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中提高节奏训练有效性的策略
2022-02-26周天龙
周天龙
节奏训练是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乐感的重要教学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节奏情绪、节奏直觉与身体节奏感等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多种形式的节奏训练活动,以此提升节奏训练的有效性。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一些情感充沛、旋律轻柔的音乐并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的旋律,不利于展开节奏训练。基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发掘歌曲的情感元素,根据歌曲的内容引入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背景资料,产生主观情感,借助这种主观情感感受音乐中隐藏的轻柔节奏,从而启发学生的音乐节奏情绪,促使学生能够将特定的情绪、情感与音乐节奏对应联系起来,形成对不同情感音乐的节奏感知,大大提升了课堂节奏训练的有效性。
例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上册《希望与你同行》的教学,本首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龚耀年的作品,他创作这首歌曲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过去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色彩。这首歌曲虽然情感充沛真挚,但是曲调舒缓柔和,是一首充满“希望之情”的歌曲,其节奏表现不是很明显。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中“隐隐”的节奏,开启节奏训练,教师将龚耀年的生平经历、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资料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观看。
师:通过资料,根据我们以往的音乐学习经验,你认为这首歌曲的节奏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应该是抒情、舒缓的节奏。
师:那这种节奏是为了表达什么?
生:为了表达歌曲情感,抒发报效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怀。
案例中,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借助图示直观展示节奏波动,强化学生对音乐中节奏的感知,同时让学生大声演唱歌曲,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受到的节奏进行输出,从而形成节奏训练活动,启发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直觉是一个人最基础的感知,要想提升节奏训练的有效性,教师可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直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完成节奏情绪的启发后,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进行节奏辨别练习。从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选编可以发现,每单元都会设置几首节奏相像的歌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这种轻柔、舒缓乐曲中的音乐节奏,教师可根据本单元内不同歌曲的高潮情况,选择不同的乐段,将不同的乐段编辑在一起,每个乐段之间间隔10秒钟,形成“音乐节奏训练串烧曲”,让学生反复听音乐,根据音乐辨别其节奏与节拍。大量的辨别练习能让学生的大脑产生一种直接反应,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节奏直接感知,让学生一听某种音乐就能够辨别出其节拍类型,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案例中,不同的节奏训练方式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训练过程中,且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生的节奏感。从训练过程中发现,“聆听+猜测+模拟哼唱”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训练的参与兴趣,课堂中的活动氛围浓郁。此外,学生反复聆听、猜测与哼唱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训练的过程,这种节奏训练的成效较为明显,待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这几首歌曲的节奏感知明显增强。
肢体伴奏的方法,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节奏的认知,利用手臂、手掌、脚、腿等肢体做出有规律的动作,以此表达音乐的节奏。这种训练活动形式比较适合曲风明快、节奏鲜明、情感热烈的歌曲。
肢体伴奏节奏训练的原理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感受,自己发出声音,形成自己的节奏,当学生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完全契合时,能够有效訓练学生的节奏感知。由此可见,肢体伴奏节奏训练法本身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对歌曲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充分满足大部分歌曲的节奏训练需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入“四步节奏训练法”,即将“击打节奏”与“朗读节奏”“歌唱节奏”“合唱节奏”相结合,形成综合性节奏训练活动,让学生一边击掌、一边歌唱,同时完成歌曲演唱,全面调动学生的肢体、嘴、耳朵与大脑,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节奏,形成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知,进一步强化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效果。
总之,音乐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乐感的主要手段,不同的训练活动能够达成不同的训练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节奏训练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提升节奏训练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