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护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2-23阴英韩洪娜张瑞莉
阴英,韩洪娜,张瑞莉
(北京航天总医院 重症医学科,北京,100076)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性重症病,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1]。针对性治疗能缓解症状,但若治疗后缺乏有效的护理,则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病情加重[2]。因此,为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治疗效果,必须采用合理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其护理模式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责任制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全面护理模式,通过明确定位护理人员的职责,提高其护理主动性,可保证护理方案有序进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3-4]。本研究采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探究该干预方式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北京航天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确诊为感染性休克[5];② 临床资料齐全;③ 患者家属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标准:① 合并恶性肿瘤;② 患有精神系统疾病;③ 伴有凝血功能障碍;④ 合并心、肝或肾等脏器重大疾病;⑤ 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并长期行透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22~65岁,平均为(44.68±5.94)岁;疾病类型为胸腔感染22例,泌尿系统感染7例,呼吸道感染16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23~67岁,平均为(44.96±6.15)岁;疾病类型为胸腔感染23例,泌尿系统感染8例,呼吸道感染 14例。2组间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1.2 方法
在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其常规护理干预,持续3周。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遵医嘱为患者规范使用抗休克药物;若患者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则及时处理。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家属健康宣教,讲解感染性休克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情绪。
在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其责任制护理干预,持续3周,具体内容如下。① 制定护理方案: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并结合主治医师意见制定护理方案。② 建立责任制护理小组:护士长建立责任制护理小组,并负责培训护理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感染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和护理注意事项。护理人员考核通过后分配具体工作,护士长监督其做好查房、健康教育和消毒等工作。建立责任制工作表,护理人员需在交接班时做好记录,避免出现交接班错误、护理空档期等情况。③ 责任到人:护士长定期召开会议,根据患者疾病发展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并将方案内容安排至个人,做到责任到人。为了确保方案能够有效实施,可在走廊墙壁上悬挂责任制工作表,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实施护理,提升其责任感,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④ 对症护理:根据患者感染部位和症状进行针对性护理,定期监测其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做好环境消毒,以避免出现细菌感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根据患者感染情况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呼吸道感染患者,要及时清理其口腔和鼻腔的残留物,保证其呼吸畅通;做好抗休克护理,患者在感染性休克的情况下,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的情况,须及时为其补充血容量。患者在复苏过程中要实行限制性液体管理,控制液体输入速度、顺序及输入量,并对患者复苏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⑤ 加强巡视: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增加巡视频率,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若患者出现病危情况,则及时联系主治医师。⑥ 心理疏导: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可能会产生不良情绪,导致护理方案落实不到位。护士长要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开导,必要时可对护理人员进行调整,确保责任制护理方案的顺利实施。护士长可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等分配护理人员,促使护理人员能与患者友好交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⑦ 持续改进:护士长每周日对本周责任制护理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总结,若发现护理方案中存在不足,则及时进行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生理指标 于入组时、护理2周后,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包括心脏指数、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
1.3.2 休克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记录患者的休克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
1.3.3 炎症因子水平 于入组时、护理2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1.3.4 不良事件 于护理期间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不良事件包括器官功能衰竭、二次复苏、死亡和肺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生理指标对比
入组时,2组间心脏指数、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理2周后,2组的心脏指数、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生理指标对比
2.2 2组休克时间、ICU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的休克时间为(22.56±6.35)h、ICU住院时间为(10.35±3.32)d;对照组的休克时间为(36.87±9.48)h、ICU住院时间为(14.57±4.68)d;观察组的休克时间短于对照组(t=8.413,P<0.001),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t=4.934,P<0.001)。
2.3 2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入组时,2组间IL-6、CRP和TNF-α水平对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护理2周后,观察组的IL-6、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期间,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5/45),对照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89%(13/4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指各种致病细菌及毒素等侵入机体血液循环系统,导致患者出现全身感染、血压降低、代谢紊乱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一种综合征,病死率较高[6-7]。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症状较多,且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逐渐失去知觉,变得嗜睡乃至昏迷,还有可能引起多个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临床护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有重要作用[8]。有研究[9]表明,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同时,对患者的饮食、心理等方面进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生存率。
常规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内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导致护理效果并不显著。责任制护理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责任护理小组,通过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将方案落实到位,进而改善其预后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10]。该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还能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的错误和异常情况,并及时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11]。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责任制护理具体有以下几点优势:① 通过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主治医师的指导意见,能够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评估,从而为有效护理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保证方案的可行性。② 护士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含感染性休克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可提高护理人员关于感染性休克等方面的护理水平。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并进行排班管理,可督促护理人员认真落实护理方案,有助于其积极了解患者病情,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③ 加大巡视力度有助于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做出处理,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士长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等分配护理人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方案的依从性,进而使患者恢复加快。④ 护士长每周日对责任制护理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总结,有助于提高护理方案的实施效率,提高护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完成度。得益于上述优势,观察组在护理2周后的心脏指数、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均优于对照组,IL-6、CRP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休克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上述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这提示责任制护理能够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缩短休克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易超群[12]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采取责任制护理模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缩短其休克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