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玉印谱序文中的印论研究
2022-02-24沈金涛
沈金涛
关键词:罗振玉;印谱;印论
引言
罗振玉(1866—1940),初字坚白,后字叔言、叔蕴、式如,号雪堂,浙江上虞永丰乡(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收藏家,于敦煌学、古代金石器物学、甲骨文字学成就最为突出,创甲骨文书法之先河,为“甲骨四堂”之一。而今人对其篆刻艺术的关注较少,事实上罗振玉在篆刻上造诣颇深,是近代杰出的篆刻家。罗振玉不仅自己投身于篆刻艺术的实践中,而且在晚清动荡的时局中,致力于收藏、辑录、研究中国古代玺印,编撰了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印谱,对中国篆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罗振玉一生著述颇丰,而对印学研究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值得关注与研究,其对印学的论述集中在印谱的序文之中。
一
罗振玉的印论集中于印谱序文这一现象,与罗振玉最初和篆刻艺术结缘,以及后来他对篆刻艺术的主要态度有密切的联系。罗振玉十五岁时开始学习治印,便从出售旧物的商贩手中购得一枚汉印,汉印深厚古穆的风格打动了罗振玉。他将其佩戴在腰间,从而开启了他与篆刻紧密联系的艺术人生。罗振玉“始学制印,苦无师承,尝以百钱从持竿售旧物者手得汉人私印一,爱其深厚古穆,佩之衣带间,斯须不去身,此予有印癖之始”。罗振玉最初是以收藏的形式对篆刻产生兴趣,自此罗振玉不断地收藏印章,辑录印谱。四十岁游京都,一年间陆续购得古玺印近百方,后听闻消息,前往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从山东商人处先后购得古玺印千余方……罗振玉收藏印章数量之巨,让人叹为观止。他流亡海外期间,迫于生计出售许多藏品,条件稍好便又求购。罗振玉在言语中無不透露着无奈之意:“孤栖海外无以给,晨夕乃鬻以糊予口,致辛苦数年而后得之者,至是悉为他人有。每念之,不去怀。则又稍稍托同好购致之,然所得不及往岁之半矣。力仍不能有再聚者,复再散。”
罗振玉不仅收藏古玺印,对印谱的收藏也极为热衷。即使在日本生活拮据的时段,他依然对收藏印谱一事非常重视。仅以陈介祺辑《十钟山房印举》为例,罗振玉为求购此书,于1916年六七月间就为此事与王国维通信近三十封。对《十钟山房印举》是否为吴大澂旧藏,是否如陈介祺斋号“万印楼”之说钤印数量过万,具体的交易价格等细节一再确认,还特别交代让王国维加油纸包裹后再装箱邮递,足见罗振玉对其重视程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罗振玉还将所藏印章刊印成册,先后发行了多部印谱,而罗氏与王国维书信中谈到辑录印谱一事时说“若此身竟不遽死,尚可为续编”,也坦言发行印谱并不盈利,能收回成本已然不易。罗振玉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勘校发行印谱,显然是为了推动印学的发展。
二
罗振玉对印学的推动, 最为特殊的是肯定了印学的学术价值。他认为古人将篆刻视为“雕虫小技”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篆刻与小学、地理、官氏等有极为重要的联系。“始知古印玺者,实于小学、地理、官氏诸学, 至有裨益, 好之乃弥笃。私意数百年来,固未有能阐斯学之蕴者也。”这也是罗振玉与同时期的篆刻家、学者在研究印学时最大的不同之处。如官氏而言,罗振玉就考证了诸多罕见姓氏。他在太田孝太郎的藏印中寻见诸多姓氏, 曰“ 椑多” 、曰“ 窒中” 、曰“乘马”等。在罗振玉自辑的《赫连泉馆古印续存》中,罗振玉亦发现了诸多古僻姓氏,若“郱”(殆即后世之“邢”)、若“狡”、若“辅”、若“阗”、若“新垣”、若“东里”、若“叔中”(“中”即“仲”)。这些姓氏百家姓中没有,且吴大澂《续百家姓印谱》中也未得见,足补前人考据之所未及也。如小学而言,罗氏亦用功颇深。前人知六朝石刻, 书“觸”字为“ ”,以为仅仅是六朝时期的机构,罗氏在先秦古玺中发现此字,认为此字义虽不可考但从牛、角,可知先秦已有,可补字书之缺。如地理、史事而言,罗振玉经整理发现古玺印出土地聚集于几处:关中、山左、绥远和归化(今呼和浩特),以关中出土既多且精。
三
而对于篆刻艺术本身,罗振玉在浩瀚的中国篆刻史中将目光聚焦在“第一次高峰”古玺印,而非有元以来的文人流派印。从目前的史料来看,罗振玉没有单独辑录、刊行过文人流派印,而在古玺印中,对官印又关注最多。在罗振玉出版刊行的印谱中,官印占了半数以上,如《凝清室古官印存》《隋唐以来官印集存》《国朝官印集存》《西夏官印集存》《历代古官印集存》等,不胜枚举。这一点从罗振玉自身篆刻的取法来看,也不难得出结论。从旅顺博物馆藏的罗振玉印章,以及后世出版的《罗振玉印谱》来看,罗振玉主要取法秦汉,在平正中求变化。罗振玉最常用的自刻名章,如“振玉印信”(图2)、“臣玉之印”(图3)、“罗叔言”(图4)从内容到形式均呈现典型的秦汉风格。
提及秦汉篆刻,秦汉时期最为鼎盛的玺印、封泥制度自然不可规避。罗振玉首先就对玺印材质以及印纽的等级制度提出了疑问。卫宏《汉旧仪》曰:“诸侯王印,黄金橐驼纽,文曰玺;列侯,黄金印龟纽,文曰印;丞相、将军,黄金印龟纽,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纽,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纽,文曰印。”应劭的《汉官仪》、孙星衍的《汉旧仪补遗》等均有类似的记载。罗振玉对比了大量的官印后发现,没有哪个时期的印纽的材质是严格按照记载标准执行的。罗振玉认为,前秦时期,无论官印、私印,以铜为材料的占据九成以上,其余以玉、陶、铁、象牙等材料制成的印章合计不到一成,印纽也以坛纽、蚁鼻纽为主;秦汉时期,亦是以铜为主要材料,很少出现金、漆、烧料、石膏等其他材料,在印纽上以坛纽、桥纽为主,后出现了狮纽。有了大量实物的佐证,罗振玉对前人认知的突破不仅在印章的形制上,还在内容上。时人认为,只有今人刻印会在姓名之前冠以里贯,或在一方印中同时刻上名字,或只刻名而不刻姓,这种形制非古代已有。而罗振玉在太田孝太郎的藏印中发现有印文曰“南阳堵阳某字某某”,曰“曹遁文逊”,一印中兼刻名字且冠以里贯的先例;“破胡私印”则是刻名不刻姓的例子,推翻了时人陈旧的观点。如此例者还有,前人认为古玺印皆记姓名,汉人始有封完及吉语诸印。而在罗振玉收录的《赫连泉馆古印存》中,就有大量的先秦吉语印,曰“富”、曰“得志”、曰“安官”、曰“敬上”等诸印,据此,吉语印始于汉这一观点便不攻自破。不仅如此,罗振玉还从收集的印章佐证了汉代已有物象印这一论述,汉人铸造物象印,其所绘人物与汉石刻画像相同,前人称为古蜡封印,不能断定时代,今确知为汉物。
罗振玉的考据并未止步于秦汉,亦对新莽以应“土德”故官印皆为五字的说法予以反驳。《孝武本纪》中记载:“夏,汉改历,……更印章以五字。”张晏曰:“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也。”罗振玉在《梦庵藏印》中就发现有“酆睦子则执奸”新莽六字印,当然新莽官印以五字为主,但是显而易见,在不可省略之处,未尝不可变通。还有西夏文字的样式,亦在罗氏藏印中得到证实。前人仅知西夏文字多为楷书,有人收藏西夏官印,皆不能断定是何国所书。而罗振玉收藏了官印作叠篆,背后有西夏楷字,可知为西夏官印且西夏有篆书。罗振玉还提到其所藏的隋唐年间的村印,宋代刺史印乃前人未见之物,“予所藏则有朱文‘大毛村印’,大与隋、唐官印等,书体亦相似,知为隋、唐间物。是隋、唐间有村印,前籍所未载”。“而刺史印,则为自宋以来谱录所绝无。今谱中之‘冀州刺史’,尤为印林鸿宝,宇内无第二品者。”诸如此类,对前朝考据失之偏颇、失察的论断予以纠偏、证伪之处不胜枚举,足见其印论对篆刻史论的贡献。
四
羅振玉不仅沉醉于自己的学术世界,自己辑录、刊行印谱,而且对近代其他人编纂的印谱也颇有研究,还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进行推荐,让篆刻同好受益匪浅,可以避开许多粗制滥造、不加鉴别、赝品横流的印谱。如古玺印:清代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罗振玉认为该谱为精妙之冠,后世认为其列古玺为卷首,始开古玺创作研究新篇;钤拓不多,收录皆精,为世所推重的有高庆龄《齐鲁古印捃》以及郭裕之《续齐鲁古印捃》。如汉印《十六金符斋印存》,集吴大澂藏印两千余方,吴多取法于此遂成一代金石大家;鉴藏大家吴云的《两垒轩印考漫存》;周銮诒、周铣诒两兄弟藏辑的《共墨斋汉印谱》。如隋唐官印:吴云的《二百兰亭斋》;冯云鹏、冯云鹓兄弟二人同辑的《金石索》。当然,集各家藏古玺印成谱之先河,为空前巨著,被称为“印谱之冠”的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为罗振玉推崇之至,不然亦不会如前文所述,为此印谱与王国维书信近三十封。罗振玉对推荐的印谱均仔细阅读,亦会指出其中有待商榷之处。如印章的断代问题,罗振玉就指出冯氏兄弟误将金代“行军都统之印”鉴为唐代之物,未看出印章“武成”之款为后人所加;瞿中溶误将隋代“观阳县印”断为唐代之物,金代“勾当公事”印断为宋代之物等。足见罗振玉用功之深。罗振玉对印学的态度与观点领先时代,他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为后世学术百花齐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约稿、责编:金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