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强国背景下智能交通职业本科专业群建设探析
——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为例

2022-02-26张海亮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交通智能职业

张海亮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1]。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就业、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发展机遇期,深入研究与探索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对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专业群与职业本科

“专业群”概念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其首次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计教育法》[2];有的学者认为“专业群”的概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出现,最早是由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产业集群理论中提出的[3]。在我国,专业群的概念首次在国家文件中出现是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4],拉开了本科高等教育专业集群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序幕。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对专业技能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的增加,近年来,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性和职业针对性,主要面向建设、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岗位。因此,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体系下,开展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完善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等职业专业内涵建设、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对行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适应性等诸多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

2 交通强国背景下智能交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

在交通强国背景下,进行智能交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分析对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1 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十分重视智能交通行业发展,核心理论体系、关键技术研发等领域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开始规模化应用。

2020年3月,美国智能交通系统联合计划办公室(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Joint Program Office,ITS JPO)发布了《智能交通系统战略规划2020—2025》[5],描述了未来五年美国智能交通领域新兴科技、数据共享、网络安全、自动驾驶、完整出行(ITS4US)和加快ITS部署的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日本在《ITS HANDBOOK 2019》[6]中确定的近期重点任务主要包括车路协同、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2.0服务、ITS(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应用。2020年12月,欧盟公布了《可持续与智能交通战略》[7],提出了线上电子票务系统、铁路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停车系统、共享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等在内的智能交通系统。

在我国,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我国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开始关注并重视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不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在宏观规划、组织机构、资金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2019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支持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有关政策中,作为物联网技术应用场景之一的智能交通也列入了重点示范领域,多措并举支持面向智能交通和车联网的技术研发,促进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2019年以来,各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陆续获批,智慧公路、交通大数据平台、智能出行、运营车辆智能化监管、车路协同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开始落地实施。

2.2 人才供给情况

对2014—2019年连续6年交通运输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交通信息化发展报告》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得知,目前智能交通专业相关研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实施和新一轮“新基建”的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领域将有更多智能交通技术运用岗位需求。从全国来看,基于智能交通行业政策纷纷出台的利好影响,公路、铁路、城轨、水路、民航基础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智能交通市场快速增长的态势仍将继续。行业、产业和市场发展的蓄能释放和潜力挖掘,会给下游就业带来较好环境。未来几年,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将会不断扩大,行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及潜力巨大。智能交通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

智能交通是交通运输领域最具创新性、发展最迅速、技术更新迭代最快的一个学科领域。随着我国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行业和产业发展提出的新的人才需求。

3 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问题分析

近年来,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各高等院校对专业设置实施动态调整。在转型发展中,高等教育专业群建设也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

3.1 专业设置对新发展需求适应力不强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增设新专业须按照规定从教育部学科目录中选择,而新增新设目录外专业均须经教育部审批,一定程度上专业的增加与退出在响应实际人才市场需求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从智能交通专业来看,与其相关的通信、网络、物联网等专业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更新等方面无法实时动态响应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对“交通强国”和“数字交通”发展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适应能力明显偏弱。

3.2 专业群内各专业间内聚力不够

智能交通专业主要理论和技术体系、课程体系等内容,与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多个学科相关。在不同高等院校,依据学校专业设置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其相关专业群建设也各不相同。但是,从当前调研来看,专业群内各专业间相对独立、相对封闭运行的情况居多,专业间内聚力或黏合力不足,不能实现专业间协同发展,不仅无法实现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相反,还可能造成一定的资源内耗。

3.3 专业群建设内涵力不足

随着职业院校的转型发展、招生专业调整优化,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本科或高职院校中具有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师资占比不足,“双师型”教师或来自生产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教师队伍知识转型、能力转型相对滞后,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创新团队的建设还不能真正适应智能交通专业职业教育的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来看,与具体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课程资源建设还不够扎实。

3.4 产教融合主体合作力不实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虽然拥有共同的产学研合作目标,但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在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中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8]。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从现实来看,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工学交替提高学生技能、产教研合作服务社会的效益并没有充分显现。究其原因在于,产教融合主体的需求对接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主动性与吸引力不断降低。

4 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思路

在当前交通强国背景下,智能交通行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和产业的加快转型升级亟待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为例,依托高职智能交通技术专业,以省级示范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建设、优质校骨干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础,构建智能交通技术专业群,能够在新职业本科平台上进一步整合办学优势资源,增强办学专业特色,可以更好地适应山西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4.1 坚持需求导向,专业群拓展紧盯智能交通产业链发展

以智能交通行业和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人才需求为导向,把握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新趋势,抢抓“数字交通”“交通强国”战略发展新机遇。把握智能交通领域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车联网等产业兴起的有利时机,通过专科智能交通技术、本科智能交通管理专业纵向衔接,智能交通骨干专业与电子信息、物联网骨干专业横向衔接,积极拓展智能交通专业,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形成骨干专业带动专业群融合发展的协同效应。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需求的响应度,动态调整招生规模,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增强办学影响力。

4.2 坚持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注重企业参与

为适应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和交通强国建设步伐的加速,智能交通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应紧跟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努力构建“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主体负责”“学校企业双元主体、教师技师双师指导、校内校外双基地实训、专业行业深层次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主体负责”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始终负主体责任,积极发动合作企业深度参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双元主体”共同育人,改变传统教育体系下“学校育人、社会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内专业教师教授知识,企业技师传授技能的方式,结合职业本科教育特点与定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依托校内课程实训基地和校外生产实训基地,训练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通过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促使职业教育与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相融合。

4.3 坚持工学结合,拓建专业群教学资源与条件

智能交通管理是新设立职业本科专业,相关课程体系标准尚未形成,在本科专业开设初期,需要深度分析智能交通行业和产业链岗位职业群、岗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的需求,区别于高职和普本,开设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和素质能力培养选修课,在不同专业间构建产教契合、供需衔接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开设基础共享课程支撑专业群内各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立专业技能课程,分专业响应核心岗位需求,实现个性化培养;补充互选拓展课程,满足学生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需求,提高学生职业升迁和跨岗就业的适应能力。

在教材建设方面,针对职业本科的教材目录、教材标准和相关体系尚未形成的问题,应积极开展活页式、模块化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工作,通过企业深度参与,结合从业资格、职业技能认定等企业关注点,由企业一线员工和任课教师对知识架构、内容进行梳理优化,将智能交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实例纳入教材,在满足教材典型性的同时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4.4 坚持共建共享,整合专业群师资与实训资源

在专业群内,已有师资队伍在满足本专业建设与教学运行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专业群各专业间的师资共享共建,在继续教育、入企实践环节中有意识地推进专业间的衔接与互补,增强教师队伍专业间转岗、轮岗的适应性,拓展教师知识面和技能领域,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优化完善学校外聘兼职教师薪资绩效和职称评定保障措施,引进企业专家入校授课,加强课程体系生产实践技能培养与经验传授,不定期开展基于生产过程的专业学术讲座,实现企业员工、学校教师和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方面协同进步。

在智能交通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在注重专业间关联性进行实训资源整合共享的同时,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优势,选择技术持续进步、产业辐射面广、人才供需关系稳定的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选择典型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共建生产性专业群实训基地,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逐步形成产教研综合型实训基地,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操作性生产实践、科研创新应用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5 结语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利好支撑政策的推行,社会公众认知和认可度的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和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行业发展背景下,智能交通职业本科教育必将借力东风,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交通智能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繁忙的交通
智能前沿
职业写作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小小交通劝导员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