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学习法融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

2022-02-23赵鸿燕沈伊扬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跨国同伴跨文化

□ 文/赵鸿燕 沈伊扬

为优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并提升教学效果,同伴学习法应运而生。同伴学习法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自创立以来,同伴学习法被世界各国的高校广泛实践应用。而在中国高校该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偏向于理论课,在实践课的应用则较少。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交往愈发密切的当下,培育复合型、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已刻不容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以国际化为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新的教学模式融通人才培育模式,为中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进程输送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谈判学”课程与美国爱荷华大学谈判课堂合作,迄今已完成多轮中美学生“一对一”线上谈判,在开展中外谈判课堂合作、推进中外学生结伴学习方面积累了相关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同伴学习法融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同伴学习法的缘起与发展

同伴学习法诸如同伴互助学习法(Peer Assistant Learning,PAL)或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PI)于20世纪后期提出后便运用于世界多国。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创立的同伴教学法主要是指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教师参与讨论过程并根据讨论结果选择性地讲授重要知识点。英国托平教授等人创立的同伴互助学习法主要是通过同程度伙伴间的积极帮助和支持来促进自身主动学习,并以此获得知识和技能。尽管不同学者对同伴学习法的定义角度和理论阐述有所不同,但实质均聚焦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结对学习、互动和交流来推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至今,同伴学习作为专业术语和特定教学方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同伴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古来有之。例如:中国古代就有“伴读”“小先生制”“结对子”等传统;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古希腊学院思想家之间的辩论以及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导生制”等,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同伴学习法的萌芽形式。随着各国对多样化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体系的探索,同伴学习法的创新模式被正式确立并广泛应用。这一方法已被国外高校研究和实践多年,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同伴学习方式被应用到中国,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各类课程中,如物理学、英语教学、计算机学、心理学、医学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尽管如此,目前对于跨国、跨文化、跨时空同伴结对学习的探讨仍然较少,将同伴学习法作为教学改革模式引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更为少见,故而为笔者的深入探讨提供了较大空间。

以教学创新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与大调整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四大趋势接轨,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看,中国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高校作为教育产业链上最后一环,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推行教育改革责无旁贷。在国内外形势的双重推力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这一需要。同伴学习法适应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凭借国外高校的实践经验证明其有效性,对于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作用。笔者在实践同伴学习法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进一步融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度需求,通过开展同类课堂的国际合作,实践了多轮中美学生“一对一”的同伴练习与结伴学习,并通过理论提升得以总结和再运用。同伴学习法鼓励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加强互动,以此来获取知识和巩固技能,而国际合作的同伴学习则在更大程度上加强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特征及效果。

国际化人才的有效培养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来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明确要求新时代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体现出中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改革朝着发挥课程互动性、实践性的方向发展,为同伴学习法的跨文化应用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土壤。同伴学习法强调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并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结对学习。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上充分发挥同伴学习法的创新作用,能够鼓励学生主动通过课堂实践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训练,亲身经历跨文化交际过程,积累更多的国际化实践经验。这既满足了学生期望国际化课堂的实际需求,又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国际合作助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国际同类课堂的教学合作,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同类课程教师建立国际合作,通过打造一个真实的跨时空交流环境,让学生通过线上方式与外国学生结对学习,有效推动了课堂“快乐学习”目标的实现。在国际合作的跨国同伴学习中,教师给出一个实践案例后,学生会主动查阅和检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准备,并在与跨国伙伴的学习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这就改进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和“灌输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成就感和收获感显著提高,对其后续课程学习及未来成为国际化人才起到激励作用。同伴学习的结对模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与完全陌生的跨国伙伴结伴学习、反复交流。在真实的跨文化情境交流中,学生不仅需要输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也要倾听对方的观点,及时修正和弥补自己的理解误区和知识盲点,在思想的碰撞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获得跨国学习伙伴的反馈与建议,既培养起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又通过跨文化的相互启迪和深入交流实现正向的知识迁移,从而有助于复合知识结构的国际化构建,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和高阶性。

与传统单一型的专业人才相比,国际化人才的能力复合且多元,这不仅体现为其具有专业、复合的知识结构,更体现在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上。模拟实践练习是实现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通过文字或视频等案例形式掌握不同文化特征和跨文化交流经验,课堂对于他国人员交流风格和文化习俗的知识传递经常是静态、笼统的,这会导致学生对他国文化的认知形成定势或产生偏差。在跨国同伴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搭建起跨文化互动的桥梁,匹配不同国家的学生结对学习,鼓励跨国学习伙伴通过邮件、视频等方式开展练习。在“一对一”跨国同伴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从不同文化视角思考问题,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有裨益。同伴学习法将跨文化知识和国际合作理念融入到现有课程体系中,为学生切实体会文化多样性开拓了道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形成立足本国、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以包容、尊重、开放、合作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方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探索

同伴学习法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起步较晚,还未得到大范围实施,对于跨国同伴学习的应用则更为少见。在“国际谈判学”课堂的跨国同伴学习实践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对教学改革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一是时区和时差问题。对于来自不同国家开展结对学习的学生而言,时差是不可避免的客观消极因素。在实践中,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经常存在着较难协调的时间差,导致双方都难以及时给予回复和获得反馈,有可能会降低双方对于结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双方缺乏深入沟通以及对于知识细节的挖掘,甚至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降低同伴学习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预估时差问题可能造成的困难,引导学生掌握国际时区和时差的相关知识,并提前评估跨时区结伴学习的最佳时间段和可能时间段,从而帮助学生跨时区结伴学习的顺利完成。同时,须让学生充分认识未来跨国工作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做好预案,积累经验,从而成长为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

二是同伴学习的议题设置问题。跨国、跨文化的同伴学习对议题设置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议题过于简单,无法揭示学生的学习盲区和理解误区,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巩固课程知识的目的;反之,如果议题过难又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互动学习热情不高。另外,议题既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个人风格的差异,还要积极寻找文化的交汇点。合适的议题对于同伴学习法的顺利应用和高校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预先了解双方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与外国教师充分商讨,精心设计议题,尽量贴近跨文化的现实情境。

综上所述,同伴学习法融通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例证明,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运用跨国同伴学习法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有着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通晓国际事务、熟悉跨文化规律的国际化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与高校课堂的创新水平密切联系。同伴学习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各层次、各种类课堂的验证,而“国际谈判学”课堂跨国伙伴结对学习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检验了将跨国同伴学习法作为高校教学改革方法的有效性。总结这一学习模式应用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行经验,有助于高校课程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做好国际化人才的战略储备。

猜你喜欢

跨国同伴跨文化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绛县输送80名农民跨国务工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秋瓷炫和于晓光 一场跨国的情遇
寻找失散的同伴
跨国大瀑布,一起去探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