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四能两制”高职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2-26陶霞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

陶霞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外贸学院,广东 佛山528041)

产业结构升级飞速发展,紧跟市场和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实社会中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顺应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行“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早在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已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也重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 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政策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体系[2]。 2019 年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3]。 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是国家和职业教育界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所作出的重要举措和实施的新战略。

一、产教融合在高职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内在意蕴

产教融合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以及形成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所谓“产教融合”,就是融合“产业”与“教育”,资源互通,良性互动[4],“产教融合就是把产业和高职教育互相融合、相互交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高职学校教育办成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服务和学生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生产经营实体,形成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5]

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分子,高职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要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下,把产教融合落实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环节中。 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指引了高职翻译专业的方向,带来了寻求突破发展的机遇。

二、高职翻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历史短,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存在脱节现象

翻译专业在我国本科教育中起步较晚,2006年全国仅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三所本科院校中开始试点招生。 高职教育中,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开设数量更少。 近十年,本科翻译专业兴起,带动了广东高职翻译专业或方向的成长。 但高职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 如:照搬本科院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而罔顾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特征;缺乏对市场的调研;缺乏合格的翻译师资;“闭门造车”,未对接企业和行业,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及能力要求“脱轨”,教师行业专业知识匮乏,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在就业岗位上得心应手,实践能力差、竞争力不够。

此外,目前的高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参与企业翻译的机会少,并未大幅度有效地在产业、行业中落地,更多的则通过模拟情境教学得以实现。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真实的职场和工作岗位体验,要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高职翻译专业产教融合缺乏深层次合作

在产教融合的理念指引下,高职翻译专业主动谋求校企合作,但合作的产业和企业绝大多数并没有从中得到足够实惠,导致合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教学深入程度不高。 产教融合常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初级合作、形式化合作的层面,协同育人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行企专业人士在实践能力、拓展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一手”经验上的指导。 此外,共建产业学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高职翻译专业难以建立产业学院,难以在人才培养的产教联动及共享、师资队伍的“混编”等机制上取得突破。

三、“四能两制”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笔者所在的翻译专业为例,我们以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及翻译专业的学科特性为依据,鉴于对高职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结合对行企业的需求、趋势的调查,基于12 年的专业建设的实证研究基础,以产教融合为指引,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教学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四能两制”高职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四能”旨在培养学生“德、学、创、续”四个能力的课程体系,“四能”由显性课程体系和隐性课程体系组成,显性课程包括博雅教育及课堂思政、专业教育课程及实践、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隐性课程包括自主学习、自学思辨课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续航”能力,毕竟翻译是一门要求博览群书和涉猎各领域知识的学科。 同时,结合产教融合的资源,采用“现代学徒制、学分制”(两制)来落地实施,为“四能”来“保驾护航”。

首先,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德”作为高职翻译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 在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的大德,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门门有思政,课课重育人。 同时,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元素有机融入,潜移默化地来培养学生的“业德”。 并且在实践课及学徒制的实践课堂中,培养和践行良好品德,将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道德等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授课中,全面推进“三全育人”。 其次,专注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服务于区域特色传统产业,将本地的产业资源融入专业课程的课程体系。 再次,在有利的机会资源下,培养学生的“创”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基于泛在学习的理念,建立了隐性课程体系,给予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利用职教云、超星、中国大学慕课、教学资源库等线上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学习能力“续”航。

为保证“德、学、创、续”“四能”课程体系的健康运作和高质量实施,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实施“现代学徒制”。 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双元育人,学院主动对接现代服务业,深耕知名企业和大型优质企业,多次商讨协同实践教学的内容,最终达成协议,在第五学期派遣学生进驻企业进行为期三至四个月的项目培训,由各企业优秀师资授课,手把手培训,院方派遣专业教师全程跟踪。 同时,从教育学和教育管理的标准上,实施灵活的“学分制”。 除了校内正常实施的学分课程,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将企业培训的模块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与校内第五学期的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比对,组织校内专家讨论,向学校教务处申请和审批,进行课程置换,学分互认。 此外,企业有严格的各模块考核标准,派驻的专业教师授课辅导难以置换的学分课程。 总之,此“两制”在施行中不断优化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内容和职责,逐步建立起健康的运作管理机制,保证了“四能”人才培养能借助于产教融合的资源。

四、基于产教融合的“四能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这三个“对接”也正是“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细化“对接”[6]。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四能两制”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实施路径如下:

(一)标准融合

产教融合与职业教育中的任何专业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产业及行业的用人需求。 而且,职业教育的标准与内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提炼均来自实际的产业及职业活动的相关行业规范、行业要求和(生产)任务等,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标准与产业标准的融合有据可依。

将共同的教育目标“落地”到具体的“四能两制”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活动时,既要达到翻译学科的培养要求,又要满足产业或企业的人才标准。基于产教融合的理念,高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先“破”后“立”,破除以前只关注翻译专业的英语基础和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的理念;然后才“立”,即:树立产教共育人才的职教理念,增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经过对企业、毕业生和同行三方调研,建立由行业、企业权威人士及创业人士、学校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兄弟院校的同行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融合行业企业标准及学科培养标准,共同打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专业委员会的多次论证,将行业企业所面对的翻译领域的标准或规范及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求,融合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考虑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政素养及人文素养、 专业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四能”的核心能力的培养。

(二)资源融合

在本专业的教学探索中,尝试整合了企业、行业、产业与学校的资源,尽可能地共享产、教两者所需要的资源。 首先在教学的显性外围角度上,融合设备资源。 由于专业教学所需的实训设备与本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的设备资源的融合,同时在“现代学徒制”的助力下,不但能实现校企共享共建设备资源,同时也能将现实的工作环境与教学、实训环境融合,增强学生的职业场景代入感。其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从教学的隐性角度上,校企资源的融合促成了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对学生学习职场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一股潜移默化的推力,有助于专业特色的凝练和职业特色的凸显,实践教学也能得到行业和学科的双重支撑[7]。

在充分共享了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的校外企业资源的同时,引进企业的真实项目,学生赴企业进行跟岗培训、顶岗实习实训,直至企业留住学生成功就业,或成为行业中的真正的人力资源,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比如,我们先后与广东南航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广州美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头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或优质大型公司都有成功的合作案例。 同时,融合企业与学院的师资及设备资源,在校内建了小浣熊翻译工作坊和译歌翻译培训工作室,后者主要针对ETTBL 的翻译考证及培训。

(三)角色融合

在产教融合背景之下,一支卓越的“双师型”“三师型”师资团队决定着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 “双师型”“三师型”教师除了必须承担教学主体的角色,还要时刻对标产业岗位角色——企业导师和同行专家,这是培养出合格职业人才的保证。

具体来说,必须借助于产教融合,深化职业教育中教学主体角色与产业岗位角色的融合。 在校内,培养一批专业能力过硬、深谙职业教育本质、对职业教育未来走势有很高领悟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发挥校内专家及教授的示范指导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的梯队建设上下功夫。 以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激励制度的形式指引老师们到企业或到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挂职锻炼和跟岗实践,了解和熟悉行业的行情和变化趋势,旨在提高教师们的行业实战能力,充分体验产业岗位角色。 在行业中,充分挖掘本专业的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引入企业翻译、自由翻译、外贸人员及商贸服务类等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校企横向课题、语言或翻译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并担任实践教学导师或创业导师。

总之,基于产教融合的“四能两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接“地气”,能紧跟区域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课程,使知识素养和能力培养目标更加符合行业和岗位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同时,“四能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结果将释放出外语翻译学科的行业服务价值、科技服务价值和经济服务价值,为珠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各行业提供具有现代服务能力的外语产业人才储备和生力军,企业尝到“甜头”后,将会主动与学校共建合作平台、共同开发资源,从而螺旋式促进下一轮的良性循环。

五、结语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背景下,职业教育走产教融合之路是必然的趋势。 深化产教融合指引下的高职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要一些助力政策和措施。 首先,仍需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精细管理、协调跟进。 其次,需要搭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平台,建立产业学院,在标准、团队和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有序发展。 此外,必须精准对接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聚合产教优秀智囊,时刻把脉高职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达到产业、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职业写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