政部门为主,企业、自主创业比较少,就业结构性失衡现象我们应当警惕。三是鼓励引导优秀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更应具备这样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既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加强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头脑扎根人心,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意愿结果分析

本文个体数据来源于广西几所高校马理论专业硕士生当年初次就业结果,因并未对其进行毕业后半年内追踪,因此数据存在个别出入。按照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和实际需要,将该专业2016、2017、2018、2019届毕业研究生就业去向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单位、外资企业、私营民营企业、自主创业、出国(境)、升学、其他十种类型。采用问卷星网络版,发送人次558人,有效问卷521份,有效率为93.4%,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一)就业领域存在窄化现象

从总体毕业去向来看,马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近4年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私营民营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分别是47.83%、22.46%以及6.52%;排在第四位的是国有企业,占比5.07%;基层单位和升学比例相持平都为2.17%。在事业单位中,到学校就业的人数最多,其中大中专院校占比45%,中小学占比12.5%,党校占比2.5%;在政府机关中,主要从事党群、统战、行政、人力资源等工作,到基层就业的人员比例较低;在灵活就业部分,主要从事家庭教育辅导和培训机构临时聘用教师等工作。可见,马理论专业硕士生近4年就业领域比较集中,主要在高校、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就职,而非公企业也逐渐成为高层次人才就业的新去向。对“你的个人就业意向有哪些”回答中,选择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比例最高,分别占到了86.99%和69.11%,其次是国有企业和报考博士;25%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单位,排在第五位,高于自主创业、私营民营、外资企业以及出国深造。从中可以看出,稳定单位仍是目前马理论专业硕士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通过个别访谈得知,大部分的学生青睐于到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工作,并认为其与专业匹配度高,有学生指出在高校中可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满足自己专业化发展需要。当前,很多高校为达到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招贤纳士,使入职门槛大大降低,加之对高层次人才的高级待遇也成为马理论专业硕士生首选的考虑方向。其次,紧追其后的国有企业有着制度优势等优厚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之中[4]。因此在国有企业的岗位选择上马理论专业硕士生认为自己可以胜任党政工团方面的相关工作。

(二)择业思维比较单一固化

对“你打算回到生源地就业么”回答中,近半数的学生选择打算,比例为49.59%,从参与调研的研究生总体情况看,为农村生源地的超过半数,这就意味着倘若回生源地就业有可能回到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这与早几年得出的毕业生倾向于到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结论有所不同。分析究其原因,主要与教育系统和各地高校应国家要求以多项措施推进农村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有关,例如促进就业公平、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利好政策都能有效促进研究生将关注点延伸到生源地。此外,有学生表示自己的职业选择与家庭有关系。调研中发现,父母在基层工作的占1/3左右,与支持自己去基层工作比例相当,有10%的人选择家人不同意自己去基层,有超过半数的人并不清楚家人的想法。有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选择中其父母职业、期待等家庭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理想职业选择,家庭收入、居住地、成员关系对就业起薪期望和地域选择方面也造成一定影响[5]。

(三)职业期待度普遍偏高

对“你在择业的时候看重哪些因素”回答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发展空间,占到81.3%,随后依次是工作稳定、物质条件、近家人朋友、社会地位、专业匹配,发展空间已经成为95后的职业价值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即高级需要,其包括了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等自我实现层面。在物质愈加丰裕的现代社会里精神追求俨然成为人们向往的重要部分。在个别访谈中,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选择的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更高的科研平台或成就,再者是工作稳定和有比较丰厚的物质条件。从之前的调研数据中可知,马理论专业硕士生就业意向关键词依然是“稳定性”,自主创业和私营企业并不是其考虑的重点,综合分析与研究生的知识资本、年龄相关。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即专业匹配数值排在择业看重因素的末位。有学者认为研究生就业匹配质量不佳与教育程度、专业、能力有关[6]。

(四)基层就业意愿不强

在基层就业意向部分,对“是否愿意去基层工作”回答中,愿意的占43.9%,表示不愿意的低于总数1/5,而超过1/3的人回答不清楚。其中,表示愿意的人大部分为农村户口或居住地为西部地区,表示不清楚的人认为如果政策吸引力大回到家乡工作未尝不可。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分别受到家庭学校和优惠政策“推拉效应”的影响,就业意愿低的原因包括引导政策缺乏激励性和有效性[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青年扎根农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发展伟业做贡献提出殷切期望,有64.81%的人认为去基层工作也是响应国家号召的一种举措。除此之外,针对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学生,调查发现制约马理论专业硕士生赴基层工作的因素包括发展机会少(61.9%)、工资待遇低(61.9%)、工作环境差(57.14%)、对基础工作不感兴趣(33.33%),可见发展空间小、工作环境和待遇低是主要障碍。部分学生对基层就业后一去不复返表示担忧,认为要使更多研究生到基层就业,相关部门应在政治、经济、制度、能力上给予支持和关照。

三、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扎根基层的对策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经受考验,磨炼党性,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2021年以来,广西全区上下全力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而广西提出的“富民兴桂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对全区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马理论专业硕士生需从思想上坚定立场,从行动上提高认识,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做到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除了专业课教师、研究生导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三支主力军的努力,还需要在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日常教育方面融入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引导。

(一)固牢课程教学之根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新形势而产生,恰逢其时成为热门就业方向,同时应清醒认识到学科建设发展仍然存在完整性和成熟性等突出情况,尤其是培养目标人群队伍不论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思想意识方面有待提升。随着《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于2020年3月1日起实施,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教学科研机构提出更高的走深做实要求。要做到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引导,需固牢课程教学之根本,即从三个“面”覆盖。一是专业教育要覆盖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协同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在此强调了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效应[8]。马理论专业教师具有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双重身份,更善于发挥课程教学作用。因此,除了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同时,还应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度、广度、难度与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逻辑关系衔接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二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要覆盖育才育人育德。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规定了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职责,研究生导师应认同自身对学生价值取向和标准的重要性,借助其力量在学生和管理者之间架起传递桥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教育,在理论学习中升华思想境界[9]。三是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要覆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校和院系主动结合社会需求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进行对应调整以满足时代要求,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满意度。在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内生动力,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提升研究生社会责任感。

(二)筑稳社会实践之基础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定,该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作用在于通过社会生活的浸润能够使研究生深切把握、发展及创新理论知识,并反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到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引导,需筑稳社会实践之基础,即从三个“合”兼顾。一是将高水平科研学术培养与多领域发展社会实践模式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只有将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才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适当改造。同样的,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发展以提升学术能力、科研思维、创新意识等为主的多种社会实践模式,才能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将基层岗位能力提升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马理论专业研究生应该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如研究生宣讲团、志愿者服务团、红色教育体验组等社会实践工作[10],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树立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理念。三是将脱贫攻坚评估与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有学者提出将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了解社情民情、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参与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调研具有重要收获和意义[11]。这不失为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的良好途径。因此,除了加大与实习单位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外,还可以适当完善校外导师队伍建设制度,遴选一批在“三农”工作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指导学生开展实习研究,提高研究生实习效果。

(三)铸建日常教育之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在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让思政元素“溶盐于水”,通过润物细无声方式将正确的职业观和发展观精准滴灌至学生头脑,做到课程理论与实践教育的补充。思政课程是主渠道,日常教育是主阵地,要做到基层就业思想教育引导,需铸建日常教育之抓手,即从三个“入”着手。一是党团建设过程中融入思想引导。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马理论专业硕士生的党建工作更具学科特色性和专业性,负责党团工作的分管领导与管理人员应先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凝神聚气做好党建带团建的联动建设,形成党团建设一盘棋贯穿思想引导一根线。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开展党支部工作常态化建设,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二是干部培养过程中注入价值引领。学生干部无论是在思想政治觉悟还是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均在普通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高校中先进性、思想性的特殊群体。既要在学生干部培养中大力发现储备理论扎实作风过硬的优秀人才,又要特别注重挖掘在班级一线中有思想力和行动力的普通同学,通过给任务、定标准有的放矢地进行孵化培育,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抓住大好形势投身基层建设为祖国建功立业。三是事务管理过程中植入观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与学生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十大育人体系,与之相对应的事务管理工作随着职能分立更加细化[13]。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事务管理过程,找准有效载体,在学业、资助、评比、心理等内容上面向学生特点加强教育引导。

猜你喜欢

硕士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黑河学院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生签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赵燕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