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疼痛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机械痛阈值的影响
2022-02-23钱娟刘莉娜黄婷敏江蕊
钱娟,刘莉娜,黄婷敏,江蕊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江苏 无锡,214122)
髋部骨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直接影响,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进而加大治疗难度[1]。目前,临床上针对髋部骨折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以手术为主,但术后疼痛会加重患者的生理应激反应,影响其实施功能锻炼的积极性,对其康复状态及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实施护理干预具有关键性作用[2-3]。规范化疼痛护理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患者开展疼痛认知教育、规范疼痛程度评估等相关流程,并依照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取得的护理效果较为理想[4]。本研究展开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规范化疼痛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期间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纳入标准:① 符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5]中的诊断标准;② 经CT等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③ 理解和表达能力均正常;④ 接受手术治疗(如髋关节置换术等)。排除标准:① 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② 近期服用过镇痛药;③ 对阿片类药物成瘾;④ 伴有下肢血管疾病;⑤ 有慢性疼痛史。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8例)。2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直至出院,同时接受3个月的随访。
1.2.1.1 术前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给予其心理疏导,对其加强髋部骨折健康教育,尽最大可能为其创建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髋部骨折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每隔2~4 h帮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
1.2.1.2 术中护理 护士协助手术医师及麻醉师执行手术操作和给予对症处理。
1.2.1.3 术后护理 护士帮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将其患肢抬高30°;指导患者展开咳嗽、深呼吸、肌肉等长收缩、膝关节屈伸和直腿抬高等训练;依照医嘱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镇痛药。
1.2.1.4 饮食干预 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膳食计划,保证营养物质摄入充足,且以高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食物为主。
1.2.2 规范化疼痛护理 观察组患者接受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的规范化疼痛护理直至出院,同时接受3个月的随访。
1.2.2.1 疼痛认知干预 患者入院后,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骨科护士对其开展疼痛健康宣教,指导其准确使用疼痛评估工具,评估其对于疼痛症状的认知水平。
1.2.2.2 健康宣传教育 护士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口头讲解、多媒体宣教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告知患者正确的疼痛控制方法及处理原则,提高其对于髋部骨折术后疼痛的认知水平。此外,强调镇痛药的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促使患者正确掌握镇痛药的使用方法。
1.2.2.3 疼痛评估 为了保证镇痛护理的合理性,护士采取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向医师反馈VAS评分>4分的患者,并遵医嘱对其实施疼痛干预。
1.2.2.4 镇痛干预 ① 超前镇痛:术前1 d及术后,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使用镇痛药,详细记录其疼痛评估结果,并以此为依据评估镇痛效果。② 多模式镇痛:通过放松疗法和音乐疗法等多种方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感。③ 个性化干预:护士结合患者的疼痛耐受性和对镇痛药的反应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包含与患者的沟通方法、播放患者喜欢的电视节目等内容。④ 针灸干预:在麻醉解除后,实施腕踝针治疗措施,取患侧下4、5区,将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与皮肤成30°倾斜刺入,刺至皮下浅层,询问患者是否出现酸、麻、胀、痛感,在出现上述症状后保持针体与皮肤自然紧贴,缓慢向真皮下推进,在露出2 mm针身时,使用医用胶布固定针灸针。留针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每天1次,持续针刺7 d。
1.3 观察指标
1.3.1 机械痛阈值 术前、术后2 d、术后3 d及出院时,采用触觉测量套件在切口周围2 cm处检测机械痛阈值,测量值越大说明机械痛阈值越高[7]。
1.3.2 髋关节功能 术前、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量表[8]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理想。
1.3.3 疼痛感 术前、术后2 d、术后3 d及出院时,采用VAS评估患者的疼痛感,总分为10分,重度疼痛7~10分,中度4~6分,轻度疼痛为1~3分,无疼痛为0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机械痛阈值比较
术前,2组间机械痛阈值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 d、术后3 d及出院时,2组的机械痛阈值相较于术前均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机械痛阈值比较
2.2 2组髋关节功能比较
术前,2组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2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相较于术前均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
2.3 2组疼痛感比较
术前,2组间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 d、术后3 d及出院时,2组的VAS评分相较于术前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2组VA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后常出现疼痛,其不仅会影响手术治疗效果,若未能及时控制,则还会导致术后康复训练受限,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和压力性损伤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9-10]。髋部骨折患者于手术结束后需要经历较长的恢复期,疼痛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其康复时间,加重其心理应激反应,对其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阻碍[11]。因此,及早对患者采取疼痛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观察了规范化疼痛护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术后2 d、术后3 d及出院时,2组的机械痛阈值相较于术前均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大(P均<0.05),提示规范化疼痛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机械痛阈值。出现此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规范化疼痛护理于实施期间对护士具有严格的要求,要求护士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髋关节术后疼痛知识,以及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模式镇痛、个性化镇痛及腕踝针治疗等措施,这在保证各项护理措施顺利执行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疼痛耐受性及机械痛阈值[12]。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2组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相较于术前均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高(P均<0.05),提示规范化疼痛护理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主要原因在于,规范化疼痛护理通过健康指导、认知干预等措施提高了患者对于疼痛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此外,通过尽早采取镇痛措施,不仅可以规避髋部骨折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还能弥补常规护理措施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患者降低康复训练的难度,推动其积极参与髋关节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2 d、术后3 d及出院时,2组的VAS评分相较于术前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可见规范化疼痛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分析其原因如下:规范化疼痛护理作为近年来倡导和推广的镇痛治疗新观念,其处理原则主要为消除疼痛影响因素,减少镇痛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减轻疼痛和手术治疗对于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14]。在规范化疼痛护理措施实施时,充分考虑患者的疼痛强度、疼痛部位、基本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对于镇痛效果的需求,重视患者心理问题的识别及处理,进而提升了整体疼痛诊疗水平,可有效减轻疼痛感。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接受规范化疼痛护理,在提高其机械痛阈值的同时可促进其髋关节功能尽早恢复,且对于减轻疼痛感也具有理想的干预效果,在临床上可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