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新模式探析
——以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为例

2022-02-26梁小娟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高职

梁小娟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 524037)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思政育人新模式,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 打造思政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随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这表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思政课程”进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阶段。“课程思政是将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学中想’‘学中做’与‘学中立’,同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政素质。”[3]“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施,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会议讲话精神的响应与落实,更是在新形势下对教学理念提出的新要求。这种新要求旨在强调全课程的同心性,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这一目标,“课程思政”要求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挖本学科的思政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各门课程,从而形成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发挥自身的办学特色,通过教学理念的共通、课程体系的协同以及教学方法的融通,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实现“课程思政”强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1 教学理念的共通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4]这一讲话为课程思政的落实确立了目标。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辩证关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提出的新要求,即育人是所有课程、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和责任。“育人”先“育德”,要实现铸魂育人的共同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必须同向同行,把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既是不同学科教学理念的共通,也是协同育人的前提条件和理论逻辑。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把“立德”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真正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 课程体系的协同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5]的“课程思政”建设总要求。课堂是重要的育人途径和主渠道,课程建设则是“主战场”,只有课程体系的协同方能形成全课程的育人合力。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具有任务和目标上的一致性、方向和功能上的同心性,为课程体系的协同建设提供了思想前提。坚持课程体系的协同性,就是要打破各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间的壁垒,在各课程之间贯通思政元素,从而有效破解思政课程的“孤岛现象”。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并强调“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2],指出要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要素,使全面协同育人落实到细微之处。

1.3 教学方法的融通

教育学理论认为,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上,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5]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各学科课程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激发各种思政元素及其价值并有机融入教学。要立足实际,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在传道授业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课程的思政引导性,拓展学科专业课程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文化+思政”的思政育人实践与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6]因此,要有效利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基于此,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理论+实践”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探索以“课程思政”为主体、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翼、以“文化+思政”为核心的思政育人新模式。

2.1 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是创新育人模式的前提

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建构“文化+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一环。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立足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办学理念上,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从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第二,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优势专业,做精师范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幼儿师范教育的质和量方面稳居全省前列,但该校的专业学科门类并不限于此,在职业教育方面已经远远突破了师范专业的范围。例如,开设了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食品营养与检测、烹调工艺与营养、家政服务与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物流管理等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第三,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例如,申请“现代学徒制”教育试点并顺利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批准。2022年4月,该校的学前教育和电子商务2个专业、3个点成功入选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是广东省5所幼儿师专中唯一获批高校。第四,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门课程的改革创新,坚持举办“名师进校”和社会实践考察等思政交流活动,助力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7]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环节,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尤为重要。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强思政课教师集体培训、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的管理,通过举办教学互评、教学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能力。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学校积极落实学界与业界的互聘制度,通过聘请业界专家进课堂、教师进媒体的方式,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2.2 专业扎实的理论教学是创新育人模式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8]教学工作是思政课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关键在于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坚持把理论学习贯穿于思政教育实践始终,以思想提升有效引领协同育人活动。立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理论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寓德于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也是提高“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不再局限于“课堂思政”,而是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就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实践来看,落实理论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的途径如下。

2.2.1 打造思政文化长廊(树人廊),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该校在湖光校区精心打造了集思想政治教育、党史教育、湛江红色文化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思政文化长廊——“树人廊”,面积约1 200平方米,根据展示的内容分为党的光辉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室外四史教育实践展示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展、湛江红色文化、习语语录、思政教师活动中心九个区域。“树人廊”结合思政课程的内容,把思政课堂教学搬到“树人廊”,使“树人廊”变成“移动的思政课堂”,打破了思政课堂的空间限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思政教育、党史教育、“四史”教育、湛江红色文化教育等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既美化了校园,又为该校落实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根本任务营造了文化育人氛围,构建了“文化+思政”的育人新模式。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理论性强的教材内容在“树人廊”中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了,原来传统单调枯燥的思政课堂鲜活生动起来了,使学生既全面系统地掌握领会了课本内容的知识点,又涵养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2.2.2 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启发式教学

该校强调在理论教学中注重引导,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在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时,充分调动中国的历史和地方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思政元素的载体。例如,为了形成本校的党史教育品牌,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与科学设计,鼓励教师积极研究广东南路革命历史代表人物黄学增,深度挖掘其在南路革命中的影响价值,并将广东南路革命精神等作为本校的党史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品牌,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从地方党史中见微知著,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

2.2.3 坚持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

该校强调在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探讨,将抽象的概念落实为具体的事件,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案例分析的思辨能力。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凝练好广东南路革命和改革创新的故事,以生动的案例分析和讲解,力求丰满、真实、科学地体现广东南路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追寻南路先驱足迹 弘扬南路革命精神”视频与纪录片《黄学增》、欣赏原创歌曲《碧海丹心黄学增》,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成长历程和奉献精神。

2.3 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是创新育人模式的保障

所谓实践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9]。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从而探索理论的价值。

教学与实践紧密相连,实践是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实践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10]。从目前高校管理机制上看,思政课教学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多由团委负责实施,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从学校层面统筹实践教学,注重把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广东南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和思政课程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通过举办社会考察、实验实训、大学生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例如,组织师生参观化州市笪桥镇柑村的广东南路革命化州纪念馆、硇洲岛渡海先锋营纪念馆、张炎将军故居和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思政课实践中。从社会的发展变迁到革命纪念馆的红色历史,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课程思政”建设对触动学生心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行走的思政课堂”有利于提升育人的成效。

2.4 理论和实践的双循环是创新育人模式的关键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依存与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教学效果。理论教学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为理论教学提供“源头活水”,是创新思政育人模式的关键。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高职院校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双循环,尤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实践的感性认知。例如,通过为学生分析最近发生的社会新闻事件,强调学科的伦理道德和操守,促成知识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为学生实践或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了融思政教育、党史教育、“四史”教育、湛江红色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树人廊”后,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特点,以各种创新形式展示学习成果,以课件、微视频、公众号推文、排演专题舞台剧等作品积极传播中国革命文化,有效地实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知行合一文化育人功能的转变,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其中,该校学前二系的学生在参观“树人廊”的湛江红色文化后,得到启发,创编的舞蹈作品《红土·傩心》参加了第十六届广东大学生舞蹈大赛并荣获一等奖。

同时,为适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主动参加广东省“南粤家政”工程,并倾力打造“家乡味道”公益助农电商、人工智能赋智“城市交通之眼”等多项社会服务平台。2021年3月,该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主动肩负起湛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此外,该校还依托学校的广东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科普及基地等省级平台,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与湛江市中小学共建劳动教育课程。

总之,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积极建构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两翼、以“文化+思政”为核心的思政育人新模式,大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3 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路径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如何使“课程思政”贯穿育人的全过程,破解思政课程的“孤岛”现象,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思政文化资源,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模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新时代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和思政课教学特点,加强机理探析、创新研究和路径探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推动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服务。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建设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对于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0]近年来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一大批高学历毕业生的加入,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队伍整体得到充实和提高。但是个别教师存在知识面窄、社会经验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部分教师难以整体掌握思政课内容,在实现教学内容有机铺垫和有效衔接方面的能力较弱,教学方式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足,难以建立“双主体”之间的实时反馈和合理沟通,降低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度。为此,一方面要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课程思政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应该关注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要实现“课程思政”,必须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关键主体的作用,让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向学生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知识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价值引领,发挥好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每位课程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还要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切实做到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角度看待科学知识。教师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做好“四个服务”,争做“四有”好教师。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实现“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资源共享。加强不同学科、学段、地域的交流合作,开展经常性的教师教学培训、现场教学观摩、教学经验分享等活动,做到教师互动共建、互通有无,充实建设高水平思政课队伍。要深入做好第一课堂育人,把知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课程体系上打造“大思政”的格局,即以思政课程为基础,以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通过对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发掘、梳理、整合和提升,推动各类课程都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3.2 创新党建共建模式,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保障。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当地和社会生活中的丰富思政资源。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地方的珍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结晶,是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的宝贵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是对思政课教学的新尝试。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积极整合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促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社会力量融入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可考虑以党建共建的形式,实施“校地结对,实践育人”计划,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形成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版图。其一,开展组织共建。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革命纪念馆的特定场所和红色资源,组织党员以同上党课、定期交流等方式,加强党建工作,推动革命纪念馆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其二,开展思想共建。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高职院校双方平台,以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开展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设立由学校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领导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负责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深度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路径、模式和成效进行全程监督,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组织教学督导通过随机抽查、课堂听课、师生访谈等方式进行日常监督,确保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其三,开展教研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挖掘红色文化教育元素,将其与课堂教学、思政研究有机结合。要积极推动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发展,例如,实现革命纪念馆专业技术人员与思政教师的互融互通,可以聘请纪念馆人才担任兼职思政教师,定期为学生开设专题思政课、活跃思政课氛围,也可以选派优秀思政教师通过参与整理纪念馆教育元素,拓展思路视野,更好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底蕴、历史信息、革命人物、艺术价值、核心精神共同构成了其教育元素。可以组织思政教师通过深入挖掘革命纪念馆中所蕴含的教育元素,按照时间、主题、人物、事件等分类建立教育元素数据库,探讨每个教育元素所蕴藏的时代背景、历史脉络、发展趋势,分析、研究其与思政课的具体结合点,将纪念馆教育元素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素材,丰富思政课内容,凸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3.3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思政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10]这需要我们根据每门思政课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思政课授课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各个学段思政课的育人内容、目标、功能的差异性,互相借鉴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统筹教学知识点,最终做到精准滴灌,实现守正创新。过去,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照本宣科及“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提不起学生学习的“胃口”,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只有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才能破除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的难题。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其一,丰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思政元素。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主动参与。尤其是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各类课程在思政元素运用上要“活”。各类课程在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立足本课程的特点把握好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教学方式,能“融”则“融”,不能生搬硬套;能“合”则“合”,不可生拉硬拽,坚持思想引领、实效为先,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其二,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运用上要“活”。青年学生对网络有着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和亲和力,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网络慕课、思政微课、资源共享课等为依托,借助职业教育平台和网络化教学实践,用活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激发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活力,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质增效。要用好互联网技术平台,大力推进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博、官方“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建设,通过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互动投影等技术,借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当地红色文化元素和网络资源打造成高职院校思政微课堂的鲜活素材,不断拓展思政育人途径。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思政专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高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