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CiteSpace分析

2022-05-06程俊龙岑艳琳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图谱聚类

程俊龙,岑艳琳

(1.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089;2. 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1]44外语学习是学生接触多元文化的重要途径,外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之一,承担着学生价值观念引领的重任。为国家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是外语教育者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后,特别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以来,外语教育者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外语学科特色,深度挖掘外语课堂育人能力,在发挥外语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外语教育者只有在把握外语课程思政的整体发展脉络,厘清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推进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收录的近十年(2011—2021年)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借助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图像形式可视化地呈现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动态,为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的分析工具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系统。CiteSpace软件系统是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利器,可以把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有助于探寻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趋势或动向。

研究分析的数据来自CNKI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在CNKI的高级检索中将“外语课程思政”“英语课程思政”“翻译课程思政”作为主题检索词,时间范围限定为2011—2021年。检索结果通过人工筛查,将重复文献、会议通知等非研究型文献和不属于本领域的文献剔除后,筛选出共计1411篇有效文献(检索日期为2021年9月11日)。这些文献按CiteSpace所需的Refworks文献格式导出后在CiteSpace进行转码,进而得到研究所需的数据。

二、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

(一)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时间分布图谱

年度发文数量是衡量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热度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图1显示了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性文献在CNKI的发文量随年代变化的情况。据图1显示,从2011年至2021年的10年间,文献库中显示的第一篇探讨外语与思政课程的研究性文献在2014年刊登,自2017年起发文量逐渐增多。2019年发文量首次超过100篇,是一个爆发点,2020年的发文量突破了500篇,2021年的发文量在9月份就超过了2020年总发文量,达到619篇。

图1 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年代分布图

外语教育研究与国家教育政策息息相关,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也是新时代教育机构目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2]11“课程思政”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将“课程思政”提上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日程,自此“课程思政”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更是要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各个角落,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文献年代分布趋势表明外语教育者的教学研究紧跟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

(二)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空间分布图谱

1. 作者分布

把时间跨度设置为2011—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定为作者(Author),运行CiteSpace后得到了节点数为156,连线数为28,密度为0.0023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图2)。从图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者为独立研究者,且该领域发文量较大的学者合作也多为两人之间的合作(如刘正光和岳曼曼、黄国文和肖琼等)。因此,各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少,出现了较为分散的图谱网络。这说明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在外语课程思政上的研究合作不足,外语教育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亟需加强。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2. 机构分布

把时间跨度设置为2011—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定为机构(Institution),运行CiteSpace后得到了节点数为171,连线数为0,密度为0的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图3)。节点数越大表示发文量越多,从表1发文量前10的机构来看,浙江万里学院和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发文量都为6篇,为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但总量仍较少。从图3中可以看出,大中专院校的外国语学院是现阶段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主力,研究成果较多。在跨机构研究方面,各研究机构分布较为零散,没有连线数,也没有形成聚类。这反映了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虽然得到了学术团体的关注,但独立研究是常态,各个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意识不高,导致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

表1 发文量前10机构(单位:篇)

图3 机构共现知识图谱

三、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主题

在某段时间内,论文中数量相对较多且有内在联系的研究问题或专题就会成为研究热点。[3]120作为某一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反映,研究热点对于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而关键词作为高度凝练的名词短语,组合在一起可以反映文章的内容。CiteSpace软件的共词聚类分析就是对关键词的共词分析。从文章中提取出的名词短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共词聚类分析可以把分析对象之间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较少的聚类。[4]118设置节点类型为关键词,运行CiteSpace软件,生成了如图4所示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这些聚类折射出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现状,包括“外语教学”“教学改革”“英语教学”“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思政元素”“高职英语”9个聚类标签。

图4 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在“Cluster”菜单栏中选择“Cluster Explorer”,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表2)。

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图4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和表2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显示出各聚类研究内容存在相互交叉现象。基于图4和表2,大致可将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归纳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研究”“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研究”“外语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研究”“外语课程思政教师作用研究”四个主题领域。

(一)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研究

共现标识词有“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立德启智”等关键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要把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价值引领的主线应贯穿在外语专业课程中。[5]10外语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相比于思政课程的外显教育,外语课程思政更加重视内隐教育。[6]17外语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外语教师要把握好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7]60总之,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要从思政执行者、思政覆盖范围、思政方法和思政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解读。[8]48只有把概念厘清了,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找到契合点和着力点。

(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研究

共现标识词有“实践路径”“生成路径”“教学改革”“教学案例”“教学模式”“实施策略”“评价体系”“设计方法”等关键词。外语教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外语教材和教学评价等是外语教育课程思政落实成效的重要因素。外语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教育和外语教学看作“两张皮”,思政教育也不能像“盖浇饭”那样人为地、生硬地强加在外语教学内容上,要将育人有机融合于教学活动中。[8]48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要构建好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5]11实施过程中不能进行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而要做到因材施教,把课堂教学做细、做全、做实,教学内容也要因势而新,引发学生的价值、情感共鸣。[9]14优秀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会给予外语教育者的教学实践以指引,《中国外语》2021年第2期开辟的专栏展示了大学英语、语言学、国别与区域研究、英国文学、交际英语、翻译专业课程是如何有效地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但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仍是目前外语课程思政的难点。[1]44

(三)外语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研究

共现标识词有“四史教育”“中国文化”“思政元素”等。外语课程蕴含的人类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及语言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使外语课程在课程思政领域大有可为。[10]30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养要求有着详细的描述。这些要求有着丰富的学科内涵,这些内涵就是思政元素。[1]44外语课程思政要与这些素质要求相融合,把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的学生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1]14外语课程思政应该让学生基于中国文化立场和主流价值观念以批判的视角对外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加以批判和吸收。[7]62思政元素不是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嵌入,而是要从专业课程中进行挖掘,要以思政视角审视外语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内容。[7]63教材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教材内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价值观体系的体现。[12]127研究者从外语教材分析、教材设计,特别是教材编写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等不同角度对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2021年《中国外语》第2期开辟了教材研究专题,从教材编写、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阐述了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和实践。

(四)外语课程思政教师作用研究

共现标识词有“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外语教师”“立德启智”“价值引领”等。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人。[2]11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外语教师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外语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8]49一支政治站位高,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优秀的“四有”教师队伍是外语课程思政达到立德树人目标的保障。首先,外语教师要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施。[5]12其次,外语教师要适应开展新时代课程思政的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提高中国历史文化素养、提高紧贴社会实际设置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对热点事件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与外语类专业要培养的“思辨能力” 。[11]14-15只有在深度理解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掌握外语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外语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把思政教育做到春风化雨。[10]32总之,外语教师在教授外国语言文化和相关理论知识时所表现出的立场与态度、视角与观点、思维方式与分析策略都是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启发。[7]63

四、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研究趋势

追踪学科前沿研究可以让研究者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识别进一步需要探索的问题。[3]122在CiteSpace软件中,可以在综合分析突现词(即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的基础上了解某一领域所关注的前沿问题及其演进趋势。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发展趋势,运行CiteSpace软件,在“Control Panel”中的“Burstness”进行参数设置,得到具有高突现值的9个关键词突现图(图5)。由图5可看出,前8个词集中在2018—2019年间,主要是在外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2019—2021年间的突现词为“中国传统文化”并持续至今,说明将中华优秀文化有机融入外语教学是目前研究的主要趋势。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除此之外,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以将图4所显示的聚类包含的关键词按照时间铺开,每一个聚类左边都包含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反映出来的某一主题的研究内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图6即为在关键词共现分析基础上运行CiteSpace生成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图6表明,不同时期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关注点不同。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基于关键词聚类图和关键词时间图谱的分析,可以把目前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分为探索时期、理解时期、实施时期三个阶段。

(一)探索时期

该阶段主要研究集中在“教学改革”“协同育人”等方面,重点探讨了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融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时就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3]1。不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的状态仍然存在,其它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课程育人合力没能形成。[14]115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使“课程思政”再次被提上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日程,“课程思政”逐渐演变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外语教育者要积极探索,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前瞻性等方面形成框架,达成共识。[5]11

(二)理解时期

该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立德树人”“思政元素”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立德树人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契合点与着力点。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外语教师就要全面把握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背后,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价值观引领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49外语课程思政是打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在教学中要做到润物无声。[16]52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实施涵盖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8]47

(三)实施时期

该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案例分析”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外语课程思政要做好顶层设计引领多维育人,挖掘思政素材关照多维能力,细化过程落实多维能力,创新评价构建闭环管理体系。[6]19与此同时,为了全面实施外语课程思政,要把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建设好。外语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读、写、思、辨(辩)、创的方式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变为系统性的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思辨、论辩能力,润物细无声地达到育人的效果。[1]44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以CNKI中关于外语课程思政的文献为对象,借助CiteSpace绘制了相关知识图谱,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比较直观地分析了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热点话题以及研究前沿。分析发现:外语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多为独立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的分布也较为零散,合作研究的态势尚未形成;理论探讨性和实证性研究文章都有,但理论体系和实施框架还有待完善;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领域有“英语教学”“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思政元素”等;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目前主要关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教学有关的话题。

针对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当前我国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外语课程思政要加强跨学科的研究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的问题。外语课程思政离不开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文化等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要在把握学科特色的前提下做好显性和隐性教育。外语学科内部也要积极合作,组建外语课程思政团队,发挥好学科、团队的集体智慧,挖掘好育人元素。

(二)外语课程思政要加强跨机构的合作

外语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系统,焦点在于融入。[1]43不同机构,特别是中小学教研中心、大中专院校和出版社,首先要通过学术交流进行理论和学术探索,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框架,然后再通过经验交流、教学培训等形式把外语课程思政的理念落细、落实,形成完整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外语教材和教学评价体系。

(三)外语课程思政需要加强跨学段的合作

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点,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要做到不同阶段的思政教育不断线,避免简单重复、断层脱节。不同学段教师要加强互动交流,把相同、相似主题的教学衔接好,构建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相衔接的制度体系。[17]62同时还要优化教材统编团队,实现教学内容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连贯性和阶段性相统一、渐进性和梯度性相统一。[18]120

猜你喜欢

外语图谱聚类
绘一张成长图谱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