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学校德育之花绽放课堂内外
2022-02-25姜乃强周洪武赵建贞
姜乃强 周洪武 赵建贞
聂建军(主持人)
武汉市三店学校特级教师
邝伟东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西宁小学校长
彭昌奎
四川省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校长
王芳
银川市金凤区第二小学校长
徐汝成
广东省珠海市田家炳
杨忠顺
内蒙古扎赉特旗音德尔第四小学校长
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德育,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贯穿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
新时代,如何不断突破创新,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力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日,《教育家》杂志举办系列线上圆桌论坛,特邀一线中小学校长,围绕“新时代学校德育的突破创新”分享了思考与实践。
真正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
广东省珠海市田家炳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徐汝成: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抓住青少年最好的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系统科学设置课程,通过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开展。
如何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的设置要以生命活动为圆心,以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发展生命和幸福生命为主线,具体可分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三部分。根据课程内容可分为 “安全与健康”“养成与交往”“价值观”三大领域。遵循横向展开、有机衔接、循序渐进、全面系统的原则,在三大领域细化不同的学习模块,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和发展需要,设计相应的课程主题。
就课程内容而言,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德育课程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德育主题的校本课程、社团课程或其他活动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学科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等,是以精神文化建设为特质的育人课程,涉及博爱精神、契约精神、理性精神等关乎个体道德核心的内容。
就课程实施而言,德育课程不再将道德教育止步于道德说教和理论宣讲,而是将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德育课程的核心,对学生的自律、自主、反思、交往、判断、决策、合作、协商、妥协、包容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培养,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又要放眼教室外面的世界。德育课程的实施可以参考“课程设计—内容探讨—方法探究—结果展示—课程评价”的顺序进行,可以融合学科课程,也可通过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社团课程及其他实践性主题课程展开。
反思当前的教育,一是过于重智轻德,德育严重缺位,导致教育的不完整;二是现在学校的德育很多流于管教,停留在“规则”教育上,没有抓住和抵达德育的核心;三是德育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课程体系,没有根据教育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现在的教育亟须德育归位,真正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真正重视并持续科学地搞好德育,我们的教育才能改变现状,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造特色教育,引领德育创新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西宁小学校长邝伟东:西宁小学作为广州市劳动教育实验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号召,以劳动教育为抓手,促进学校德育开展,在学生教育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内容,打造特色学校。
学校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一是领导班子亲自抓,专管劳动教育的副校长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为建设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夯实基础;二是开设劳动特色课程,将劳动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三是打造劳动基地,开辟了校园的劳动小基地,全校师生在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四是加大劳动教育经费投入,打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专用活动室;五是培养优秀劳动教育工作者,目前学校已有22名兼职劳动课任课教师。
学校以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目标,针对孩子在自然、社会、生活方面的认识局限和动手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为切入口,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把孩子带进田间,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体验劳动的过程和乐趣。学校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探索出了劳動特色学校的创建路径,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这是学校的育人目标。特色学校的创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川省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校长彭昌奎:成都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是成都高新区一所年轻的学校,从2014年建校之初,学校就以品格教育为抓手,引领学校的整体发展。短短几年,学校构建了品格教育特色德育课程体系,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是品格课程序列化。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学校梳理出了“专注、有序、友善、感恩”等24个适于中国中小学生成长的必备品格,并将这24个品格的教育以每学期两个的排列排入了12个学期,贯穿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
二是品格课程课时化。学校品格教育特色德育课程的架构有三个特点: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发挥学科育人主体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地方课程为延展,增强班会课实效性,将品格教育与班会课融合;以校本课程为核心,彰显品格特色多样性,满足学校整体发展需要。
三是品格课程活动化。学校每一项主题德育活动都围绕品格教育开展,包括开学典礼品格宣讲、散学典礼假期品格活动建议、运动会坚持品格、劳动节感恩品格、风筝节创意品格等,品格教育的加入让这些看似平常的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
四是品格课程评价多元化。基于学校实施的品格教育德育课程,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德育激励评价体系暨品格教育评价体系,包括“学校、班级、家庭”评价三位一体,“教师、家长、学生”多向评价,“物质、精神、行为”多元评价。
实施品格教育近八年,学生、教师、学校都成了受益者:学生养成了正直善良、独立自主、意志坚定、积极乐观等美好品质;教师们自信有爱、成长迅速,有十余名教师成长为市级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获得了成都市新优质学校、成都市阳光体育示范学校、成都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称号。
丰富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
银川市金凤区第二小学校长王芳:德育课程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既要坚守传统德育的优势,也要创新发展德育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学校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融合开发,增强德育实效。
融合德育主题,统领课程建设。学校打造了“爱的教育”三大板块课程,具体包括“生命价值”课程、“祖国至上”课程、“规则意识”课程。三大板块课程分别通过德育学科课程施教模式、德育渗透课程渗透模式、德育活动课程活动模式实施。
打造德育阵地,丰富德育途径。学校专门开辟了“爱心农场”,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播撒爱的种子、分享爱的成果。学校通过打造多个阵地将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与课堂,包括“爱乐乐团”“爱说快板社”“爱创空间”“爱塑工作坊”“爱动健身场”等。学校充分挖掘学科德育的价值与内涵,真正实现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
倡导“师生双主体”,促进德育实施。学生既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教师亦是如此。学校要培养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引领教师认真研读《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让他们在德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倡导文明网络德育,实施外部环境把控。面对网络世界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必须做出积极反应。一是教会学生选择,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要教会孩子选择。二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既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又要教会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遵守道德。告知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三是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加强校园网建设,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发挥校园网应有的德育功能。
内蒙古扎赉特旗音德尔第四小学校长杨忠顺: 我校是一所半寄宿制城关镇小学,生源特点是进城务工家庭学生占比85%以上。探索实践“三结合”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学校构建起了八项协同育人机制,营造了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机制一:建立了学校三级家委会工作机制。通过自荐、推荐的方式组建了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面的家委会,明确了家委会成员的工作职责,让家委会成员参与班级、学校管理,增强其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认同。
机制二:建立了家长学校培训机制。学校按照“学生入学,家长入校;孩子毕业,家长结业”的家长培训理念,制定了家长学校培训规划、计划。每位家长每学年均要接受不少于12课时的集中系统培训。
机制三:建立了“家长驻校”轮值办公机制。实施“家长驻校”轮值机制,赋予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和监督权,促进了家校深度合作。
机制四:建立了家长志愿者招募机制。学校每学年根据需要开展家长志愿者招募和志愿者助教活动,引领更多的家长主动服务班级、学校、社会,家长志愿者成为传递释放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的重要力量。
机制五:建立了教师家访和弱势群体学生关爱机制。学校教师话访、家访和学校家长接待日等工作已形成常态,特别是寒暑假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填补了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关爱。
机制六:建立学校重大活动家长参与机制。学校开展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均邀请相关家长参加,为更多的家庭搭建了互鉴互学的平台,让身边的榜样示范引领好家风。
机制七:建立多方部门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社会育人环境。为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增强育人实效,学校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不同内容的育人活动,提升了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机制八:建立依托地域资源育人机制,联合实施实践育人。为保证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学校联合有关部门建立了校外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农耕文化教育、助老敬老公德教育等丰富的育人活动。
学校“三结合”育人机制的建立,使广大家长尊师重教意识、家庭教育意识明显提高,一大批智慧家长开始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