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022-02-24李清云

幸福家庭 2022年17期
关键词:想象力课文作文

■文/李清云

想象力是写作素养的要素之一,但想象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多看、多听、多做、多感受,将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的事物积累起来,使其成为写作的灵感源泉。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优质教育资源,采用多元化的培养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 水平。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活跃思维,拓宽小学生的写作思路。小学生天性好动,有时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会产生一些不同于常人的想法。而以往的作文教学过于重视好词、好句的摘抄和背诵,使学生认为摘抄的就一定是好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生搬硬套这些词句,难免会导致其写作思路受限,作文缺乏应有的灵动性和创造性。而想象力的培养能够改变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利用课内外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阅读材料和阅读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使得作文教学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张扬个性、释放天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作文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本土教育资源,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使其将丰富的体验转化为写作灵感,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策略

(一)融入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本土资源应用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能够弥补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的不足,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本土资源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融入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能力是人面对事物有感而发的能力,比如,在面对一只小昆虫时,人们会感悟到生命的珍贵。感悟能力较强的人,当面对一种事物时,会联想到其他事物,可能是具体的事物,也可能是抽象的事物,由此抒发内心的想法,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想象的过程。因此,培养感悟能力也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 途径。教师融入本土资源进行感悟能力的培养,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了解本土的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特色等方方面面的事物,还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例如,在主题为“我的植物朋友”的作文教学中,学生需要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记录下植物的样子、颜色等特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植物是分布非常广泛的自然资源,无论什么季节都可以随处观察到植物。在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植物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如果是在东北地区,那么教师可以借助杏树来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当地某个公园一年四季杏树由杏花盛开到叶子变黄凋落的图片。学生看到熟悉的场景,会变得兴奋起来,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杏树是我非常喜欢的植物,想要记录它的特点,除了从样子、颜色、气味、果实等方面去观察,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有的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不禁联想到杏花开放时正值五一假期,他与家人、朋友一起去公园爬山,满山的杏花让人心旷神怡,还想到在公园发生的一些趣事,由此产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感叹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样一来,学生会想到在观察植物时还可以从寓意、作用等方面入手。教师通过融入本土资源,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学生写作时的情感表达,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二)丰富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丰富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教师常常会借助教材中的课文讲解写作思路和写作技巧,然后借助实例引导学生依据该写作手法和思路展开写作。教材中的课文虽然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作为写作教学的素材未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使学生所接触的作品不够丰富,摘抄的词句过于相似,从而使得写出的作文缺乏新意。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大多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泛读、默读、朗读、划分自然段、标出段意、总结中心思想、选段背诵等形式为主,且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尤其是在分析段意和总结中心思想时,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把阅读变成了机械化的读和背,使得学生自主阅读鉴赏和探究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其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鉴赏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增强时,他们便会有意识地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习更多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丰富阅读体验,认识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到生活以外的事物,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为后续的续写、仿写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主题为“猜猜他是谁”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名著《巴黎圣母院》的片段,“更恰当地说,他整个人就是一副怪相,一个大脑袋,红棕色头发竖起;两个肩膀之间耸着一个偌大的驼背,与其相对应的是前面鸡胸隆凸;大腿与小腿,七扭八歪,不成个架势”。这段关于人物的外貌描写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对这段人物描写的看法,让学生合作鉴赏该段文字。教师要充分地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领悟到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有助于其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与作文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发展其想象力。小学生好动、思维敏捷、记忆力较强,对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主题,然后要求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边想象边动手操作,可以联想到与主题相关的生活经历或者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将其展现出来,由此实现想象力的提高。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明确活动目标,使其符合作文教学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且难度不大的实践活动,如音乐、绘画、游戏活动等,与作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完《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并展开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将这一片段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学生会选择文中的“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这句开展绘画活动。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要画出父亲、一棵树的树枝、叶子这些主要内容,但是想通过绘画体现人物的神态比较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在画父亲的时候想到父亲的神态是什么样的?”学生便会回答:“他应该是一边看树叶一边在思考。”教师通过询问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当开展关于人物的写作练习时,学生便会从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

(四)注重拓展训练,促进想象力的提升

作文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只有真正地动笔去写,才能将积累的素材运用起来,也才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逐步提高写作能力,想象力也是在实践中获得提高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开展拓展训练,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会引导学生进行扩写或者仿写,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 方式。

例如,在讲解完课文《荷花》的基础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微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情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设置如下问题:“作者笔下的荷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荷花美在哪里?”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来确立主题,并进行写作练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再创编一个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拓展训练,能够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突破传统写作练习对学生创作思路的束缚,使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从而逐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活跃其思维,拓宽小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针对当前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其想象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猜你喜欢

想象力课文作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看见你的想象力
背课文的小偷
打开新的想象力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