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究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

2022-02-26席玉玲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共产党人建党

席玉玲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炼并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它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立党、兴党、强党的丰富营养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伟大建党精神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2]。因此,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探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原因、内容和方法。

1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价值

高校的思政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等为一体的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将先进思想文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也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丰富生动的思政素材,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具体育人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同时铸就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伟大精神,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融入思政课,丰富思政课素材,正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面临困难时做出应对的非凡能力和对中华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1.2 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错综复杂,各种错误思潮风起云涌,历史虚无主义充斥,歪曲历史、抹黑历史英雄等现象对学生的思想世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精神理论进行内涵解读,尤其是面对突发困难时党所采取的具体举措、制度保障等,通过历史纵向和中西横向的对比,可以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3 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青年学生,生逢盛世,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重担。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进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探索形成的,从侧面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可以取得胜利的信心、展示了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牺牲和奉献,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感,进而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

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奏响了时代最强音。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这一重大政治宣誓和理论创新具有开创性和科学性。

2.1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

坚持真理,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所展示的真理为共产党人先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预示着“庶民的胜利”,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这一真理作为指导思想,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坚守理想,是指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且始终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朝着这个伟大的理想前行。可以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明确指出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里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和开放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2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的初心和使命[3]。这个初心和使命,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党的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正是由于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4],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必须以恒心守初心、以生命赴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责任,而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绪论部分,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明确指出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既是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也是每个中国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2.3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风范

一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风范和伟大的政治品格,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据不完全统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勇牺牲并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人;为保家卫国,超过19.7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宝贵生命;在脱贫攻坚斗争中,1 800多名同志献出了生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更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明确指出了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风范,都阐明了爱国主义的“精气神”,可以有效融入。

2.4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体现在对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纪律等的拥护、执行、遵守上,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任何时候都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对党忠诚也意味着忠于人民,不负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英雄舍生忘死,冲在一线,英勇就义,这是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表现。在和平年代,坚持党的领导,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就是对心中的信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表现,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民”史[5]。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鲜明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展现了中国公民的高度价值自觉和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真实性彰显出了独特而强大的价值观优势。这里的人民性凸显出共产党人朴素的人民情怀。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在实践层面有着相似之处,在本质上有着一致性,可以更好地相互融合。

3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并不是简单地、生硬地叠加、拼凑,而是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地处理。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开设有2门思政课。这两门课程虽然具有共性,但也存在差异,因此,融入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探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3.1 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讲好中国故事

思政课是育人的主阵地,是第一课堂,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首先要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教学。

3.1.1 丰富课堂内容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基础性、政治性、理论性课程,里面有很多概念和结论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到枯燥,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大量的鲜活事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加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所以在教材、教学内容、素材上也要体现这一点。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比如讲述中国共产党人道路的选择、理想的确立以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阐述第二章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和信心,诠释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讲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奋斗历程,揭示共产党人的时代担当和历史责任;讲述革命先烈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的红色故事,阐明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风范;讲述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忠于党和人民的历史事实,阐释共产党人勇于自我革新的为民情怀,使新时代的大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百年来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和苦难辉煌史,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生成逻辑,讲清楚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等,使学生在课堂上深刻掌握新思想、新理论,充分把握课堂主阵地,将建党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堂[6]。

3.1.2 改进教学方法

仅仅依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不足以凸显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此,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先分析学情,结合学生实际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对典型人物事迹烂熟于心,全面收集相关视频、音像资料,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总结,编写与教材契合的教学案例。加强教师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的能力。同时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授课内容结合伟大建党精神,鼓励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查找文献、撰写与授课内容相契合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读书报告,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引导学生针对“新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大学生如何传承这种精神”等特定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同思想观点交织在一起必定会发生碰撞。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相关的内容,通过抖音小视频、课堂演讲、情景剧再现等引发学生思考,将线上、线下结合起来,打造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堂。

3.2 开拓第二课堂,用好中国精神

除了发挥好思政课第一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之外,还需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第二课堂”,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精神。

3.2.1 课堂实践教学

在思政课堂上,除了讲述传统的、常规的知识点之外,还要不断摸索课堂实践教学,如小组讨论、课件汇报展示、讲述红色故事等,方式可以多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视频片段,并分享自己的感想,观看新闻联播、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片段,让学生开展讨论和故事讲述等,随时掌握新闻动态,了解最新“中国精神”的宣传片,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3.2.2 校内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除了课堂上有限的课时之外,还可以充分借助校园文化和社团,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传播“中国精神”,比如举办全校党史知识竞赛、“中国精神”演讲比赛、“伟大建党精神”主题征文比赛、红色文化抖音视频PK大赛、红色主题摄影展等,这种实践性质的“第二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学习的空间很大,也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2.3 校外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思政课教育也不例外。”[7]课堂上、校园里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最终都将落到实践中。提升思政课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传播正能量,通过开展红色走读、参观走访爱国教育实践基地、调研打卡红色景点、乡村支教、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模拟法庭等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使其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将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4 结语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生动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应当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青年是祖国最强大的新生力军,传承和弘扬好中国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学习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在思想上可以帮助青年学子坚定信心、信念和信仰,在实践上也可以激发青年学子努力奋斗、不断创新。在高校思政课中有机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提升了课程的理论高度,强化了思政课程的育人价值。青年一代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要旗帜鲜明地做忠诚的爱国者,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共产党人建党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