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生态的伦理审视与时代构建
——《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书评

2022-02-26谭培文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艺伦理生态

谭培文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态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体本身及其与周围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1]。生态学诞生之初,是以人之外的生命体的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随着人类活动引发生态问题,甚至导致生态危机产生且不断加剧,自然和人之间如何实现更科学化的物质变换过程,已经成为当代生态学研究的主题。

文艺来源于生活和实践,其价值归宿是人民,文艺自身也具有认知、教育和审美等社会功能。事实上,生态思想能为文艺领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二者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唐海燕教授的专著《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论题,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并以生态伦理为切入视角,对“文艺生态”进行了深入探究、阐述、论证,得出了具有开拓性和启示性的研究新成果[2]。

一、交叉融合:彰显文艺生态耦合之美

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正加速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这也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得以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该书涉及的主题涵盖文艺、文化、生态、伦理等多个领域,通过借鉴和吸收相关理论和学科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实现了跨学科的借鉴吸收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在充分的比较、对照、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以及在不同学科的学术思想、观点、准则和话语体系的有效碰撞中,不断激发和探索研究新视角,深化了文艺生态研究的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艺生态是文艺研究领域的重要论域之一,它旨在反映文学艺术活动的类型、形态及发展的理性生态状况。主要包括:第一,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社会文艺系统内部诸要素、样态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方式和生态状况;第二,文艺与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范畴、内涵、价值指向上二者的共同点、交融点以及如何实现融合运用。第三,探讨文艺生态环境建设和文艺生态发展的理性向度。从文艺生态的学科定位可以发现,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与文艺是否实现生态优化以及优化程度大小都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就是说,文艺的繁荣、发展要依赖于生态环境的优化保证;反之,文艺生态的良莠状态本身,也对生态具有反作用力和能动性。”[2]8

文艺生态蕴含着文学艺术活动的生态应然状况。这不是狭义的生态学或文艺学的局域问题,而是文化整体意义上涵括的文艺生态问题,所涉及的是不同国家、族群、社区的文学艺术活动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活动样式、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环境中实现和谐共生、繁荣发展的问题。

基于此,《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一书提炼了生态伦理的学科理论精华,运用于文艺的生态问题审视之中。首先,生态伦理的产生和发展与生态学的研究,以及人们对于现今种种生态危机的反思有密切联系。生态学关注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的主要观点建立在系统观基础之上。书中指出,生态系统主要是指生存在特定区域的有机群聚集环境中维持它们生命的非生物因素——如空气、土壤和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体系。在生态学的理论架构上,并不硬性区分人类活动与环境条件,而是将人类活动、生物作用、自然力加以统合,置于共同分析的体系内。生态学是从有序的系统了解事物及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思考问题的新方法、了解事物本质的新途径,契合了“回到规范伦理学上去”的现代伦理学讲求规范性、科学性的研究新趋势。生态伦理就是致力于寻找和论证人与自然关系最适当的道德理想与伦理原则,探讨人对自然的道德规范,重新诠释善、恶、美、丑、公平、正义、义务、责任、权利等道德范畴在生态学上的意涵。

生态伦理具有特殊的内涵意蕴,诸如和谐、敬畏、可持续以及绿色、环保等,都是文艺得以良性发展、生态发展的伦理依据和理论基础,这是该书中的重要思考角度之一。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文艺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辩证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曾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审美活动具有的独特的、与动物具有根本区别的生命意义,强调了人的活动受意识与思维所约束,并与客观对象(包括自然界)应保持辩证统一关系,“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需要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3]文艺之繁荣发展必须符合美的规律,人在审美活动中所展现的本质力量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和实践所制约的内在丰富性。因此,文艺生态的构建,必然要与客观自然的生态发展诉求相契合。

但纵观当下,文艺生态“场域”还未能全面构建,文艺生态“链条”尚有待充盈完善之处。而以生态伦理特有的学科本质、内涵属性、价值指向,折射和融入于文艺领域建设,将有利于推进文艺健康、持续发展。因此,生态伦理融入文艺不仅具有可行性、必要性,而且还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运用意义,这是该书的亮点之一。

二、追根溯源:探明文艺生态的理论之基

文艺生态具有独特的生态伦理理论来源,书中主要探讨了三大理论来源,作为生态伦理的文艺生态视角的理性审视、建立基础、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旨趣,其对和谐美学的探讨、以人学为基础的生命哲学、文艺生态各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厘清,对文艺生态的科学构建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二是中华传统思想史中最重要的四大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对待文艺的不同阐释和论证,虽然格局风格不一、论述观点各异,但均具有对文艺生态思考的共性的文艺生态观,对新时代文艺生态的构建具有积极影响。三是社会主义文艺体系中蕴含的人民性主旨,以及文艺具有意识形态性和相对独立性特质、文艺具有多样性等,对文艺生态与生态伦理实现深度耦合具有重要的现实促进意义。

在理论溯源部分,该书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生态思想出发,探究了和谐美学的生态意蕴和人学生命观的生态智慧,厘清了文艺与社会领域诸要素的生态辩证关系。同时,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艺生态思想,辨析和总结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文艺生态观。最后,回归社会主义文艺的初心和本真,正确把握文艺和人民的关系,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做到了对古今中外的文艺生态优秀思想的理论荟萃。

首先,该书充分运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整体文艺活动,借鉴和吸收文艺生态思想资源,整合科学的生态智慧,建构新时期文艺生态理论。其次,辩证合理地提炼整合文艺生态资源,为文艺生态建设确立特有的学术底蕴和理论品格,为文艺生态建设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建立起自身的话语体系、学理依据和实现路径,形成具有时代性和时代精神价值谱系的文艺生态理论,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加以全面运用。这是该书的亮点之二。

三、知古鉴今:凝练文艺生态的传统精华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落实到制度形成、风俗习惯、行动指向的层面,中华传统优秀生态理念和文艺思想,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形成了传统文艺生态的独特伦理思维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艺思想对文艺起源、价值探索、审美情趣的阐述,展现并彰显了文艺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同时,艺术的生态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生态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精髓以及先进的文艺生态因子。对促进新时代文艺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一书主要提炼了传统生态文明、生态伦理中的“仁民爱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三个核心范畴,运用于当代文艺生态体系的构建。

在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体系中,“仁民爱物”是核心价值文化和价值思想,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仁爱的精神和情感贯注于自然万物,也应是现代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的态度。现代文艺创作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创作的格局、机制、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文艺产品传播方式、群众的接受欣赏习惯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文艺创作秉持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宗旨,汲取“仁民”与“爱物”的生态思想,将其中的伦理智慧嵌入文艺创作的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生态伦理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取向,它提倡亲善、和睦、共处的伦理准则,推崇营造和谐的生态意境。繁荣文艺、队伍先行,发展文艺、人才为先,这就要求新时代要加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运行机制良好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是文艺创作的主力军,也是文艺事业兴旺繁荣的希望所在。将生态伦理“和谐共生”的合理内核融入文艺生态建设中,能为新时代文艺队伍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来源和实践依据,对培育和提升文艺工作者的高尚艺德,对文艺队伍的制度建设、文艺队伍的人才生态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天人合一”既是宇宙观,也是生态伦理观,它将天、人、地三者相互统一起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其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原点和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启示,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提炼形成责任意识、客观价值标准等有益的生态思想资源,对于文艺生态建设中实现文艺评鉴的生态化,具有重要的哲学借鉴价值。

从现实反思来看,当前,有些人还缺乏对生态伦理意义和价值的深入了解与坚定认可。事实上,人与生态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外在及超越性的伦理关系,这是人类伦理规范的基础以及社会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伦理应当是21世纪人们应秉持的人文思维。该书将“仁民爱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等生态哲学观点,作为文艺创作、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评鉴的生态遵循、生态智慧和生态启示,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交相辉映,对文艺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该书的亮点之三。

四、未来图景:阐述文艺生态的发展之势

文艺不是工具的无生命的存在,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文艺也与其他领域一样,要永葆生命力、前进力,就必须寻求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路径。构建绿色健康、充满正能量的文艺生态,这是实现文艺繁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的必然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需要。

文艺生态是一个多形态、多维度价值观、多异质因素、悖论和张力并存的综合系统。在新时代背景下,文艺生态如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更快的进步,也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合力、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因此,解决文学艺术发展中衍生的矛盾和悖论问题,改善文艺生态环境,单靠一个部门、一种力量以及单一方式远达不到目的,只有通过政治经济、技术力量、伦理文化等多种手段合力,寻求综合解决之道,才是破解难题的可行路径。

该书详尽论述了基于生态伦理的视角,要实现文艺更好的生态发展,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路径,就是要凝练和运用生态伦理学科固有的人与自然相统一、和谐发展、绿色健康等的内涵本质和属性特征,融入文艺消费、文艺功能、文艺创新、网络文艺建设等文艺体系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建立以一元主流价值观为引领、以精品意识为导向、以理性审美观为根本的科学文艺生态体系,这是文艺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良性文艺生态建设亟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随着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艺生态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延展。从文艺生态的视角反观当前的文艺消费和审美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尚存在一定的非理性、非生态现象。该书的问世,及时地向人们论述和阐释了文艺生态的有关理论知识,提出了有价值的学术思考。一方面,我们要推进文艺生态的时代创新,必须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掘文艺生态资源,更加理性地实现中国本土特色思想资源的生态转化。另一方面,文艺生态的推进,也要加快网络文艺生态建设,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生态建设与时俱进、因势而新,呈现新气象新风貌。这是该书的亮点之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开幕式上强调,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要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4]。该书正是在此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乘势而出,以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和鞭辟入里的分析论证,为我们全景呈现、深度解读了生态伦理场域中,文艺生态的内涵和外延、辨析和思考、前瞻和发展。唐海燕教授的《文艺生态的伦理之思》一书,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生态伦理思想本土化的佳作,堪称文艺生态伦理研究的新范式新成果。

猜你喜欢

文艺伦理生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1942,文艺之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生态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