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2022-02-26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徐静怡

广东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资历学分制学分

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徐静怡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到,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学习者建立学习账号,完善学分积累的规则和制度,畅通终身学习的通道,制定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基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学校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建设任务为要求,以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为着力点,面向职业教育类型建设,服务国家资历框架构建。

一、终身教育需求下的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一)国家资历框架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

国家资历框架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制度基础,是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教育对外扩大开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的必然途径。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终身学习平台,完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是实施国家资历框架的要求。[1]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是支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机制和通道,也是推进国家资历框架的制订和实施的关键。学分银行既是信息化管理平台,也是一个制度构建,所有的1+X证书制度试点和学分认定、积累转换、学分银行都是支撑国家资历框架的整体构建。因此,国家资历框架是沟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各类教育的“立交桥”,是畅通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

(二)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现状分析

1.世界各国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现状

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区域和国家资历框架目录》显示,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已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体系,欧盟、东盟等7个区域构建了区域内跨国的国家资历框架体系,覆盖12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区域内跨国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2]

2.我国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现状

我国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尚在探索阶段,尚未建成国家层面的终身教育国家资历框架,一些机构和学者围绕资历框架在普职融通、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重点围绕“职业资历框架”“学位资历框架”“学历资历框架”“教育资历框架”建设等议题开展研究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我国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资历框架已经以法律形式正式实施外,广东省制定了地方性的终身教育资历框架,发布了全国首个资历框架省级地方标准,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上海市和国家开放大学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分银行体系,为学分认定、转换和积累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国家资历框架体系从理论研究走向实践层面。[3,4]

二、基于国家资历框架推进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一)建设等级标准是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基础

1.建设等级标准的意义

等级标准是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基础,是打通人才成长通道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中高衔接人才培养和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等不同教育类型及教育方式转换的通道,是各级各类资历成果转换、积累、认定的共同遵循。建设等级标准能够有效开展各级各类证书和资历成果的对比和转换,能有效实现不同等级学历间、不同学习类型间的课程学分认定和转换,比如中职和高职课程、自学考试与证书课程、企业实践经历与培训课程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在线课程学习与企业课程学习的学分认定和转换,业绩类成果的学分认定和转换等,都是通过建立等级标准来实现。[3]

2.建设职业等级标准

各类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等级标准,同时根据各领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子标准,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下同)等系列标准,形成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等级标准体系。如何建立起不同标准的衔接贯通关系,将不同形式的教育成果形成对等和转换,国家资历框架下的职业等级标准建设能够作为公认的“尺码”实现等值互认。例如高职院校的专科文凭与技师学院的高级技师证书如何等值认同,认同的“尺码”要到国家资历框架中找依据。又例如现代学徒制,学生有将近一半的课程是在企业里采用“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师带徒的上课形式与普通课堂组织形式完全不同,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不同,所以,企业的课程跟普通职业教育的课程需要建立了一个标准进行对接,实现学校课堂与企业学习成果的等值认定,以保障现代学徒制同样能够取得学历证书。

(二)中—高—本贯通是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重要环节

1.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最后一公里”

在职业教育中—高—本体系构建中,中高衔接已经开展多年实践,形成了成熟模式;高职专科专业与应用本科教育之间通过“3+2”“2+2”“4+0”等多试点形式进行衔接贯通,但作为职业教育类型建设仍需完善。实现高职教育贯通职教本科,需要设置本科职业技术大学和本科专业,破除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打通高职教育由专科向职教本科的通道,这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推进职业教育真正实现类型教育急需走完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经开展的中高衔接、高本衔接、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本科职业技术大学及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打下很好的基础,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但不能代替即将开展的职业本科院校设置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两者都是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必要实践,缺一不可。

2.实行多类培养,完善制度体系

实行多类培养,制定学分制管理办法,实行学分认定,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制度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5]目前,学校已实现了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衔接及课程学分兑换,建立学习成果认定与学分制管理办法,根据课程标准及内涵,将中职专业课程与高职专业课程实现部分等价认定,将职业资格证书及学分实行100%认定;与本科院校开展专本衔接人才培养,对部分课程进行学分认定,鼓励学生通过“3+2”专插本、专升本接受本科教育,提前获取本科课程学分;与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将企业实践与培训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或者课程实行学分认定。

(三)学分制是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基本支撑

1.构建“层级递进、交叉融合”的选课体系

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导向,专业内设置课程层级,专业间提供可选课程,建立学分制管理要求下的选课体系,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下有序开展选课工作。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性原则,搭建通识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核心类、素质拓展类、综合能力类模块课程架构,明确各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要求学生选课学分需达总学分30%及以上才能达到毕业标准。

2.构建学分互认互通体系

在构建学分互认体系中,推行学分互认互通办法。一是建立校-校间学分互认互通,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与广东省轻工职教集团内八所本科院试点专本衔接人才培养,在部分专业课程上实现了校间互通。二是建立职前-职后教育学分互认互通,促进继续教育与多种教育类型的学分等值互认,推进育训结合职教体系构建,推行X证书与技能课程、培训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的学分互认,促进学习者在不同教育类型,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3]。三是建立境内-境外教育的学分互认互通。开展海外人才培养项目、海外学历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合作,建立课程对接和学分互认,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拓宽学生学历提升和成长通道。

(四)学分银行是推进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的基本制度

学分银行是建立在学分制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分的认证、累积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成果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和基本制度,各省依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学分银行,直接服务于国家资历框架。[1,6]我校基于智慧校园3.0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大教学”“大管理”平台,实现学习成果认定、学分存储和兑换,形成学分管理的“广轻分行”,对接广东省“学分银行”,实现学分存取功能。为支撑学习者泛在学习需求,学校建立轻工教育在线平台,学生随时随地进入轻工教育在线平台学习,课程结束以后可以进入学分制管理系统进行登记、认定、积累、转换,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轻工教育在线平台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推进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思考

(一)育训并举成为终身教育的有效形式

育训并举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亮点,体现职业教育的活力。通过建立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育训并举连接社会培训、校企合作和学校教育,促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实现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效对接,推进学分互认互通,技能证书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通过进一步完善能力等级标准体系建设,育训并举将直接服务国家资历框架构建,成为终生教育的有效表现形式。

(二)实施学分收费制度成为学分制改革畅通的关键措施

学分转换是学分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制定学分收费标准是学分制改革的同步制度设计。现阶段,我国国家资历框架尚未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学习成果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认定与转换还存在制度设计和实践壁垒,无障碍学分认定与转换尚有困难。一方面,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形成,标准尚未统一,学习成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类型的认定和转换难以实现;另一方面,不同高校及教育机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标准尚未完全统一,课程学分等值转换存在一定难度;再一个方面,学分收费标准制定及实施情况也不理想,获取课程学分与支付学费没有真正挂钩。在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发布后,新的专业标准即将诞生,X证书及实施也将进一步规范,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将有统一的遵循,实施学分收费的依据充分,学分制才能在跨校、跨界职业教育等值评价中实现,实现学分收费既是职业教育资源畅通,又是职业教育制度畅通的关键,是职业教育服务学习型、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是丰富国家资历框架构建内涵的具体表现。

(三)学历与技能一体认同是职业教育价值回归的重要突破

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上,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分割,一体化管理尚有难度。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及X证书的主管部门隶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技能(技师)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隶属人力与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这些证书都是职业教育经历、资格与内涵的主要体现。由于不同行政部门间职能不同,工作机制不同,认证、评价标准不同,给学历和技能一体认同造成困难。破除壁垒的办法,除政府职能统筹外,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基于能力标准实行学分互认,建立由政府部门统筹的权威管理机构-学分银行,实现学历和职业技能统一管理,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加快学习型、技能型社会建设,发挥职业教育在终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彰显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性,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回归。

猜你喜欢

资历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英国实施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实践与教训
虚拟大学的资历和学分的跨国认可:英联邦32个小国的创新实践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