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创新
——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和对策探析

2022-02-26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廖曼宁

广东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巫 斌 廖曼宁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就曾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中央、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不断加强和规范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不仅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同时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一体推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对课程思政进行“分层分类指导”,走“特色建设”道路,形成“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训实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其人才培养和普通高等学校是一致的,那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推进课程思政的重点就应放在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在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体现思政特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方面上来,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干什么”——找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各级各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具体举措,“德技并修”更是对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的更进一步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当前,对高职院校和专业教师而言,在以贴近实际工作过程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相比起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对实践和操作性的要求更高,给课程思政工作带来的难度更大,任务更加艰巨,理论建构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精确地找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干什么”这个核心要点。

(一)导向的偏差造成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不可否认,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面向实际工作过程,生产车间、实训场地、厂房工地、服务一线是职业院校大学生今后工作的主要场所。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和大学生,均不同程度认为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老师、辅导员的事情,与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无关。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职业院校思政课实效性低、学生接受程度较弱等问题,也带来了课程思政难以切入专业课具体实施的问题,导致专业课程的教育价值缺失,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二)回归教育本源整合实践与育人功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干什么”。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回到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关键问题上。从根本上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高校的根本目标,是各类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偏废的应有之义。从根本上说,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根本上都是为了育人和学生发展而设计。具体到高职院校,在“德”的内涵上,除了普遍公认的道德品格和公民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还须进一步做到“德技并修”。在修“技”的过程中,融入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元素,是对过去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片面地将“技”理解为谋生手艺、一门技术、技能娴熟、就业保障的纠偏,也是将过去把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简单对立起来,将教学与育人功能分离开来等倾向的一种修正,更是新时代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匠人精神”的必然要求。因此,正是为了解决“技—德”分立的问题,政府部门和有识之士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通过进一步找准思政和专业课程、课程设计的“切入点”,进行了重新将高职院校教学、实训的实践功能和育人功能融合起来的尝试。

二、“怎么干”——抓实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过程

在找准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之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好专业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协同作用,这就提出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怎么干”这一实践问题。

(一)“德技并修”的融通理解

首先,需要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在认知上接受课程思政的理念并改进课程组织形式。从理论上阐述课程思政促进专业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从高素质生产力大军迈向“大国工匠”,从技能走向技艺,既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具备令人敬佩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匠人”职业精神,真正做到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其次,需要从机制上阐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技”到“德技并修”的能力素质转换结构。“德”与“技”两者本身并不矛盾。“德”通“得”,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1]①,中国语境下的道德是指按照事物的道理、本质,遵循一定的规律,达到做人和做事的圆满和完善。“技”,“巧也”,指才能力、手艺。技的主体是人而非技术。人通过对“技”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将自身和“技”融为一体。“技”既是人改变事物的“技能”,事物也通过人的“技”而逐步达到人所要事物呈现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德”和“技”的纽带和联结点都是“人”。人通过“创作”而不仅是“操作”,从“技”走向“技艺”需要德的参与。

(二)“工匠精神”的熔铸造就

当前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人、技、德高度融合的一种职业素养、一种高超的精神境界。如何超越于“技”和“术”的层面进入“艺”的境界,不仅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必将深刻影响学生终身的职业发展,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尽早把思政教育的优势和高职教育的目标、特征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因此,这既是对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是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创新。同时,课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何,关键看课堂教学和组织。这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找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切入点”,让思政教育彰而不显;二是课程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属性,在技术和德育之间通过“情感”的桥梁达到有效衔接。

三、“谁来干”——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落地见效

课程思政则是一种课程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一种育人体系。[2]育人的主体是专业教师,也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过去,职业教育的教师强调“双师型”,既有专业教学经验也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以此来满足职业教育所提出的学校课堂到工作场所的有效衔接。那么,实施课程思政之后,“思政之魂”将如何发挥统领课堂教学和实践的关键作用,做到课程实施“既成才又成人”,并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德育因素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教师,将是回答“谁来干”这一关键问题的主要答案。

(一)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

在教学前端,教师需要思考课程思政如何传递育人价值。首先必须从教学态度方面认识到任何教学都是服务于“育人”功能的实现,其次才是“实用性”和知识传授的兼顾。在“育人”的指引下,教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到,对于课程思政也不例外。教师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理解和实践道德,自己就应当更严格地从日常一言一行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培养高尚师德,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教师本身就是课程思政的最重要元素,因此更加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德行到实践上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行为示范”,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教师应创造性地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思政教育的“鲜活性”和专业教育的“实操性”有机融合起来。 思政教育虽然是“刚性”的要求,但并不代表其形式就必须照本宣科。一方面,思政的刚性和底线要求必须坚守,但在教育理念层面可以突破;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知识要点其背后的历史典故、人物模范、科学精神、拼搏故事,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知识传授、技能学习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卫生健康知识,可以由伟大的抗疫精神引入,进而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学习建筑知识,可以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所展示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习英语口语,可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方面有机结合。从而将思政教育转为一件一件鲜活而具体的人物、事例、典故。将时代的正能量内容“注入”到知识和技能学习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必备环节。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学会学习和总结提升。当前,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有畏难情绪,认为没有专门学习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念不熟悉、方法不知道、融合没经验、资料不健全,这种认识还是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者对立起来。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提炼,通过学习和培训,最终是能够完全胜任课程思政所提出的要求的。首先,学校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可通过党支部学习、主题党日、理论中心组、宣基层讲团等形式,及时将中央和上级、学校党委等有关指示批示精神传递给每一位中共党员教师;其次,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面向全体教职员工,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大赛、示范课堂建设、学术前沿的理论讲座等,让广大教师不断地加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再次,通过集体学习、现场观摩等方式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主动学习。再次,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自然融入”而不是“牵强附会”,通过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把理论和现实相互观照,结合起来后再“掰开来揉碎了”讲,不要生搬硬套,要用身边的事、用大学生的语言来讲,这样才会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才会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有了接受才谈得上内化和运用。

总之,“课程思政”的魅力在于德行的魅力、人文素养的魅力以及价值引领的魅力[3],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明确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格局”之后,我们还要立足于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道路,着眼长远,避免“一阵风”,持续不断建立课程思政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健全完善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水平,真正做到有机融合、全方位育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人,实现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目标。

注释:

①许慎(汉),《说文解字》。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