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医院安全转运专项组的构建

2022-02-25张晓霞胡书凤冯金星

护理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室突发事件专项

院内转运因治疗环境突然改变或转运途中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而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从而导致难以预测的病情变化或意外事件发生,存在较大风险

。 马莉

、安莹

等研究显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9.5%~31.9%。手术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8%

, 危重患者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4.5%

。 2017 年美国贝克尔医疗保健发布的医疗十大问题中将 “患者转运”列为十大安全问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 如何规范转运流程,减少转运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在转运突发事件的发生后正确的处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院护理部成立以“护理部为核心,病区网格化管理” 模式的安全转运专项组,负责全院转运工作的规范制定、培训和考核,并依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构建了护理“病人转运”模块,包括“病人转运”和“病人转运质量控制”栏目,实现了应用信息化系统对全院需转运患者进行精确评估、动态监控、质控改进的管理目标。专项组成立以来,经临床实践,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组建医院安全转运专项小组,明确组织架构及组员职责 2018 年12 月护理部成立安全转运专项组,由护理部直接领导,科护士长牵头,下设组长1名,副组长1 名,秘书3 名,同时每个病房选拔1 名护士作为科室质控联络员,实施以“护理部为核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安全转运专项组负责全院安全转运管理工作,参与安全转运相关护理制度的制订、培训、落实、监督及修订工作,整理转运相关的指南和知识,并制订成册。

1.2 明确安全转运专项组工作内容

在后续发展中,相关养殖人员以及疾病防控单位应进一步将非洲猪瘟重视起来,针对具体的防控办法及疫苗等进行研究,尽量将这一疾病对我国猪养殖业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避免因为这一疾病导致养殖人员遭受经济损失,最终达到促进我国养殖业不断发展的目的。

1.2.1 制定转运制度和质控标准 转运组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以“转运安全为主题的”电子问卷调查,在文献阅读

基础上修订了安全转运的制度和质控标准, 并根据转运最新要求逐年更新。 依托我院HIS 系统,将最新转运单提交至“病人转运”模块以便每位患者转运交接,将“质控标准”上传至“病人转运质量控制”模板,以便各科室和护理部各层级质控检查和数据抓取。

1.2.6.2 配备转运急救箱 根据患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

,根据不同级别准备仪器设备、人员配备、药品急救箱等可以降低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保障患者安全, 且为了改善院内转运时转运药品、物资准备不统一、不齐全的现状,专项组为全院每个病区统一配备便携式转运急救箱, 便携式急救箱分为Ⅰ型和Ⅱ型。 “转运急救箱Ⅰ”适用于高频转运患者的护理单元,急救箱内物品和药品规范摆放,专人管理。 “转运急救箱Ⅱ”适用于临时转运患者较少的护理单元,急救箱平时为空箱,不存放任何物品和药品,转运箱表面粘贴了物品清单,临时转运时按标签备齐物品和药品,标签上的必备药品或物品科室必须常备。 转运急救箱统一放置位置,方便取用。“转运急救箱Ⅰ”内的物品和药品管理,严格落实效期管理。 “转运急救箱Ⅰ”建立“转运急救箱清点记录表”,实行封条管理,每周查看封条情况并用记录,使用后或更换近效期物品/药品时,需进行清点记录。2 种转运箱上物资清单均包含了必备物资和专科物资,专科物资可根据专科特点进行增减或删除。 必备物资包括:(1)急救药品,肾上腺素2 支、尼可刹米2 支、地塞米松2 支和生理盐水1 袋;(2)急救物品:沙轮、止血带、止血钳1 把、胶布1 个、碘伏棉签、干棉签、留置针、贴膜,输液皮条、20 mL、10 mL 针筒各2 个、50 mL 针筒1 个、吸痰管2 根、纱布2 包。

1.2.6.3 优化转运工具 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时,前期应该做好设备准备及检测工作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 因此联合医院总务处对全院科室的转运所用的轮椅和平车按时进行巡检, 要求轮椅和平车必须处于备用状态,且均备有安全带,转运床必须有刹车、护栏等安全措施,对于不合格的转运工具进行维修升级。同时向医院申请了院内转运车,由院保卫处具备厂内驾驶资格证的医警驾驶,24 h 值班, 主要用于恶劣天气时的院内转运或者患者仪器设备较多时的转运, 保证了院内大型转运的安全和时效。

1.2.5 建立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现护理继续教育内容及培训形式不能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专项小组通过建立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提高护士的病情评估、监测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降低患者院内转运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专项小组要求每个护理单元安排1 名N2 级及以上的护士作为科室的专项质控联络员(网格员),建立“转运专项组”微信工作群,协助并确定各网格员扫码入群。 转运专项小组定期负责培训网格员安全转运相关知识,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为现场授课和网络授课相结合的形式,每季度1 次,培训1 周后采用问卷星的形式进行考核。 由组长和秘书不定期对临床转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网格员需培训科内其它护士,并予以考核,培训形式和考核方式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定,需留有痕迹。

1.3.2 转运过程的科室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 对转运方、接收方及患者或家属均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5 级打分法: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科室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例数/转运患者例数。

1.2.3.1 患者转运单 此类转运单适用度最广,主要用于急诊转病房及病房转科患者, 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1)一般情况:转出方式、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皮肤情况、过敏史、约束和患者的早期预警评分

;(2)管道情况:人工气道、给氧方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动脉置管、鼻胃(肠)管、导尿管和引流管;(3)治疗情况:静脉用药、血制品;(4)转运突发事件。

1.2.3.2 手术患者转运单 此类转运单适用于病房至手术室的转运,包括3 部分。 (1)术前一般情况:意识、生命体征、术前准备、皮肤状况、管道、手术部位、静脉通路、动脉置管、血制品、术中带药、药物皮试、过敏史、带入物品;(2)术后一般情况:麻醉方式、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术前准备、皮肤状况、管道、手术部位、静脉通路、动脉置管、血制品、术中带药、药物皮试、过敏史、带入物品;(3)转运突发事件。 转运单着重评估患者转运前的生命体征和影响手术的安全指标等。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自2017年举办以来,至今已两年有余。大赛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竞赛项目与内容的设计,全面检验现代教育技术下幼儿园教师教育综合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引领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正如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处长林宇所说:通过赛项的设计、选手的参赛,反过来也促进了选手的专业改革。目前,课程目标的就业导向不强、课程内容的职业性缺乏、实训内容的专业性不足成为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难题。为了弥补这些难题,国家教育部举办了此次大赛,目的就是为了“以赛促改、以赛促训”,真正实现高职培养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目标。

1.2.3.3 特殊检查科室转运单 此类转运单适用于特殊检查科室(DSA、内镜等)患者的转运,此类转运单为双向单,内容包括3 部分。 (1)检查前一般情况:诊断、手术名称、意识、生命体征、术前准备、皮肤状况、管道、静脉通路、带入药物、血制品、药物皮试、过敏史、带入物品;(2)检查后一般情况:麻醉方式、手术名称、给氧方式、生命体征、皮肤状况、管道、静脉通路、带出药品、血制品、带出物品、苏醒评分;(3)转运突发事件。

1.2.4 修订转运应急预案 转运专项小组在查阅文献

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函询结果和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转运中病情变化的应急预案、 转运中仪器故障的应急预案和转运中管道滑脱的应急预案。 专项小组要求各个科室网格员根据专科特点, 结合重点病种细化应急预案策略,并组织科室演练。各病区护士长负责督查。对组织较好的科室,专项小组予拍摄视频并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学习。

1.2.2 优化转运流程 刘晁含等

在对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工作的最佳证据总结中提出, 建立标准化的转运流程及院内转运规范, 对危重患者在院内的转运中有了更明确的准则及要求。因此,需定期检查转运工作,提高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转运专项组结合各个专科特点制定专科标准化转运流程, 如普通患者转运流程、急诊患者转运流程、急诊手术患者转运流程、普通手术患者转运流程等。联合急诊、手术室、重症监护室、 普通病房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的患者转运流程演练,规范了转运过程中的物资摆放位置、人员的站位和不同站位转运者的职责。 专项组拍摄了相关教学视频, 强调了不同类型的转运方式时工作人员的站位、过床方式等细节要求,避免因不合理的管道摆放、生拉硬拽的过床方式等,导致皮肤擦伤及管道滑脱等突发事件发生,并通过护理部微信公众号推送全院护士学习,以达到同质化培训的目的。

1.2.6 配置安全转运仪器物资

1.2.6.1 规范配备转运仪器 有研究表明

,心电监护、 血氧饱和度监测以及无创血压监测这3 种监测项目为转运所需的最低监控标准。 院内对危重患者较多的科室,例如急诊科、ICU、手术室等科室均配备了转运便携式转运呼吸机、转运监护仪、便携式氧气瓶、便携式负压吸引器、注射泵、输液泵等;各专科均配备了心脏除颤仪,病情需要的时候可携带,而对于普通科室,我院设备科可提供仪器设备外借服务,供临床应急使用。

此次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设计以及学生课堂管理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设置任务点督促学生学习,在设计课堂环节促进学生主动举手、抢答的积极性,以及减少学生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出现的走神、分散学习精力等情况。同时,学生记录的分析也只是应用师星学堂不久的时间段内的分析,无法提供可靠依据。但是,本次课程是本校智能手机应用于课堂的初探,提出了基于智能手机的课堂互动应用系统的具体应用流程,对于今后的课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选择有代表性的桑树,单株小区,3次重复,完全随机设计。除试验因子外,其他条件一致,每株随机抽取树冠中上部的3条母枝(每条枝调查2条新梢)进行观测,并分别挂牌标记。每年4月10日至6月7日进行测定,从4月13日开始,每隔3 d调查1次,连续观测2 a。用卷尺测定新梢的长度、叶片的长度和宽度,并用游标卡尺测定新梢的直径和叶柄的长度,分别算出其平均值和日生长量,主要统计新梢上从基部芽位向上第6~8节位的平均值,并以时间为横坐标,新梢和叶片的生长量或日生长量为纵坐标,绘制生长动态曲线。

诚然,当前各种概念充斥整个化肥行业,但随着农民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涌现,未来无论什么工艺、多少含量、何种配比都要以满足作物需求为前提。

1.2.7 规范安全转运的质量控制 转运专项小组根据前一年专科转运量确定科内质控频次, 分为月度和季度质控检查,对重点科室(如急诊、ICU 等)重点关注,负责全院的转运质量控制。 (1)各科室的网格员通过HIS 系统对科室转运进行质控检查, 并及时提交, 专项小组组长定期汇总全院质控问题;(2)专项组会不定期的对全院各单元进行现场抽查, 全院护理单元均覆盖, 检查存在问题将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反馈, 做警示教育, 对存在问题的科室责令整改;(3)专项小组通过护理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看到各科室转运量, 及科室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的转运突发事件。对于各科室在转运中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专项组会及时跟进核实、分析,并通过专项组的微信工作群进行匿名分享,做好警示教育。 (4)每年年底专项组会对全年的工作和督查结果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头脑风暴确定每年的改善重点, 根据5、3、1 打分原则进行打分,采用80/20 法则,确认根因,通过现场调查、现场考核、查阅文献、指南支持确定真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最后进行效果评价。

1.3 评价指标

电能表以ATT7022B芯片作为专业计量芯片用来对电压、电流采样,MSP430F149单片机主要对存储电路、通信电路、校正电路等进行处理。主要功能是实时测量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电能参数。该电能表集众多传统电表优点于一身,具备高精度、多功能、长寿命、误差补偿、抗干扰、体积小等一系列特点。

1.3.1 患者转运中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率 转运专项小组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主要分为3 种类型。 (1)病情相关的突发事件:意识改变、心跳呼吸骤停、心率上升或下降>20%、SpO

下降>20%、血压上升或下降>20%、严重心律失常和皮肤损伤;(2)与人员物资设备相关的:仪器故障、氧气不足、仪器电源不足、仪器、物品损坏、仪器物品不齐全、未配备人员转运、转运人员受伤和行人受伤;(3)护理不良事件:用药错误事件、各类非计划性拔管事件、跌倒坠床事件、输血不良事件和压力性损伤事件等。HIS 系统“病人转运”会自动抓取“转出”或“接收”项目中记录的突发事件。 安全转运专项小组要求网格员每月汇总突发事件率并上报到转运小组。 转运突发事件发生率=转运突发事件发生例数/转运患者病例数。

1.2.3 修订并上线转运单 安全转运专项小组根据电子问卷调查结果, 结合各科室转运风险和需求重新制定患者转运单、 手术患者转运单和特殊检查科室转运单。 并将这3 种转运单添加至“患者转运”模块, 护士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选择相应的电子转运单完成科室信息化交接。 电子转运单可通过HIS 系统自动抓取患者一般情况(如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和管道情况,对于监护患者,可实时提取患者生命体征信息, 转运单的填写可以通过PC 端或者手持设备(如PDA)进行填写,极大地缩短了转运单的填写时间。患者到达接收科室时,接收科室护士通过手持设备扫描患者手腕带,进行信息核对,点击“确定入科”选项,患者信息即从原科室转至新科室。 如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突发事件或者不良事件,转运者或接收方在电子转运单上选择“转出”或“接收”模块,记录转运过程中突发事件。转运专项小组可以通过“病人转运质量控制”对每月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核实、追踪、整改和反馈。

2 结果

将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实施基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医院转运专项组指导转运患者5 121例,与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专项组成立前的4 772 例患者院内转运情况进行转运效果的比较。

2.1 安全转运专项组成立前后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比较 安全转运专项组工作实施后患者转运时病情相关突发事件发生率、 人员物资相关突发事件发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安全转运专项组成立后转运过程中科室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比较 专项组成立前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患者转运科室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比如要换一个人,这个员工会认为:组织想换我,我要留一手,开始考虑个人利益。作为组织来说,因为这个业务还得做,企业还要活下去,没有更好的人,还得用他。这样,员工和组织之间开始博弈,相互提防,进入一种负循环。

3 讨论

3.1 实施基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转运后有效降低了转运中突发事件发生率 近年来由于三级转诊制度的执行,三级甲等医院收治患者重病患数越来越多,对于危重患者的转运压力也逐年增加。 表1结果显示,实施基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转运后,患者病情相关突发事件、人员物资相关突发事件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马莉等

研究相一致。 普通病房在危重患者转运方面存在短板,转运专项小组关注全院每个病房转运工作,做到同质化培训,同时本着“降阶梯预案、充分评估、优化分级、最佳路径、动态评估”5 方面为原则

,制定的标准化分级转运流程保证了院内转运的患者安全,有效降低了转运中突发事件的发生率。 分析其原因:(1)通过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事件。 专项组由护理部统一领导,管理力度大。 由专科护士长管理,专业对口,管理更得心应手,副组长和秘书来自于全院内外科、重症和手术室,各部门群策群力,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同时能很好地了解各个专科的特点和需求,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促进院内工作同质化管理

。(2)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流程

是质量改进的基础。 传统转运时仅凭借临床经验配备转运医护人员, 准备转运设备药物,存在经验不足,评估不充分的现象。专项小组制订了专项组手册,完善各种制度、重造流程和应急预案,让全院临床转运工作有据可循。转运者可根据指南要求和临床实际情况规范配备转运人员,转运设备药物,按专项组管理要求转运物品设施定点放置,清单管理,极大地缩短了准备物品的时间,提高了物品的完备率,较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员物资相关的转运突发事件

。 (3)专项小组特别强调风险因素识别,规范了转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求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配备相应的转运人员,提升了不同风险的应对能力,保障了病人的安全,这与丁万红等

研究结果一致;(4)个性化转运单制定,让各专科管理更加精细化。 根据普通病房转运、手术转运和特殊检查科室转运进行了梳理,对转运中重点环节予以细化和规范。

3.2 实施基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转运提高了科室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 安全转运专项组成立后,在全院护理的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课程中都安排了相关课程,增加了全院护士转运相关的知识储备,同时也提高了普通病房护士对转运的重视程度,在临床转运风险显著降低; 其次科室之间在转运过程中,准备充分,沟通规范,交班顺畅,科室间满意度大幅提高,在出现转运突发事件时能够协作处理,制定的各类电子转运单的应用使得各类突发事件可追溯,职责分明,医院管理更趋精细化。 这与马莉等

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规范的转运核查单能够降低转运中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同时减少科室在转运患者时耗时减少,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患者满意度提高。

3.3 实施基于信息系统建设的安全转运专项组提高了科室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系统建设, 可将转运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展现,监控转运工作中的异动,从数据中分析转运工作的质量和改进方向, 医院实施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专项质量控制, 突出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专业性,通过专业组织的培训与考核,保障了护送患者转运时的安全性。 通过发挥专项组的质量监控作用, 实施以各护理单元自我控制为基础、逐级控制与横向控制相协调的矩阵式质控体系,使管理更具连续性和精细化, 有效促进了护理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专项组对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完善、 对护理人员系统规范的分层培训和考核,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专业综合技能,赢得了转运科室间和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

[1] Gavin Denton, Lindsay Green, Marion Palmer,et al.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of Inter-hospital Transfer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Led by Advanced Critical Care Practitioners[J].Br J Nurs,2021,30(8):470-476.DOI:10.12968/bjon.2021.30.8.470.

[2] 马莉,王志稳,葛宝兰,等.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风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9,33(21):3676-3680.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19.21.008.

[3] 安莹,李飞,付博晶,等.567 例急诊高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9):3740-3744.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7.29.012.

[4] 卢俊红,王秀军. 危重患者术后院内转运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3)1900-1902.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6.13.033.

[5] 裘文娟,陈肖敏,俞永美.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58-61.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6.01.016

[6] Blakeman TC, Branson RD.Inter- and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J ]. Respir Care,2013,58(6):1008-1023. DOI:10.4187/respcare.02404.

[7] 刘晁含,付沫,丁娟,等.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最佳证据总结

[J].护理学报,2020,27(15):33-38.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0.15.033.

[8] 邓先锋,杨霞,喻姣花,等.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学杂志,2020,35(19):56-60.DOI:10.3870/j.issn.1001-4152.2020.19.056.

[9]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专家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J].中国急救医学,2017, 37(6):481-485.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7.06.001.

[10] Bonnici K, Ridings R, Chinn R, et al.Learning from Critical Care: Improving intra- and Inter-hospital Transfer Processes in Enhanced Care and the ward[J]. Future Healthc J,2020,7(3):214-217.DOI:10.7861/fhj.2019-0063.

[11] 陆涵,赵媛,朱晓丽,等.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护送方案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效果的Meta 分析[J].护理学报,2021, 28(4):19-25.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1.04.019.

[12] 安莹,陈小雄,李飞等.急诊护士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认知状况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5)2126-2130.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6.15.012.

[13] Bergman L, Pettersson M, Chaboyer W,Improving Quality and Safety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Critical Incident Study[J].Aust Crit Care,2020 ,33(1):12-19. DOI: 10.1016/j.aucc.2018.12.003.

[14] 梁红梅,王小琴,裴传凤,等.危重症患者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8,25(21):16-18.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8.21.016.

[15] 马莉,王志稳,葛宝兰等.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前核查单的编制及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9, 19(9):1388-1394.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9.09.023.

[16] 高健,刘晓颖,史冬雷.《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解读———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的实施[J]. 中国急救医学,2017, 37(6):485-487.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7.06.002.

[17] 吴溢涛,王晓容,潘文彦,等.分级色块管理方案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21,28(10):17-2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21.10.017.

[18] 闵锐,汪琼,张霄艳,等.我国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10-12.

[19] 刘佳惠,熊钰.国内急危重症患者院内预警分级转运效果的Meta 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2):128-133.DOI:10.16821/j.cnki.hsjx.2021.02.008.

[20] Bergman L, Pettersson M, Chaboyer W,et al.In Safe Hands:Patients’ Experiences of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during Intensive Care[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2020,59:102853.DOI:10.1016/j.iccn.2020.102853.Epub 2020 Mar 26.

猜你喜欢

科室突发事件专项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最难办事科室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