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及其新课改启示

2022-02-26欧治华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李镇西民主思想

欧治华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其40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反思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既来源于他对语文教育教学实践长期的深刻体悟,也来源于他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借鉴与创新。他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又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深化理论,进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当今语文新课改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从理论来源、内涵特征来分析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从语文教学的过程、内容和评价等方面探究其新课改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他所处时代特点的影响,也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来源紧密相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速迫切呼唤教育民主化的发展。经历过丰富生活体验成长起来的李镇西满怀激情和社会使命感,开始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浪漫探索中不断追寻理想。李镇西在探索语文民主教育的过程中,深受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和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影响,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在李镇西眼中,这三位教育家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热情撒向每一位学生。他把这三位教育家尊为自己“教育事业的真正的启蒙者”[1]。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思想

“人学”思想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灵魂。他指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2]教育就在于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幸福的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热忱于研究科学技术革命,而苏霍姆林斯基鲜明提出,当今应该首先关注人,二十一世纪将迎来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他指出,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己尊严、情感的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具体而完整的,各有特色,永不重复。因而,他关爱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成长。他认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3]43。“我们应该努力让教师的权威充满人性,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对教师的尊重都是出于一种双方共同拥有的真诚情感。”[4]在师生关系上,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与学生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虽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明确提出“民主教育”的理念,但他的“人学”思想充满了民主的光辉:对学生的热爱,对学生的尊重与宽容,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正因如此,一经了解,李镇西就被他的教育情怀和民主思想所吸引,他的思想成为了李镇西“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5]。正是这一缕“金色的霞光”一直投射到李镇西的心灵深处,照亮了他的语文民主教育之旅。他对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探求就是深受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思想影响,并将其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

(二)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

在中国民主教育的发展进程中,陶行知的影响非常深远。李镇西高度评价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并指出:“在我所涉猎的中外教育理论书籍中,我至今还没看到有哪一位教育家,对民主教育有如此真诚、精辟而全面的论述。”[3]41他将陶行知视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完整的民主教育思想体系并具有丰富的民主教育办学经验的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陶行知就提出了不少富有民主精神的观点。到1945年,他先后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和《民主教育之普及》等一系列文章中,详细论述了民主教育思想。从美国留学回来后,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逐步总结出比他的老师杜威更深刻的民主教育系统理论。他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绝大多数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实施民主教育首先就是要面对全体人民,使所有人享受教育。他指出:“民主教育是民有、民治和民享的教育。民主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的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民主教育的管理是提倡学生自治,民主教育的教师应当具有民主作风。”[3]38-40李镇西汲取了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营养,并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切实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

(三)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理念

李镇西在探求语文民主教育过程中,既借鉴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也深受叶圣陶教育理念的影响。叶圣陶长期致力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精辟论断,其核心理念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师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了自学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境界,这就是教学的成功。为了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理念,叶圣陶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悉技能;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6]叶圣陶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语文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充分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含义:第一,从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来看,生活无限广阔,语文到处都有,教材所选只是其中一些例子,语文老师不必死守教材,而是应该从例子中得到启发,随时拿来活用。第二,从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来看,通过教师的课内教学,学生学好了例子、熟悉了样品,才能掌握方法,自己进行课外阅读,逐渐提高自读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根本目的。

李镇西将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等思想进一步拓展和创新,与其民主教育思想紧密联系起来。他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语文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师和教材的权威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赋予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自由和权利,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写作,切实提高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践行了叶圣陶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观。

二、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内涵特征

语文民主教育有何内涵和特征?李镇西对此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他指出,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精神权利,给学生以心灵自由、师生平等、和谐与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具体来说,语文民主教育有六个基本特征:一是充满自由精神,二是充满平等精神,三是充满法治精神,四是充满宽容精神,五是充满妥协精神,六是充满创造精神。他强调,语文民主教育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心灵自由和独立思考的人,因为这样的教师才能帮助学生不迷信教师、家长的权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放飞心灵,学会自由表达思想和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平等精神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营造一种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的氛围,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法治精神则是让学生依据师生共同制定的规则参与语文教学管理,对教学进行监督、评价,提出建议;宽容精神是指教师要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允许学生有不成熟乃至错误的表现,善于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改正错误,逐渐走向成熟;妥协精神是指师生双方要善于接纳对方合理之处,在合作、协商中共同进步;而发展创造精神,就是指教师要提供机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造。

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民主”不只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更是教育目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语文教育过程中丰富的民主素养也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的形成。通过语文民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由、平等、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人格独立和有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3]47-59。这是当今越来越民主化的时代社会赋予语文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三、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的新课改启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镇西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受苏霍姆林斯基民主教育思想的深切影响而走上了语文民主教育的探索之路,后来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专门研究民主教育,并在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完整的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体系,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从四个方面来系统分析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实施,有助于准确理解其对当今语文课改的重要启示。

(一)解放学生心灵,坚守语文教育目的本原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旨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李镇西认为,语文民主教育的目的是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都在于坚守语文本原,解放学生的心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坚守语文本原,就是要遵循语文本身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李镇西强调,语文教育不能只关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训练,还要重视对人的精神、人格与情怀的影响。语文教育的起点和终极目标都是人,是“目中有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在于通过对学生予以人文关怀,不断地熏陶、感染学生,促进学生思想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当然,这些“人文教育”必须落实于对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个字的感悟和品味等。离开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运用,语文课就成了“主题班会课”或“思想品德课”[7]9。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开展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写作,形成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他反复强调:“语文民主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将民主作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其更深远的意义是使学生形成民主观念、平等意识与健全人格——这既是“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更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对当今教育的呼唤与期待!”[8]74

(二)变革“应试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也是李镇西思考和探讨得非常多的问题。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应试”视为教学内容取舍的唯一依据。李镇西认为,这种“应试语文”会导致学生语文知识的“懂”与“会”相分离,“学”与“用”相脱节,离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渐行渐远。为了改变现状,他大力呼吁语文教学要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实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

为了实现语文“生活化”,语文教师要尽量将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使教师、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产生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共鸣。李镇西非常赞同叶圣陶提出的教材“例子观”。他认为,教材内容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编选的,语文教师理当重视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语文养料来体现其例子功能,但又不能囿于教材,要随机拓展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为此,在听说读写训练时,李镇西会充分挖掘语文材料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如讲短语、句子知识时,他随机以学生交来的请假条引入课堂;修改病句时,他自然联系学生的作文、日记进行举例分析;学习修辞方法时,他更是将学生熟悉的各类广告信手拈来,等等。

生活“语文化”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方面生活中都做到“语文化”,养成随时随地学语文、用语文的好习惯。李镇西认为,学生在课堂认真学好语文的同时,也要将班集体建设的活动、事件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选举班委时,他要学生先写自荐书,再上台讲演;每次上课都会安排“一分钟讲演”,评说班级生活;毕业之际和学生们一起编写“班史”。为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中国公民,语文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因而,李镇西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思考社会变革,并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文章。在参与这类语文化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能力,也增强了民主、平等、批判和创造等现代公民意识[9]。

(三)注重对话与共享,回归语文教学过程的朴素自然

民主教育的目标要通过民主教学的过程来实现,而教学过程的民主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才能真正充分地开展。李镇西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对话和共享的民主过程,不需要刻意的雕琢和复杂的花样,不要作假,要回归朴素和自然的真实状态。

1. 教师的引导旨在实现平等对话和师生共享

2001年以来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0]与课标精神相一致,李镇西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倡导共享式师生关系。他认为:“语文民主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不仅是教师对学生人格和权力的尊重,而且是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朋友与同志。”[3]49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处于教学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教育赋予教师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所致。具体来说,教师在民主对话中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以自身的行为为学生示范。在师生相处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语文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以自己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以自己的民主行为造就学生的民主情怀。二是进行教学预设与调整。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是不应该预设的。李镇西则认为,教师的预设和宏观引导必不可少,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善于随机应变,灵活调整。如他在教《荷塘月色》前,就根据学生临时提问而改变了导入,由原计划介绍朱自清生平开始改为介绍单元导语,再顺势从单元“揣摩语言”的要求进入对课文语言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整堂课一直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顺利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三是营造课堂学术氛围。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探讨性学习情境,营造出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指导学生撰写和尝试发表小论文等。在这种学术氛围中,学生的思想、个性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认可,师生关系体现出真正的民主与平等。四是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成熟,他们在课堂探讨问题时往往难以深入。这时,教师的适度点拨将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层。五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李镇西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要由浅入深地设计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学生“逼”聪明。由上可见,师生平等对话并不排斥教师的积极引导,关键是不能因引导而缺失对话,或因对话而放弃引导。

2.教学方法返璞归真:多读多写多背

2001年以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平等对话,但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假对话、不够民主现象。有些老师过于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花样繁多,大肆开展与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看似热闹、忙碌的课堂却缺失了师生围绕语文的真正对话,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一些老师着眼于自己的“教”而不是“学”,考虑的是自己如何提问、如何解读文本而不是从学生角度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问,如何让学生解读文本。李镇西强烈反对这样的做法,他呼吁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归:回归语文、回归人性、回归真实,剔除浮华和虚假。2012年他提出:“我主张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多读、多写、多背。语文学习其实就这么简单。”[11]222019年,他在接受访谈时再次强调:“语文教育其实很朴素的,因为语文本身就不需要任何花哨的标签。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议一议,问一问,说一说,练一练,等等。其间妙趣横生,师生或开怀大笑,或热泪盈眶,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激荡,就是很好的语文课了!”[7]9他认为,阅读教学要走进学生心灵,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读到“自己”或读出“问题”。读到“自己”就是“把自己摆进去”,即通过阅读文本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生活和所处的社会,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而读出“问题”就是在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12]。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读会读,也要让学生多写会写。李镇西指出写作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阻碍了学生个性的飞扬和心灵的成长,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因此,他力求写作方式多元化,鼓励学生自由构思,自主创作。如他的作文评讲课《真情浓墨写童心》共有八个步骤: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咬文嚼字、病文修改、昨夜星辰、教师试笔、名人忠告。这八个步骤有点有面,使课堂洋溢着师生平等对话的民主氛围。不仅如此,整个写作教学过程始终体现一个“真”字,题目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真实经历,抒写自己的心灵世界,同时李镇西自己写了一篇真情感人的美文,评讲过程中也充满真情[3]200-214。

3.追求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课堂教学境界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理想的境界?围绕这一问题,针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过于注重课件的精美制作和教师的个人表演等现象,李镇西进行了深入思考。2012年,他在答记者问时提出:“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常的课。”[11]20后来,他进一步强调:“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语文民主教育’的课堂教学境界。”[13]9“举重若轻”的“重”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课文的思想内涵;“轻”指教师深入浅出地开展教学。“举重若轻”意即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尽可能深入地解读课文内涵,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目的,而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和心理特点,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无缝对接,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语文。相反,一旦脱离学生基础,教师再精彩的讲解和深刻的分析也只会变成其“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至于“行云流水”,则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节奏和效果等的驾驭艺术。如果把语文课比作画国画,那么有人喜欢画工笔画,则刻意追求教学设计的精巧和创新,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和反复演练;但李镇西不然,他愿意画写意画,尤其喜欢那种“大写意”,追求一种行云流水式的“随意”、自然与潇洒。课堂的一些“突发情况”尤其能激发他的灵感和教学智慧。正因如此,他认为教师不要把课堂安排得太满,要预留时间给学生消化,留时间给自己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的思路和“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也走入了课文的深处。从教学效果来看,李镇西认为不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课,课堂越真实自然越好。公开课也可以允许没上完,主要看课堂是否真实自然,是否如行云流水。

(四)尊重学生参与,着眼于语文教学评价的整体效果

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不仅体现在民主的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也体现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上,要着眼于长远,尊重学生参与管理、评价的权利。李镇西的很多做法,都充满远见卓识,值得借鉴。

1.让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评价

语文民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体现平等精神,在人格上学生是和教师平等的,而且教师的工作本质就是为学生服务,因而,学生对教学有监督、评价与建议的权利。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这一权利,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与评价。在这方面,李镇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会及时搜集学生意见,以便改进教学。下课后,他会根据班级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口头询问学生意见,学期末再集中开展语文教学调查,请学生填写问卷调查表。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你对语文课的兴趣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李老师讲得最好的一篇课文和最差的一篇课文分别是什么?李老师出得最好的一道作文题和最差的一道作文题分别是什么?李老师教学中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比起上次调查,你感到李老师教学有无改进?等等。”[8]71每次的调查表都由学习委员统计结果并向全班公布。另外,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所制定的原则和要求,让学生监督教师的完成情况。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民主参与不仅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也增强了学生的民主观念和平等思想。

2.在奖惩中尊重学生人格

教学评价既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参照,也是学生学习程度与效果的重要体现,学生非常重视教师的评价。李镇西在评价时特别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心灵的呵护,对学生所犯错误予以适当的宽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对于学生的进步和积极表现,李镇西不吝赞扬和肯定;对于学生的不良表现,他会及时指出并进行恰当的批评,而不是一律惩罚和一味否定甚至嘲讽。

3.评课着眼于整体教学效果

在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有的老师注重语文知识的讲授与能力的训练,而有的老师注重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就会被指责为顾此失彼,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对此,李镇西认为,评价一个老师的课是否“语文”,是否有效,不能单凭一堂课下结论,要着眼于这个老师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一生有用的语文素养,而不是某一堂课的面面俱到。如果所上的课恰好是重点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这自然是有效的语文课;如果所上的课恰好是侧重于情感熏陶或思想启迪,这样的语文课也很有效。只要是从文本出发,从语言出发,无论是训练还是熏陶,都是语文课[13]10。

语文民主教育是李镇西从教40年来对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想探索和不懈追求。他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其民主教育思想,实现了较为完整的语文民主教育思想体系的现代建构,对当今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有全方位的启示作用,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学习借鉴。诚然,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也需要辩证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理性对待“共享”式教学中师生所起的积极作用,做到活学活用,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李镇西民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改变自己袁才有可能改变整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