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批评三维一体内涵构成的现代性研究

2022-02-26张利群张逸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倾向性现实主义现代性

张利群,张逸

(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意义不仅在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纲领及行动指南,而且在于作为中国革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成功印证了其作为颠扑不破真理的科学性、先进性及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既是千百年人类文明创造成果的结晶,也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及历史时代发展趋向的必然产物,更是在形形色色的现代思潮中勇立潮头、力挽狂澜的结果,使其不仅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及共产主义理想的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彰显启蒙、革命、批判、反思、超越的现代性思想精神,而且更为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本质,撕下罩在各种各样美丽谎言下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揭示了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人权的内涵实质及重构意义,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现代性及现代性批判精神及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抑或学术史研究角度而论,无论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还是标示“新”或“后”马克思主义,也无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还是全球化马克思主义,都不仅致力于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现代化及全球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研究既理所当然又势所必然。鉴于此,本文拟从意识形态批评、现实主义批评、艺术生产论批评的三维一体构成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现代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内涵构成的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意识形态批评,进而延伸为审美意识形态批评抑或文艺意识形态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并非将文艺作孤立定位,而是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放置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构成的社会结构的大框架中定位,不仅阐明文艺作为意识形态形式与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性、整体性、系统性意义,从而揭示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及社会功能作用,而且在意识形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中,进一步揭示文艺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规律与特征,凸显文艺以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突破及超越意识形态局限性的创新性精神及审美理想追求,并进一步深化为意识形态症候批评,呈现意识形态批判及批判性意识形态批评的现代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基础上,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及基本立场与观点,而且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性意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首先将意识形态放在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定位,一方面强调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彼此之间形成相辅相成关系,以及意识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积极能动作用及反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其放置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中定位。文艺作为精神文化及意识形态,既遵循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与法则,又遵循意识、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与特殊性,并产生积极能动作用,形成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及对立统一规律,由此奠定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意识形态理论基础及立足点与着眼点。

(二)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殊性

意识形态批评不仅在于将文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来认识,而且在其意识形态普遍性基础上强调特殊性,即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可谓审美意识形态抑或文艺意识形态;也不仅在于以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强调文艺相对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的特征,而且以意识形态症候批评的批判、解蔽、超越的方式,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现代性批判意义。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文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在于:一是指出文艺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2]112-113,阐明文艺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般规律抑或正比例发展情况外,还存着不成比例、反比例以及矛盾背反现象的不平衡发展状况。经济繁荣期并非就是文艺繁荣期,相反,文艺繁荣期有时正好出现在经济衰落期,由此强调了文艺发展的特殊性及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及自律性。二是文艺与社会现实中的异化现象存在对立矛盾的一面,如“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3],以此说明艺术、诗歌等精神生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除遵循生产的一般规律外,还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因而文艺不仅存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差异性和矛盾性,而且存在艺术与生产的差异性和矛盾性。三是文艺与生活关系并非简单对等关系,而是具有一定距离性,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4]。也就是说,文艺基于想象、联想、象征、隐喻、变形、虚构的创作思维及表现方式,使其意识形态性与一般意识形态有所区别,形成文艺与生活既贴近而又拉开距离的辩证关系。四是文艺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具有自由性特征,是“一定社会形态下自由的精神生产”[3]296,强调文艺创作自由的本性,由此充分体现人类的自由天性、自由意志、自由精神。五是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遵循“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97的规律及法则。文艺作为“人学”,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从而揭示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特征,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来创造。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开创及深化拓展。基于此,意识形态批评无疑具有现代意识形态及审美意识形态的创新性及现代性意义。

(三)意识形态症候批评的批判性精神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思想观念体系,既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又具有体现统治者意志及思想文化统治权力的特殊性,从而构成意识形态二重性及矛盾性与复杂性,由此也构成意识形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以及社会变革发展中的矛盾冲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6]从这一角度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掌握物质生产资料与精神生产资料,不仅以其思想观念及其意识形态权力支配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因其阶级偏见与历史局限性形成意识形态缺陷及内在矛盾与阶级冲突,构成其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虚幻性及欺骗性的另一面,从而对社会现实本质与本真加以遮蔽。因此,基于对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本质的揭露与批判,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阶级压迫剥削的不合理与不公平的异化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对无产阶级及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生存状况及需要愿望的揭示,马克思主义更为推崇现实主义及批评现实主义文学。

意识形态症候批评也是基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基于现实主义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从文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症候问题入手,作出症候阅读、症候分析、症候阐释,揭示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二重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的对立矛盾性、复杂性及辩证关系,体现意识形态症候批评的批判性、反思性、超越性特征。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必然包含意识形态批判义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必然也包含意识形态症候批评的批判性义涵。意识形态症候批评既含有意识形态本身内在的批判性因素,又含有对意识形态批判的超越性与解蔽性因素。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二重性,既受制于而又突破超越意识形态局限性;既具有真实反映生活及揭示社会矛盾的意识形态批判性及批判意识形态弊端的一面,又可能因各种原因存在盲目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以及有意或无意地歪曲历史、遮掩真相、欺瞒民众的弊端一面;既可反映被统治者的愿望及非主流意识形态诉求,又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并受制于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从而在作品中交织意识形态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冲突性,由此提供意识形态批判及意识形态症候批评空间。因此,意识形态批评不仅在于对文艺所作的意识形态分析,而且在于意识形态症候分析,从而更为深入地揭示作品中的意识形态症候问题,凸显意识形态批评的意识形态批判性及意识形态症候批评精神,强化文艺批评的审美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特征。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具有鲜明的审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特征,也由此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批评形态有别于其他批评形态的特性与特点。从这一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具有现代性特征及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批评内涵构成的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批评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文艺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将文艺作为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及创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将文艺放置于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大框架定位的总体性思想观念,决定其立足于现实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及批评观。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实质上亦可谓现实主义批评,即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批评。马克思、恩格斯评论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原始艺术、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也无论是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现实主义文学,都遵循文艺发展规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价值功用、真善美标准及公平公正原则,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及批评。但毫无疑问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尤其关注与重视现实主义作品及现实主义批评视角,凸显其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及评价导向,这其中固然存在他们对现实主义作品的个人兴趣爱好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文艺与现实关系中更为深刻、内在、透彻地揭示文艺性质及本质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精神及现实批判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批评不仅具有不同于一般批评的特点特色,而且具有不同于一般现实主义批评的特点特色;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思想性、阶级性、革命性、批判性及现实性特征,而且具有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更为强调文艺真实性、倾向性、典型性的特征。

(一)现实主义批评的真实性标准及评价取向

真实性是文艺的生命及灵魂,更是现实主义文艺的生命及灵魂。现实主义批评以真实性为标准及原则,不仅强调文艺必须真实地、真诚地、如实地反映与表现现实生活,而且强调文艺必须具备历史性与现实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现实与理想、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的艺术真实性。马克思主义批评提出历史与逻辑、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艺术真实观及方法论,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现实主义文学,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价值及意义。马克思指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7]恩格斯指出:“我从这里(指巴尔扎克),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8]所谓“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就是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现实。客观的、公正的、实事求是的真实性,也是排除主观臆断、个人偏见甚至违背作者阶级立场与政治偏见,反映现实本质及历史发展趋向的真实性。从这一意义上说,现实主义胜利就是艺术真实性胜利。

(二)现实主义批评的典型性准则及评价取向

文学通过塑造艺术形象以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现实主义文学更是强调形象的典型性。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8]462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更为强调“充分的现实主义”,即通过典型化方式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既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模范性意义,又具有个性、特殊性、差异性意义,构成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统一性,即以个性揭示共性、以共性提升个性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体,形成了现实主义文艺的典型性及现实主义批评的评价导向,也形成了典型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创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典型化必须通过个性化方式体现出来。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9]所谓“这个”即为不同于“那个”以及其他每一个的个性化形象,即通过“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刻画出的、既是典型又是“单个人”的“这个”,是典型与个性高度统一的典型形象,如同“熟悉的陌生人”。因此,基于文学典型塑造的典型化方法和典型性原则,一方面必须防止使其共性极端化而走向概念化、标签化、抽象化所造成的类型化的弊端。马克思批评斐·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性格的描写方面看不到什么特出的东西,……甚至你的济金根——顺便说一句,他也被描写得太抽象了——也是多么苦于不以他的一切个人打算为转移的冲突。”[10]即对人物形象的抽象化与类型化弊端进行批评。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使其个性走向极端化、绝对化而造成“恶劣个性化”的弊端。恩格斯也指出:“您完全正确地反对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10]344的同时又陷入抽象化与类型化极端,使人物性格缺乏鲜明的个性。因此,现实主义典型化原则强调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性,既反对类型化又反对极端个性化,由此更为丰富、深化、拓展了现实主义内涵。

(三)现实主义批评的倾向性要求及评价导向

文学艺术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无论是思想倾向性还是情感倾向性,也无论是艺术倾向性还是审美倾向性,实质上都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性及评价导向性。现实主义文学也不例外,以“现实”作为“主义”就已明确标示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倾向性及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批评在倾向性问题上更为强调倾向性的性质内涵及其表达方式特征。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充分肯定文艺倾向性。恩格斯指出:“我决不反对倾

向诗本身。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但丁和塞万提斯也不逊色;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诗人。”[9]454马克思、恩格斯进而强调文艺人民性倾向,恩格斯评论《德国的民间故事书》:“说一部书是民间故事书,德国的民间故事书,这难道不是对它的极大赞扬吗?”[11]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提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0]343-344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倾向性究竟如何表现及倾向性与艺术性关系问题:一是倾向性应该从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中体现。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指出:“如果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那么,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作者有时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9]454二是倾向性应该通过情节和场面体现出来。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指出:“但是还应该改进的就是要更多地通过剧情本身的进程使这些动机生动地、积极地、也就是说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10]344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中还指出:“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9]454三是倾向性愈隐蔽愈好。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指出:“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8]462四是反对“席勒式传声筒”,提倡“更加莎士比亚化”。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中指出:“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10]340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指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10]345五是将倾向性与真实性、艺术性融合。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指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10]343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倾向性在强调思想倾向性、政治倾向性、阶级倾向性、人民倾向性、情感倾向性、艺术倾向性、审美倾向性基础上,更为强调倾向性的表现方式与呈现方式,从而形成其倾向性特点及表现方式特征。

(四)现实主义批评的批判性精神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性、革命性,从而决定其批判性特征,不仅表现为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及“异化”现象的批判,而且表现为对不平等、不公平、无正义的社会现实弊端的批判。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特别看重现实主义文学,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批评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的原因。现实主义不仅既立足于现实又批判现实,而且更需要坚持批评之所以为批评的“批判性”,坚持批评所坚持的批判、反思、超越精神。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中评论剧本《济金根》时在说了:“如果完全撇开对这个剧本的纯批判的态度,在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它强烈地感动了我”[10]339之后,则坦率直言“现在来谈谈缺点的一面”,尖锐地指出该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问题及不足。恩格斯也在评论《济金根》时提出:“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态度”,“您的观点在我看来是非常抽象而又不够现实的”,“所以您在一个方面对贵族的国民运动作了不正确的描写,同时也忽略了在济金根命运中的真正悲剧的因素”,“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为了党本身的利益,批评必然是最坦率的”[10]342-347。恩格斯批评哈克奈斯的《城市姑娘》时指出:“您的小说也许还不是充分的现实主义”[8]462,并举巴尔扎克为例印证,“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8]462。巴尔扎克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被马克思、恩格斯最为称道的就是他直面人生的真诚、自我偏见的反思、赤裸裸的解剖、毫不留情的揭露、深刻透彻的批判,凸显现实主义着眼于批判的本质特征。因此,现实主义批评不仅需要凸显文学批判性,而且需要彰显批评批判性,由此也可见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批判性精神以及基于批评性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及现代性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批评内涵构成的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生产方式的革命性意义。生产方式变革带来工业革命及现代社会转型,引发传统农耕手工化生产方式转向现代工业机械化生产方式,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也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及现代性追求精神。马克思主义紧紧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及现实发展方向,基于生产方式变革深刻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变化逻辑及规律,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提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概念及观念,揭示艺术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下的现代文艺转型发展规律及开拓创新意义。

(一)“艺术生产”论的提出及生产方式变革逻辑

马克思主义始终将文艺纳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认识及定位。文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批评本质上就具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属性,因此文艺既是精神生产及艺术生产的产物,也是精神生产及艺术生产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提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意义在于:首先,艺术生产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5]121,精神生产及艺术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具有生产的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其次,精神生产及艺术生产昭示“世界的文学”的发展趋向,“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2]。再次,将传统文学创作方式与现代艺术生产方式区别开来,“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指文学艺术)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2]113,从而揭示艺术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传统创作方式转换及现代转型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概念及观念,尽管在当时只不过萌芽破土、初见端倪,但可谓是具有高瞻远瞩的预见之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聚焦艺术生产方式及文学生产方式变革,形成艺术生产研究发展之势,布莱希特、卢卡契、本雅明、阿多诺、詹姆逊、伊格尔顿、布迪尔、马歇雷、鲍德里亚等提出“机器复制时代的文学艺术”“艺术家即生产者”“艺术品即产品(商品)”“意识形态生产”“文学生产”“文化生产”“知识生产”“话语生产”“媒介生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生产场”“文化资本”“生产性艺术”“生产性批评”等概念、命题、观念及理论,形成艺术生产知识结构、知识谱系及理论系统,构建艺术生产论体系,推进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化及创新发展。这不仅提供了现代艺术生产制度、体制、机制的保障与支撑,而且推进了现代艺术生产实践探索,促进了艺术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基于艺术生产论形成的批评形态,可谓艺术生产论批评,亦可谓生产性批评,不仅在于构成文艺批评的重要视域、视野、视角,而且在于形成文艺批评的重要形态及样式,更重要的是在艺术生产背景与语境下,批评被纳入艺术生产轨道及潮流,推动文艺批评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因此,艺术生产方式变革不仅推动文艺观、审美观、创作观与批评观变革,而且推动了文艺创作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批评方式及发展方式的变革和现代转型,由此凸显艺术生产对于文艺发展而言,既具有将文艺演变纳入生产方式变革的大框架定位的总体性意义,又具有从传统文艺发展方式到现代文艺发展方式转换的现代性意义。

(二)艺术生产的二重性辨析

艺术生产是艺术与生产的结合,是以艺术生产方式创造艺术产品,以艺术创造为目的的生产活动,都具有生产与艺术、精神与物质、存在与意识统一的特征。艺术生产是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两者基于生产都具有生产的普遍性与共同性,但又具有各自的差异性与特殊性,由此构成艺术生产的艺术性与生产性的二重性。艺术生产的二重性表现在:一是从生产方式及生产性质角度看,艺术生产是艺术的生产方式,即旨在为艺术而生产抑或生产艺术产品的生产方式,意味着单一化、个体化、手工化的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向机械化、群体化、复制化的现代艺术生产方式转型,由此形成艺术生产方式的二重性特征;二是从生产资料角度看,艺术生产资料既是生产的资料又是艺术创造的资料,既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因此艺术生产资料具有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二重性及对立统一性;三是从生产资本角度看,艺术生产资本既需要经济资本又需要文化资本或象征资本,由此形成艺术生产资本构成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二重性;四是从生产者角度看,艺术生产的生产者即艺术家,艺术家即生产者,意味着艺术生产者的文化身份既是作者又是生产者,由此构成艺术家与生产者的二重性;五是从生产结果角度看,艺术生产结果既是产品也是作品,尽管机器复制性生产的批量产品与作者创作的独一无二性作品或原件有所区别,但并不否认基于作品而转化为产品的差异性中存在同一性,由此可见艺术生产结果具有产品与作品的二重性;六是从消费角度看,艺术生产的产品无论进入流通、交换、消费、传播领域,还是物质性消费(购买)还是精神性消费(阅读)领域,读者作为消费者,作品作为消费品,由此文艺消费具有商品消费与艺术消费的二重性。如此等等,说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性质特征,形成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相同性与相异性、艺术生产与艺术创作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艺术生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也构成艺术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性、复杂性及对立统一性。由此可见,艺术生产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二重性生产既要遵循生产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艺术创造的特殊规律。此外,艺术生产的二重性还在于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特殊性中也存在普遍性。作为艺术生产的生产性固然遵循一般生产的普遍规律,但其生产的普遍性中必然存在艺术性特殊性;艺术生产的艺术性固然遵循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但其艺术普遍性中必然存在生产的特殊性。反之,艺术生产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生产的特殊性中必然存在普遍性;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特殊性中必然也存在普遍性。因此,艺术生产的二重性特征决定其生产是艺术性的生产,其艺术是生产性艺术。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重要内容的艺术生产论,不仅揭示艺术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及逻辑,而且揭示现代艺术变革创新的成因与机理;不仅揭示艺术生产的二重性及其所产生的对立、矛盾、悖论问题,而且更为强调艺术生产作为艺术的生产与作为生产的艺术的特殊性,由此凸显艺术生产的属性及本质特征,揭示艺术生产的规律及特点。基于艺术生产语境,文艺批评也纳入艺术生产轨道。一方面,现代批评是艺术生产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可谓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艺术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抑或艺术生产的再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批评作为文艺评价机制,不仅推动文艺繁荣发展,而且推动艺术生产健康有序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批评也可谓艺术生产的评价机制;再一方面,批评作为艺术生产机制在生产批评的基础上也构成了意识形态生产、知识生产、理论生产、话语生产的特征。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批评的现代性在于:现代生产方式具有不同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现代性意义,现代艺术生产方式具有不同于传统艺术创作方式的现代性意义。

(三)艺术生产的生产—消费构成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讨论生产问题,并非孤立就生产论生产,而是将其放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过程及关系中讨论,揭示生产活动的整体性、构成性、系统性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集中分析生产与消费关系:一是生产即消费、消费即生产的同一性及相互转化关系。一方面,“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2]93-96;另一方面,“消费直接也是生产”[2]93-96,揭示生产与消费的相互渗透与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及内在逻辑。二是生产与消费具有互为媒介的运动性,“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2]93-96,生产与消费互为媒介,互以对方存在为其自身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因此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三是消费推动生产发展,“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2]93-96。由此可见,消费实现产品价值、创造新的生产需要、构成生产动力、推动生产发展。四是消费是生产的内在构成要素。“就一个主体来说,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如果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做一个主体的或者许多单个个人的活动,它们无论如何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个人生产出一个对象,因消费了它而再回到自己身上,然而,他是作为生产的个人,把自己再生产的个人。所以,消费表现为生产的要素。”[2]93-97也就是说,消费是生产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既成为推动生产的内在动力机制,又成为推动产品价值实现及其再生产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艺术生产来说,不仅如此,而且基于艺术生产的二重性使其要素构成及结构关系更为丰富与复杂,不仅拓展深化艺术生产的内涵与外延、内环与外圈、自律与他律关系,而且提供生产场、生产链、生产网以及复合生产、集成生产、连锁生产、媒介生产等新型艺术生产方式崛起的基础条件。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批评的前沿性与前瞻性凸显现代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批评具有建构性与构成性,既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发展中不断建构,又在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拓展深化中,形成多维立体构成及丰富深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批评功能的作用点在于:一方面着眼于艺术生产理论建构及完善,另一方面立足于艺术生产现象及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再一方面致力于生产性批评的建设与发展。究其批评形态所指对象及维度以及批评视角而论,一是以艺术生产作为批评对象,以文艺评价与生产监督结合的双重身份介入并渗透于艺术生产过程及环节,实则将批评作为艺术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策划、预测、监督、检验、评估等方式形成生产评价与产品评价机制,不仅在于提供生产制度、体制、规则及评价体系保障,而且在于提供产品质量及品牌精品的价值导向保障。二是以艺术生产的产品即作品作为批评对象,更为全面地考量产品即作品在生产、消费、分配、流通以及再生产等整体系统中的定位及功能作用,遵循艺术生产规律,阐明从作为生产资料的作品到作为产品的作品、从产品到商品再到消费品、从文本到作品的转化过程及内在逻辑,揭示作品-产品、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二重属性与对立统一原则,以内容优先原则确立艺术生产论的核心价值取向。三是以生产性批评抑或批评生产性阐发批评作为艺术生产、精神生产、知识生产、意识形态生产以及生产-再生产的功能作用,建构与重构批评价值意义,将批评纳入艺术生产轨道,使之成为艺术生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种表现形态——意识形态批评、现实主义批评、艺术生产论批评亦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个维度抑或三个视角,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三维一体构成性整体系统。意识形态批评着眼于文艺意识形态性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关系的大框架中定位,具有顶层设计的“顶天”意义;现实主义批评立足于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分析,具有从现实出发而又回归现实的“立地”意义;艺术生产论批评回应现代生产方式变革与文艺转型创新需求问题,具有与时俱进的前沿性与前瞻性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三维一体内涵构成所凸显的先进性、革命性、启蒙性、反思性、批判性、超越性精神,可见出其现代性内涵特征及意义,亦可见出其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语境下的批评现代性建构意义。

猜你喜欢

倾向性现实主义现代性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超重/肥胖对儿童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的预后影响: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一种面向博客群的主题倾向性分析模型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