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存在与老年教育价值功能
2022-02-26吴结
吴结
(1.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教育研究院,广东 广州510091;2.广东省学习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091)
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老年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教育对象(老年受教育者)。 教育是一种价值负载的事务,不同需求主体对教育有着相异愿景,因此就会呈现不同的教育形态[1]。 老年人对老年教育的愿景来自于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以及完善存在状态的期望。 老年人存在状态赋予了老年教育特有的价值内涵、价值目标,决定老年教育有着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发展形态。 相对应的是,老年教育的价值及功能就是满足老年人存在需求,老年教育过程就是正视、适应和超越老年人存在需求的过程,老年教育的最终使命就是帮助老年人获得在生命最后阶段继续存在的意义和能力。
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及其存在价值,突出对社会个体发展权益的保障。 现代社会个体发展权益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权益,还包括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 同其他年龄阶段人群一样,老年人是以社会个体身份存在,理所当然享有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权益。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同样适用于老年人群体。 老年教育曾长期徘徊于教育体系边缘,老年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不为社会所关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老年教育领域缺乏对普遍意义上的老年人存在及其价值的哲学层面的深入审视,缺乏对老年人存在方式、存在困境、存在意义等基本问题的教育层面的科学解答。 老年教育对象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教育学概念,老年教育“何为”“之所以为”等价值内涵难于确定,直接弱化了老年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存在。 因此,新时代老年教育必须在深入认知、充分尊重老年人存在及其价值基础上重新起步,建构起为老年人所需、为社会所需、为时代所需的现代化老年教育体系。
一、老年人存在内涵
关于“人的存在”哲学层面的解释是指人的实体性存在,还包括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意义、价值等内容[2]。 人的存在内涵主要表征为四个问题: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实体? 人存在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人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人凭借什么实现存在? 人的存在实质上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融合体,每个人都是庞大自然存在物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个体的基本生存需求、自由发展需求;同时每个人又有着丰富的社会生活,是特定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人的个体生活必须与社会保持相适应。 因此,获得美好的个体生命体验、良好的社会生活状态,构成人存在的本真意义。 人存在的本真意义意味着人的存在除了具有一般生命个体的自然性(生老病死等)之外,还具有现实性、主体性、发展性等。 人存在的现实性是指人始终存在于某一个时代阶段或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这是任何人所无法避免的,人的存在要面对现实、受制于现实。 每个人可以从既成的社会环境中汲取维持自身存在的一切资源,反之社会环境直接决定着人的存在状态、存在价值等。 人存在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了人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自然性(自由存在),但更主要体现为“人不仅是受动的、受制约的人,而且还是能动的有激情、有追求的人”[3]。 人通过设定复杂的需求与目的,采取复杂的主体行为去适应或去改变所处的存在环境。 人存在的发展性指人感知到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促使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能动性活动来实现或创造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向自身、他人、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人存在的自然性、现实性、主体性、发展性全面诠释了人存在的实体状态、价值意义、方式手段等。
人存在的哲学内涵是不分年龄、性别、种族、地域的,适用于任何一个存在的个体。 老年人虽然处于个体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其仍然是一个人的存在实体,同样具有人存在的自然性、现实性、主体性、发展性。 从哲学层面和现实层面上看,老年人存在具有人存在的共性内涵:老年人有不可剥夺和不可忽略的生存权益、发展权益;老年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存在实体,而是主体性、能动性的存在实体;老年人存在同样具有指向自身、他人、家庭、集体、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崇高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提出,在新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存在的最完善实体状态。“人的全面发展”必然包括“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在其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得到“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个体的“自由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来说,只有促进、推动和保障每一个年龄群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二、老年人存在特性
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老年人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特点,扮演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老年人存在的内涵必然具有特殊性。 从存在特性角度审视老年人的目的是正视和尊重老年人存在实体状态,特别是关注其存在实体状态的特殊方面,揭示老年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改善老年人的存在方式。
老年人存在特性具体表现为:(1)个体生理处于衰退期,机体和器官能力出现明显负向变化,老年人存在实体状态面临着较大的生理性挑战;(2)社会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由于受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再承担职业工作任务,退出了坚守数十年的事业岗位,远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老年人存在的社会实体状态及其社会性价值和意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3)家庭角色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经历了从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到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老年人身体能力、经济能力的变化,老年人存在的家庭实体状态及其家庭性价值和意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4)社会适应能力趋于弱化,受到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生活模式、处世方式等影响,加上生理、心理上接受能力的下降,老年人较为普遍表现出对现行快速发展的社会的不适应。
老年人存在特性在客观上使得老年人存在容易陷入如下困境之中:
一是生理衰退导致对人生追求的停滞。 如上所述,老龄期在人的一生中属于生理衰退或衰老阶段,“衰老是随日历年龄增加或在生命期过程里,生命能力逐渐丧失,进而导致死亡的过程”[5]。衰老意味着包括体力、感官、记忆、运动等机体功能的急剧下降,也伴随很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生理上的衰退所带来的种种痛苦或不适以及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能力的下降,迫使老年人将注意力重心聚焦在自身健康上,以前所追求的人生目标逐渐被放下,新的人生目标更是很难燃起。 生理衰退更大的影响是带来对死亡的深刻意识,老年人时刻感觉“死亡就在身边”,这是身处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很难体会到的。 老年人的“死亡意识”“死亡恐惧”使其对今后的人生阶段产生悲观、不安、迷惘等消极心理,甚至是陷入虚无、绝望的精神状态。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老年人认为自身生理需求包括健康、生命始终处在一个危险状态,就不会唤起更高层次的需求,更不用说去思考、去实践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在整体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老年人对社会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将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老年群体如果都因生理衰退失去对人生追求的兴趣和动力,将是人类社会的重大损失。 因此,老年人生理衰退所形成的老年人存在困境,是整个社会应该加以积极关注的,这构成了一切老龄工作的起点性或基础性内容。
二是角色变更导致对存在意义的迷惘。 老年人生理衰退客观事实与现行社会运行制度规则的双重叠加,往往意味着当一个人进入老龄阶段之时,即为个人职业生涯终止之时。 老年人职业身份的丧失直接带来的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社会地位的降低。 老年人在职业生涯期间所建立起的各种社会关系逐渐趋向分解、断裂,老年人由此会产生较为强烈的孤独感、失落感,感觉自己已经被现实社会所淘汰。 老年人在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因为失去应用平台,感觉已经无用武之地,再也无法发挥出实际价值。 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社会地位的降低,老年人很容易被带入一种“社会性死亡”的存在状态。 与此同时,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子女已经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老年人不再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在家庭生活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老年人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巨大变化,使得老年人不得不面对着新旧存在状态的巨大落差,进而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产生信心消退、动摇怀疑。
三是适应障碍导致对现实社会的退缩。 老年人在面对社会角色转变和社会地位降低的同时,老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以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经过数十年的积淀,逐渐转化为固有的存在状态,极大地制约了老年人对新生事物的认知和接受。 特别集中体现在面对新科技、新文化、新规则等的时候,老年人止步不前、墨守成规、焦虑无助,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会产生社会退缩行为,老年人退缩到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狭小生活空间”,不关心外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与社会公共领域保持疏离。 老年人社会属性的退化会直接导致老年人群体偏移出社会主流群体行列,即被社会边缘化。 当老年人群体被社会边缘化后,人们看待老年人存在,往往出于人道主义,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基于老年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考量,无形中加剧主流社会与老年人群体之间的“隔阂”。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存在又具有了一些新的特性,如:老年人生存周期在现代医疗技术、良好生活条件等支持下得到较大延长;老年人平均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之前有较大提高;老年人对生活品质产生更高的需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趋于强烈;老年人因群体数量占比增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老年人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社区生活中对其他年龄群体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这些新存在特性的出现,一方面显示现代老年人存在状态正经历一个全新且重要的调整过程,老年人存在原有困境有机会得到破解;另一方面激发了全社会对老年人群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审视,并通过立法、政策等各种方式来主动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合法权益。
三、老年人存在与老年教育价值
老年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和教育活动类型,关于其概念内涵至今在学术层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目前,有代表性的老年教育概念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提出的“按老年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为所属社会承认的老年人所提供的非传统的、具有老年特色的终身教育活动”[6];二是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提出的“它是以老年人为对象,为老年人学习需要的满足、老年人素质的提高、老年人对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而开展的终身教育活动”[7]。 通过全面比较分析这两个老年教育概念,暂不论其内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从“存在”角度上看它们都反映出若干共识:老年教育的存在就是对老年人所具备的人存在实体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肯定,老年人存在是一个充满需求和被需求的存在状态,老年教育的价值与目的就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需求目标和被需求目标,从而同时获得在老龄阶段中生命存在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鉴于老年人存在特性的困境方面,强化老年教育活动的组织性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中高龄老年人、残障老年人、农村地区老年人等特殊老年人群,他们自我组织学习能力普遍较为薄弱,迫切需要外界社会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或方式来予以支持与服务。 老年教育活动也应该是有目的性的,特别是随着老年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社会功能的丰富化,需要对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社会运行规则教育、现代生活知识和技能教育甚至是再就业教育等,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融入现行社会并参与社会发展。 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老年教育仍然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服务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老年人。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8]。 老年教育价值反映出老年教育在现代老年人塑造以及老龄化社会应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乃至整个现实社会存在和发展结构中的意义与地位。 通过全面审视老年教育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我国老年教育价值取向与目标构成均偏于简单化。 首先是现有老年教育体系办学机构主要是各级老年(干)大学,服务于在老年人群体中占少数的老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老年教育价值主体不完整。 当前,各级老年(干)大学逐渐扩大招生范围,开始招收部分社会老年人学员,但老年(干)大学学员还是以老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为主(在地级市以下区域更为明显),而余留出来的少量学位所招收的社会老年人学员主要为大中城市老年人,其中又以招收55⁃70 周岁且身体健全的老年人为主。 面向社会老年人的办学机构非常缺乏,大部分社会老年人很难享受到规范、优质的老年教育服务。 其次,传统老年教育价值目标具有静止性、封闭性,表现为将老年教育对象视为已脱离现实社会及其发展的个体,老年教育目标是为老年学员达到特定的个体身心愉悦(其感受标准往往由老年教育机构通过课程设置来预先设定)提供服务。 客观上讲,老年人个体身心愉悦感受标准是随着年龄、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它的影响因素也是开放式的,既有来自个体因素又有来自外界因素。传统老年教育价值目标忽视了老年人个体身心愉悦感受的变化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外来性,将老年教育行为与外界现实社会需求和老年人持续性生活目标相隔离。 此外,传统老年教育价值取向还具有单一性,主要服务于各时期老干部制度的贯彻与落实,社会价值取向尤为凸显。 国务院2016年颁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指出“老年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老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老年教育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活动”,老年教育是不是需要遵循一般性教育规律,老年教育是不是一种“教育类型”,老年教育是否享有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的同等教育地位,对这些事关老年教育的基本教育属性问题至今还没有清晰、权威的认定。 由此,老年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没有得到明确和推崇。
传统老年教育价值取向与目标构成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老年教育领域中出现的办学水平低下、教学内容娱乐化、教学形式单一化等表征性问题,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深刻认识到老年人作为存在实体的现实性、主体性、发展性、复杂性、多样性等诸多存在特性,没有据此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教育世界是属于人的世界,认识人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9]。 老年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必须回归到“老年人存在”这个本源性问题,来重新建构老年教育价值体系。 基于“老年人存在”的新时代老年教育价值取向与目标构成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帮助所有老年人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做健康快乐的老年人;二是帮助老年人适应外界社会环境的变化,做与时俱进的老年人;三是帮助老年人不断追寻积极的个体存在意义,做乐观向上的老年人;四是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做品德高尚的老年人;五是帮助老年人掌握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优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做有用有为的老年人。
四、老年人存在与老年教育功能
2013 年召开的第92 届国际老年大学协会理事会审议通过《老年大学宪章》,明确规定“老年大学的目的是在学校范围内传播知识和文化”“老年大学的任务旨在促进老年人文化福利与社会和谐发展”[10]。 从中可以发现,老年教育功能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指向老年人个体和老年人所存在社会。 老年教育功能内涵的丰富性与老年人存在状态特性的复杂性、多样性是正向对应的。 老年人存在状态特性直接决定着老年教育功能的内容择取、发挥路径等。 而老年教育功能实施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存在困境,实现老年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完善老年人存在实体状态。 针对老年人存在状态特性,新时代老年教育功能内容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建构老年人个体生命意义。 生命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且历久弥新的命题,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原点之所在[11]。 如前所述,老年人身处个体生命历程的衰退阶段,存在着很多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的生理问题、心理问题,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知角度、认知能力也存在着鲜明的特殊性。 老年教育比其他教育类型更为迫切地需要立足生命教育这一起点,将生命教育纳为老年教育的重要价值主题。 老年生命价值教育首先是开展老年人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重估和重构,帮助和激励老年人通过认真省察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历程和未来生活,摒弃浑浑噩噩、困顿不前的消极人生观,建立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新的自我认同,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来圆满地走完只会经历一次的人生道路。 老年人消极心理最大的来源就是对日益迫近的“死亡”的恐惧,老年生命教育要培养老年人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坦然面对任何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死亡”,并且能够“向死而生”,让个体有限的生命能够充分绽放,最终有益于他人,有益于所存在过的世界。
二是引导老年人人生角色调整。 老年人除了面对生理上的衰老之外,还面对着曾经所拥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破解,其扮演了数十年的人生角色发生了逆转性变化。 在这种人生角色逆转的状态下,老年人很容易产生迷惘、孤独、焦虑、无所适从的消极心态。 老年教育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并对调整老年人人生角色有所作为。 老年教育可以为老年人重新编织一个人际交际网络,老年学员之间、老年学员与老年教育工作者之间、老年学员与老年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可以建立起较为紧密的人际关系,老年人从中寻获到新的人际关系角色。 此外,老年教育赋予老年人新知识、新能力,老年人能够重新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有机会扮演新的系列社会角色。 老年教育还可以凭借政府、社会的支持和推动,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使更多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能够从正面来认同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如此也能有效地消解老年人群体与其他年龄群体之间的“隔阂”状态。
三是增强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 作为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任何一个老年人都面临着不断被社会化的过程。 老年人从出生开始起经历一段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当进入老年期后,被社会化或者再社会化依旧是必须完成的人生任务。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变得更为多变、更为复杂,社会个体要想继续存在与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社会化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老年教育要将增强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发挥推动老年人“再社会化”的功能价值,成为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通道,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他们能够紧随时代发展,融入现代生活,融入主流社会[10]。 老年教育“再社会”功能也决定了老年教育发展应该走开放办学的道路,包括鼓励多种社会办学主体的参与,推动老年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实现更为灵活、更为便捷的老年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
四是赋予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 依照“积极老龄化”的观点,老年人离开之前的事业岗位,并不意味着老年人从此失去了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义务和职责,老年人还应积极地面对眼前和未来的生活。 “积极老龄化”观点拓展了老龄工作的内容,老龄工作任务不仅局限于“老年人健康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同时还包括“老年人参与社会支持”。 由此可见,老年人“再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指老年人适应社会新变化、新发展的过程,又指老年人主动参与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积极老龄化”支持下的老年教育一方面要通过针对性课程开设,赋予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为老年人创造参与各种社会事务的机会,为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提供平台或途径。
五是营造老年人存在支持性氛围。 老年教育功能不单纯指向老年教育对象,还有一项重要的外向性功能,为老年人更好存在目标的实现营造出良好的、支持性的社会氛围。 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人采用悲观的视角看待老龄化问题,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程度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加速发展,老龄化问题甚至被认为是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不可否认,老龄化问题的确在客观上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社会养老成本的增加、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降等。 但不能由此就断论老龄化问题完全是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 老龄化问题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我们更多地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或正面的影响,要看到它所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和无数老年人的切身权益。 对于老龄化问题的负面性,不能回避,也不能盲目夸大,而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或规避。 老年教育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社会公共事务的地位,扩大老年教育的社会影响范围,以此获得社会广泛认同和有力支持,营造出全社会支持老年人存在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老年教育是一种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目标是推动老年期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老年人存在是老年教育的本源性问题,老年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回避不了对老年人存在状态、存在需求以及存在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老年教育只有立足老年人存在,才能更好地帮助老年人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所以,立足新时代的现代化老年教育体系必然是以全面服务于老年人存在和发展为构建使命,必然是以老年人存在作为一切老年教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必然是以老年人存在状态是否改善作为衡量老年教育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