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零后大学生特点构建高校“5S”资助育人体系的探索
2022-02-26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杨 帆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我国脱贫攻坚创造了历史奇迹,人民生活得到空前改善。然而,要彻底长期全面摆脱贫穷,治愚扶智、提高全民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育要实现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够“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的目标。[1]如何贯彻落实好“资助育人”,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教育部先后提出了“精准资助”概念和“资助育人”育人体系,强调既要重视“扶困”,更要“扶志”“扶智”的育人理念,着力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育人新格局。要求高校一要全面把准资助育人要求,做到经济资助不遗漏;二要密切关注个性化帮扶特点,实施精准资助,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零零后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时下的零零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已经成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
(一)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但存在差异明显
零零后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已有显著成效后的物质丰富时代,国家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零零后一代成长的生活水平较前人更高,家庭条件普遍优越,温饱基本无忧。但是,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均衡的现实情况。
(二)网络正反面影响青少年成长状况愈发突出
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作为手段和工具,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零零后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时代如鱼得水,正在享受着网络时代所带来的“红利”。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融入时代潮流迅速是这一代人的鲜明特点。但他们还缺乏足够的对网络依赖的自控力和对负面信息的辨别力。
(三)自我为中心意识强,渴望被关注
零零后的原生家庭多为计划生育的421家庭,绝大多数在上大学之前都与父母一起居住生活,不但没做或少做家务,而且还要父母的悉心照顾,甚至受到家长和长辈的溺爱,以至于他们中有不少人缺乏独立生活、自理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能完全地自行选择和决策。但普遍个性更强,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会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潜意识里更渴望被广泛关注,更强调“我”而不是“我们”。
(四)注重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零零后大学生拥有更加优越教育条件与更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使得他们思想更解放、精神更自由、视野更独特更广阔、思维更多元和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
二、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
学生资助关乎广大学生公平教育,社会关注度高,因而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相关部门和高等学校着力健全学生资助政策制度体系,全力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有书读、读好书。
1.资助体系完善,制度保障有力。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已经形成了涵盖政策宣传、贫困学生认定、国家至高校以及社会各层面“奖、助、贷、勤、补、免”资助体系。[2]整个资助体系框架完善,政策成熟,资助工作得到制度保障。
2.应助尽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3]高校普遍逐步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认定的制度,使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有学习的机会。建立并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立卡规范,并科学管理资助经费的使用,确保资助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实现“应助尽助”目标。
3.由浅入深,资助方式多元。结合高效的资助工作、多元的资助对象、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等诸多特点,高校创新理念和方式,从原来的以保障性资助方式转向诸如柔性资助、发展型资助等多种资助形式,从而促进资助育人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趋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4]脱贫摘帽必须防止返贫。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初专门印发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可见,脱贫攻坚依然任重而道远、永远在路上。脱贫摘帽之后的新形势也自然而然地赋予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和神圣使命。资助育人工作是确保每一位学生学习不落下和培养好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也是守住脱贫摘帽成果、实现彻底脱贫目标的有力保障。当前乃至今后长期,“扶志”“扶智”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只有提升全民综合文化素养,在知识中汲取智慧的力量,才能彻底脱贫且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此,高校资助育人需要创新工作方式,谋划工作转型,探索资助育人有效途径,进一步优化资助和育人特需的有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5]
三、高校“5S”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5S”育人体系构建的意义
资助育人旨在让所有学生享有公平教育,体现我国制度优势和公平教育。结合零零后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特征,探索资助育人路径,使资助育人真正浸润到零零后大学生心里去。因而,构建“5S”育人体系具有时代意义。
丰富高校资助工作的时代内涵。厘清高校资助工作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弄清高校资助育人丰富内涵,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拓展高校资助工作的平台载体。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资助育人与其他育人体系相结合,整合和优化资源,尤其是党建、团建、双创教育等大学生发展平台,为资助育人增添新的活力。[6]做到显隐性资助融合,帮助需助学生解困,促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标杆,形成效应,辐射带动,助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良性发展。
(二)“5S”育人体系构建的框架
“5S”育人体系包括认知、学习、调整、实践、回馈五个环节。通过学生自我接纳(self-acceptance)克服自卑、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拥有力量、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实时调整、自我成长(self- development)不断磨炼、自我实现(self-accomplishment)回馈社会,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育人链条体系,体现了受助大学生自信自强、知恩图报、担当作为的良好品质的培养。[7]
(三)“5S”育人体系实施路径的探索
1.self-acceptance(自我接纳)。自我接纳可以通过心理沙龙、美育教育、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等方式让受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对家庭和自我的状况有客观和乐观的认识,从而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2.self-improvement(自我提升)。待受助学生具备客观的认知自我接纳后,帮助学生进行能力和技能学习,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从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海外研学、综合素质提升、党建引领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达到培养学生自律学习和锤炼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self-reflection(自我反思)。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探索和实时调整的过程,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纵向与自我比较、横向与外部比较,实时调整,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4.self-development(自我成长)。自我成长是学生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在个人思想、心灵、能力、经验、意志、个性等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同步成熟。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挫折教育等方式唤醒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实践,不断丰富自我。
5.self-accomplishment(自我实现)。以上四个环节的培养可以让受助学生树立并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主体地位,把曾经接受过的帮助转换为国家、社会、家人、他人贡献自己力量的动力,去实现自我价值。
“5S”资助育人体系将资助事务性工作和资助育人目标有效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相对传统、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问题,达成了育人质量和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